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政策对江西共大办学的影响

2017-05-11舒畅刘圣兰

党史文苑 2017年8期
关键词:教育政策影响

舒畅+刘圣兰

[摘要]不同时期的教育政策,对学校的办学有着深刻影响。江西共大的办学深受着不同时期教育政策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教育政策的变迁左右江西共大的办学轨迹,教育政策的内容制约江西共大的探索主题,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引导江西共大的培養目标。

[关键词]教育政策 江西共大 影响

1958年创办的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以下简称江西共大)是当时一所颇受国内外高度关注的学校。它深受教育政策的影响,由教育政策催生,又在教育政策的调整下转制变更。可以说,江西共大在其办学的22年历程中,教育政策的影响无时不在。

一、教育政策的变迁左右江西共大的办学轨迹

教育政策集中体现了国家关于教育的意志和行动,它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而变迁。教育政策的变迁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左右着学校的办学轨迹。学者张乐天曾在《高等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反思》一书中指出:教育政策可以保障学校办学的发展方向,保障教育事业在整个社会发展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教育政策可以起到限制或禁止某种教育行为的作用[1]。可见,教育政策的变迁对学校的办学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

从江西共大办学的整个历程来看,它深深受到教育政策的影响。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我国政治经济的急促变化,引起了教育领域诸多不适应,其中社会人才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并保障教育在整个社会发展事业中的重要地位,贯彻落实毛泽东所强调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2]指示精神,1958年的教育政策鼓励进行教学改革试验、发动群众办学、下放教育管理权、倡导半工半读等[3]。在这一教育政策的推动下,中共江西省委、省人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创办了江西共大,并将其办校方针确定为“勤工俭学,半工半读”,采取“劳动就是资格”的招生标准,实行“社来社去”的分配政策。到1960年下半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1年1月的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通过了这一方针。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教育领域也相应进行了调整工作,先后出台了裁并高等学校特别要大量裁并1958年新设立的高等学校以及提高教育质量等一系列教育政策。江西共大根据这些政策要求,在省委、省人委的领导下,不仅采取措施提高师资质量,保证招生质量,进一步加强生产基地建设以实现教学基地与生产基地合一,而且还着力调整学校办学规模,撤并部分分校,精简科系。经过从1961年4月到1963年10月两年多时间的调整,江西共大由总校1所、分校112所、学生46000余名,调整为总校1所、省专属分校23所、县属分校23所、学生15000余名[4]。在缩减规模的同时,江西共大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人民日报》曾报道说:江西共大桑蚕分校不及格率低至2.3%[5]。可见,“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江西农大教育质量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964年,为贯彻落实毛泽东“春节谈话”精神,我国又对教育政策进行调整,提倡教学改革,推行“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这一教育政策的实施,促使江西共大迅速进行调整:将生产任务与教学任务相结合,生产基地与学校规模相适应,平衡各校劳动和教学时间,采用多层次多样化的办学方式。经过调整后,江西共大得到迅速发展,不仅吸引全国各地高校纷纷派代表前来参观学习其办学经验,还吸引了众多外籍教育界人士的眼球。江西共大迎来了办校的“黄金时代”,学校办学规模也急剧膨胀。到1965年底,江西共大分校已发展到112所,在校学生人数达到31192人[6]。“文化大革命”中,“开门办学”、乱撤乱并高等学校、“教育革命方案”等教育政策的实施,我国教育事业遭受到了严重破坏,江西共大同样未能幸免。1976年10月,伴随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我国制定并实行恢复高考制度、优化教学质量、建立教学新秩序、整顿“七二一”大学和“五七”大学等教育政策。江西共大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配合这些最新教育政策调整了办学体制,总校转制变更为全日制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其分校或改为省属全日制农林中等专业学校,或转为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教师进修学校等。

综上所述,江西共大由最初创立到调整巩固再到变更改制,整个办学的轨迹都或多或少受到国家教育政策变迁的影响,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左右着江西共大办学的方向、速度以及规模。正如美国教育学者苏珊·佩珀所言,政治与经济的变动,导致江西共大在60年代初经济困难时期有一半分校被关闭,而到1979年,因不再适应中国新的标准化的高教政策,它的总校改成一所正规的全日制农业大学[7]。

二、教育政策的内容制约江西共大的探索主题

教育政策的内容,一般是指教育政策文本中为解决教育问题而设定的政策规范[8]。由于不同历史阶段呈现的教育问题不同,教育政策随之发生变动,其内容也理应随之调整。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教育政策变迁中有些内容具有连贯性。从1958年到1980年这22年间,我国教育政策的主要内容是紧紧围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而展开的。

江西共大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探索的产物,它始终围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等教育政策内容,致力于解答教育与政治、教育与生产劳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等关系之间的矛盾。

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教育政策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教育观点,又是我国解放区教育的经验累积,毛泽东曾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与《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多次提出正确的政治观点的重要性,强调我国的教育就是要培育“又红又专”的人才。正是这一教育政策使得江西共大自创办的那天起,就强调办学坚持“政治挂帅”,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要求对全校师生进行马列主义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以培养他们工人阶级的阶级观点、群众观点、集体观点,规定其总校由省委和省人委直接领导、各分校由所在地党委直接领导。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领域中学生升学难以及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的问题日益凸显。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提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政策,并鼓励将这一教育政策落实到全国各地学校办学工作中。为贯彻落實这一教育政策,江西共大不仅以“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为办校方针,而且采取了统一领导和分级办学的管理体制,制定教学与生产劳动时间配当表,培养“半工半教”的师资,编写结合当地资源和生产特点的教材,实行“大学、中学、小学”都有的弹性学制,运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采取“社来社去”的分配体制等诸多改革措施,将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统一起来,从实际出发,逐步建立一套具有共大特色的办学体制,化解教学和生产劳动之间的矛盾,从而达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紧密结合。约翰·霍斯金曾提到:“江西共大是实践毛泽东主张非正规教育思想的结晶,目的是为了促进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9]

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我国教育政策的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是我国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教育方针的理论依据,是毛泽东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提出来的。在执行这一政策方面,江西共大形成了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学生德育智育体育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其根本途径是学习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采取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技能水平等举措,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熟悉生产操作技术,既能体力劳动又能脑力劳动,既有阶级觉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又有生产实践经验,成为又红又专、能文能武、全民发展的新人[10]。

总而言之,江西共大的探索主旨就是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等三大教育政策的影响制约下展开的。

三、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牵制江西共大的培养目标 教育政策作为党和国家或政府解决教育问题、调整教育领域内社会关系的政治措施,其根本价值取向既要满足政治的或经济的需要,又要重视“物”的管理和发展。而教育政策在引导学校确立政策目标、方向以及相应的步骤、措施中具有的独特作用,又使学校办学的培养目标受制于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即受制于满足国家政治的或经济的需要,从属于“物”的管理和发展的需要。

教育政策所包含的满足政治的或经济的需要的价值诉求,在江西共大的培养目标中被清晰地展现出来。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到来,我国的经济建设急需大批建设人才,尤其是落后的农村地区。在这一需求的推动下,我国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将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定位在满足政治的或经济的需要。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在“满足政治的或经济的需要”的教育政策价值主导下,纷纷修改调整其培养目标,江西共大同样如此。有鉴于此,早在1958年6月9日江西省委、省人委颁发的《关于创办江西省劳动大学的决定》中,就将江西共大办学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共产主义的农业、林业、工业等方面的‘又红又专的大批人才,普及科学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建设繁荣幸福的共产主义新山区”[11]。显然,这一培养目标既与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所提到的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完全契合,又受到了极大地满足社会主义建设对“文武双全”人才迫切需要的国家教育政策价值诉求的影响。此后,国家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快速发展,增强经济实力,进而提出通过大力提高劳动人民知识水平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江西共大立足于国家教育政策的价值诉求和江西省情的实际,几经调整修改,于1965年将其培养目标最终定为“根据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技术改革从而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的要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山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培养农业技术改革所需要的各种技术人员(包括农林牧技术人员、农业机械人员、人民公社的基层干部)”[12]。这一培养目标一直延续到江西共大变更转制。

总的来说,随着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变化,江西共大培养目标也在不断调整。在这一调整过程中,江西共大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周全,更能体现江西共大办学的不断进步。据学者统计,江西共大从创办到1984年的27年中,共为国家培养了25万余名毕业生,其中大学、大专毕业生近万人,中专毕业生近6万人,这些人大多都成为全省各地各条战线上的建设骨干[13],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乐天.高等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反思[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毛泽东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6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4]刘圣兰.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艰辛探索——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

[5]陶茂,吴国华.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二十六年[J].江西教育科研,1984(4).

[6]黄定元.探索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之路——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7.

[7]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8]孙绵涛.关于教育政策内容分析的探讨[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3).

[9]约翰·霍金斯.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98.

[10]半工(农)半读育新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办学经验集[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5.

[11]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立及其沿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12]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重要文献资料汇编(第3辑)[M].江西农大档案馆,1995.

[13]谭虎,王火生.共大的历史贡献与现实意义[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马永义

猜你喜欢

教育政策影响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我国教育公平的内涵与实施策略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浅论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治理高校教育政策执行性腐败新探究
如何影响他人
APRIL siRNA对SW480裸鼠移植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