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审雷锋道德形象,提高学校德育质量

2017-05-11潘明业

教育界·上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人性论意义德育

潘明业

【摘要】受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冲突的影响,雷锋道德形象面临严重解构,导致雷锋典型教育效果的弱化。本文以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实践性来重审雷锋道德形象,将它定位为“实践凝练而成利己与利他统一、不完美的道德形象”。只有还原雷锋真实的道德形象,才可以充分发挥道德榜样作用,提高学校德育质量。

【关键词】雷锋道德形象 德育 人性论 意义

一、运用人性论重审雷锋道德形象

不同研究者对人性有不同看法,但也存在一些相似的看法。郑航认为,人性主要表现为生物性、社会性、生产性。埃德加·莫兰认为,人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应该将人的生物性、社会性与精神性统一起来。鲁洁则认为人的本质是实践性,人性是在实践基础之上生成,不能脱离实践生活的世界。本文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实践性三个角度重新审定雷锋的道德形象。

(一)利己与利他统一的道德形象

人首先是一种自然存在物,这种自然规定性使其无法超越物质需求而存在。雷锋首先是一个自然人的形象,其次才是一个好人的形象。自然人是使雷锋成为“好人”的可能性和前提条件。雷锋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因为国家为他提供基本物质保证,他才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帮助别人。在焦化厂,雷锋用攒钱买黑皮鞋、面料子裤、手表来满足爱美之心。这些基本需求本来无可厚非,可国家害怕这些做法与勤俭节俭的精神相违背,因此他们把雷锋生前的黑皮鞋、面料子裤、雪花膏都藏起来了,隐藏雷锋的利己一面。

人还表现为社会性的特点。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必须解决资源分配的问题;而合理利他成为调节人际关系基本原则之一。雷锋做了很多利他事情,如抢救水泥、抢险救灾、给灾区人民捐款。

雷锋的利他行为获得国家高度肯定,但在宣传雷锋时犯道德苛求错误,过分拔高雷锋道德形象,违背人自然性的基本特点。因此,大家不断质疑榜样的真实性和可学习性,弱化雷锋形象的教育意义。

(二)不完美的道德形象

進入信息社会以来,网络媒体深刻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人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批判能力日渐增强,求真、求实的要求已成为分析问题的关键。作为道德标杆宣传的雷锋形象不时遭遇网络恶搞与丑化。然而,不完美的榜样并不影响教育作用,反而从反思榜样的不完美之处获得一种目标,激励大众追求更高层次目标。

(三)实践中凝练而成的道德形象

雷锋道德形象是不断自觉实践的结果。作为自觉能动的主体,首先雷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进而深入思考人生理想。远大理想不断指导雷锋的实践生活,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和境界。雷锋在通讯员、农场的职员、推土机手、焦化厂职工岗位上,不断提升个人的道德品质,增强服务人民的能力,坚持不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诺言。

二、挖掘雷锋道德形象的意义

面对社会道德失范的现象,雷锋道德形象可以净化当前的社会风气。但是过往的雷锋道德形象包含太多的政治成分,导致榜样的教育作用弱化。从人性论角度重审并还原雷锋的道德形象,旨在为中学生提供合理的道德榜样。

(一)提供合理道德榜样,培养正确个体价值

学校德育须从道德学习主体的实际出发,给学习者提供可模仿、可操作的学习榜样。中国中小学德育人物,如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白求恩,都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道德形象。中小学生的基本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没有定型,更需要人性化指导他们建构自身的人生价值。学校德育模式应该把“合理利己与利他”作为基本原则,确立中小学生的价值观基本方向;德育内容应该与人的基本属性相契合,德育方法和途径应该与个人的基本利益需求相结合,从而全面提高中学德育的效果。

(二)反思不完美道德形象,追求更高目标

我们可以反思不完美道德榜样,追求更高道德目标。作为积极能动的个体,雷锋在生活实践中反思不足与缺点,利用各种机会完善自己的道德品性,继而践行“为新中国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高尚目标。道德榜样从自身良知出发,充分运用理性和意志与膨胀的个人欲望、人性丑恶不断地做斗争,在选择判断中舍弃不合理的利己行为,更多选择利他的行为。

(三)学习雷锋精神的活动常态化,强化德育效果

实践性作为人最本质属性,它是推动美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基本途径。雷锋精神形成于工作岗位与日常生活,因此学校应该走学习雷锋精神的活动常态化的道路。这要求我们注重道德品质的现实生活的生成性,将其纳入养成教育当中,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体育锻炼、课外生活当中。在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时,中小学生不断践行雷锋精神,强化学生的利他行为,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

雷锋精神是一个逝去多年的道德符号,我们重新定位雷锋道德形象,使其基本原则、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更符合人性,全面提高学校德育的效果。

猜你喜欢

人性论意义德育
论教育本质的超越性
有意义的一天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公共治理理论
人性论的教育意义研究
霍布斯社会契约论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