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配合常规治疗对DPN患者的疗效观察
2017-05-11胡彦华
胡彦华
[摘要] 目的 探讨温针灸配合常规治疗对DPN(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DPN患者7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进行编号并利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温针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62.9%,观察组总有效率91.7%,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组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感觉神经(胫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温针灸配合常规治疗对DPN患者的临床效果突出,具有“疗效显著、预后理想”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温针灸;常规治疗;DPN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1(a)-0184-02
DPN是糖尿病微血管临床常见并发症,危害性大,主要是指慢性高血糖状态所致的各种病理生理改变进而引发的神经系统损伤,累及全身周围神经系统任何部分会导致患者足部溃疡、坏疽甚至截肢,近年来随着降糖药物的深入研发和推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发生率已逐步下降,但是慢性并发症成为DPN致残以及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糖尿病病程不断加长,DPN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该研究以71例DPN患者为例,采用对比分析法主要探讨温针灸配合常规治疗对DPN(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选取的71例研究对象均为该院2014年2月—2015年8月收治的DPN患者,根据入院顺序进行编号并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患者男20例,女15例,年龄46~82岁,平均年龄(63.2±4.1)岁;患病时间:1~6年,平均患病时间:(3.3±0.6)年。观察组患者男21例,女15例,年龄47~83岁,平均年龄(63.6±4.5)岁;患病时间:2~6年,平均患病时间:(3.6±0.8)年。纳入标准:所有研究对象均对该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经检查均符合DPN的诊断标准[3]。排除标准:治疗依从性差、配合度低等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严重肝肾疾病、有过3次以上糖尿病昏迷史等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时间等资料方面,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主要包括饮食控制,控制好热量和营养的摄取,注意搭配均衡,少食用含糖量较高的食物,减少主食量,控制体重,同时避免餐后血糖过高、出现酮症酸中毒;口服降糖药物或者注射胰岛素;于餐后1 h规律进行运动训练,运动选择:以快走、慢跑、游泳、太极拳等有氧运动为主,时间30 min,1 d/1次,运动强度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注意不能空腹进行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温针灸治疗,中医根据疾病病机特点将DPN分为6个证型:气血两虚证、肝肾不足证、津枯液涸证、肝脾失调症、湿热伤肾证、氣阴两虚证,临床实践中可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特点选择合适的腧穴、行针、针刺补泻手法,针对气血两虚证取膈俞、脾俞、足三里等,肝肾不足证取肾腧、肝腧、三阴交等,津枯液涸证取阿是穴、太溪、三阴交等,肝脾失调证取足三里、曲池、脾俞等,湿热伤肾证取背俞穴、脾俞、曲池等,气阴两虚证取背俞穴、胰俞穴、三阴交等。由专业的针灸人员负责实施操作,指导患者保持侧卧位、坐位等舒适体位,采用0.35 mm×40 mm毫针(华佗牌)对上述穴位进行针刺,其中行针完毕后,再将清艾条点燃后开始施灸于穴位,留针30 min后进行取针,治疗1 d/1次,持续2周。
1.3 观察指标
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具体方法: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异常体征严重程度进行评分,采用“0~6”等级评分法,得分越高症状越严重,计算治疗前后分值变化将其作为疗效判定标准。治愈:患者治疗后肢端感觉异常、痛觉过敏、疼痛、肢体无力等临床症状及异常体征完全消失,症候减分率≥90%;显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以及异常体征明显改善,70%≤症候减分率<90%;有效:患者治疗后部分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30%≤症候减分率<70%;无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以及异常体征无明显改变甚至恶化,症候减分率<30%。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胫神经、正中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胫神经、正中神经)测定,观察比较其病情变化情况。
1.4 统计方法
根据SSPS 19.0统计学软件对收集到的研究资料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年龄、性别)采用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对照组总有效率62.9%(22/35),其中治愈11例(31.4%),显效6例(17.1%),有效5例(14.3%),无效13例(37.1%)。观察组总有效率91.7%(33/36),其中治愈14例(38.9%),显效10例(27.8%),有效9例(25.0%),无效3例(8.3%)。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35,P<0.05)。
2.2 两组患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组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36、4.635、4.872、4.217;P<0.05),对照组组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687、0.524、0.596、0.633;P>0.05);此外两组感觉神经(正中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感觉神经(胫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患者长期血糖过高或者代谢紊乱可导致眼、心血管及神经系统损害及其功能障碍,进而诱发多种并发症,DPN是其临床常见并发症,多发于糖尿病早期,患者肢体多为对称性损害,特别是下肢损害更为严重,伴有异样麻木、肢端感觉异常、疼痛等,严重者甚至累及运动神经出现肌无力、瘫痪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以及工作[4]。当前关于DPN的发生机制尚无明确定论,中医认为DPN可归为“痹症”“痿证”的范畴,主要源于气血不足、经脉痹阻失养所致,其中消渴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治疗关键在于益气养阴、滋补肝肾、疏通经络、活血化瘀[5]。
目前临床治疗DPN的方法较为多样,常规治疗则是以疾病控制为主,着重于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以及提高用药依从性,但是针对病情严重患者效果并不显著,需要辅助其它方法进行干预,近年来针灸治疗凭借其独特的治疗优势在疾病研究中得到广泛关注,经实践证明疗效突出,研究中穴位的选择充分建立在中医辨证理论之上,体现了传统医学治疗疾病的整体观念,其中足三里、曲池、合谷为足阳明胃经及手阳明经大肠经穴位,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能够有效滋养脾胃以及肝肾,濡养肌肉筋脉,改善肢体乏力麻木等症状;阳陵泉为筋会,可起到舒筋活络的作用;三阴交为足三阴交会穴,能够有效行气活血、补肝益肾,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阿是穴是疾病外在反应点,通过针灸的方式能够有效激发经气,起到通经活络以及调养气血的作用;背俞穴是机体脏腑之气输注腰背之处,针刺该穴位能够抵御外邪、调和阴阳以及调整脏腑功能;太溪是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在该穴位针灸有助于改善患者下肢麻木、疼痛、厥冷、肿胀等症状;胰俞穴是中医学者公认的经外奇穴,专治消渴,可有效改善患者胰岛素分泌情况,从根本上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膈俞为足太阳膀胱经第17个穴位,能够有效调节患者体内胰岛素;脾俞能够调整脏腑功能,祛除体内湿热之气;肝腧属足太阳膀胱经,是治疗肝病的要穴,能够有效滋补肝肾[6-7]。此外针灸治疗较为灵活,可根據患者的具体病情加减针灸处方,有效增强了治疗的针对性。如研究所示,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提高,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改善且感觉神经(胫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温针灸配合常规治疗DPN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预后理想。
综上所述,温针灸配合常规治疗对DPN患者的临床效果突出,具有“疗效显著、预后理想”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韦爱群,潘冰雪,韦香葵,等.中药泡足配合穴位艾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全科护理,2011,9(31):2855-2856.
[2] 刘树芬.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选穴规律文献整理研究初探[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3] 倪志萍.中药熏洗配合穴位按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1(34):3797-3799.
[4] 邵永东.中药穴位敷贴配合针灸治疗郁证50例疗效观察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21):86-87.
[5] 史莹莺.穴位贴敷配合温针灸治疗颈椎病合并冻结肩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2):904-905.
[6] 李莉.针灸治疗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5,18(6):84-85.
[7] 佘卫吉,陈东光.温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33(14):19-20.
(收稿日期:2016-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