高职学生学习上“习得性无助”现象分析及对策
2017-05-11李佳穗
李佳穗
【摘要】当前,在高职学校中普遍存在“习得性无助”现象,这种现象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教学质量缺乏实效性。本文主要分析了高职学生学习上“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具体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对策,主要目的为高职学校教育提供有效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职学生 习得性无助 表现 对策
一、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事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与此同时,高职教育业出现了“习得性无助”现象,导致高职学生自信心不足,对学习产生乏味、厌恶感,缺乏积极性,这种消极现象的长期存在不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1-2]。为此,正视这种现象,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帮助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对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
二、关于“习得性无助”现象的相关概述
“习得性无助”主要是指一个人在最初的某些情境中获得无感之后,在往后的情境中依然维持原状,在心灵上依然无法摆脱,导致无助感越来越强烈,甚至扩散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这种无助感促使人们对生活失去信心,失去努力奋斗的动力。
三、高职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具体表现
(一)敏感而自尊
部分高职学生存在敏感而自卑的心理,很多人想成就一番事业,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开始,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他们在日常学习中主动性不高,不乐意接受教师的批评,把这种“批评”当作是一种瞧不起,逐步形成反叛心理,师生关系紧张。此外,在生活中缺乏激情,对生活失去信心,他们完全活在懒散、封闭、压抑的自我世界中,与外界隔绝,长久以往,容易出现抑郁心理,不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
(二)过度自卑
对于部分高职学生来说,他们认为未能进入理想的本科院校,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导致他们不管在任何事情中总是受到拘束,缺乏应有的勇气,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主动性,对未来失去信心,缺乏目标和理想,在生活中消极悲观,出现逃学、厌学的行为,对前途感到一片渺茫,得过且过。
(三)集体观念意识薄弱,沉迷网络
部分高职学生对现实不满,却不愿意去做出更多的努力,同时集体观念意识薄弱,以自我为中心。此外,还有一部分高职学生对待学业态度懒散,终日沉迷于网络游戏,缺乏清晰的人生目标和奋斗的动力,经常找借口请假、旷课,在网络游戏暴力的影响下,甚至出现打架等行为。
三、针对上述现象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等建设,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优雅的校园环境和完善的设施建设不仅仅代表着一个学校的硬件实力,还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精神家园。为此,学校应努力加强校园文化、环境设施等建设,营造浓厚、良好的学习氛围,进一步优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良好内外环境的影响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重视学生的精神世界,努力开展丰富有意义的文化活动,鼓励学生踊跃参加,在活动过程中促使学生体会到团结互助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集体意识以及合作意識,培养积极乐观、坚忍不拔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从根本上增强自身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二)重视学生精神品质的培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学习观,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计划和目标,树立理想,为了理想去奋斗。正确引导他们克服自身自卑、敏感的心理,培养自信、自立以及自强的精神品质,把挫败感转化为奋斗的动力源泉。其次,要鼓励学生积极适应新环境,不断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自我约束力,让他们认清现状,认清自己,找出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发扬长处,改进不足,构建一个全新的自我形象,把大学的生活作为新的起点,扬帆起航。
(三)重视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高职学校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市场需求和发展,体现出自身办学特色,避免专业雷同化。在教育教学环节上狠下功夫,加强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教师提供更多培训和学习的平台,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争取培养出一批教师骨干队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重视理论课之外,还应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最后,学校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四)重视学生心理指导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关系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其日后能否积极融入社会。为此,要重视学生心理指导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高职学校要借助互联网媒体开展心理咨询平台,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心理咨询服务,避免学生因面对面而造成的尴尬;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及时干预,及时治疗,给予他们更多精神上的慰藉,及时消除不良情绪,让他们感受到更多来自学校的关怀。
四、结束语
综合上述可知,在高职学校中普遍存在“习得性无助”现象,非常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给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均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为此,要正视这些现象,注重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狠抓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精神品质,逐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市场竞争力,为日后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