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枝茯苓胶囊/丸治疗慢性盆腔炎性疾病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2017-05-11张立双杨丰文张俊华郑文科张明妍

中国中药杂志 2017年8期
关键词: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慢性盆腔炎

张立双+杨丰文+张俊华+郑文科+张明妍+李越+赵宏杰

[摘要] 該研究系统评价桂枝茯苓胶囊/丸,治疗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计算机检索中文全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桂枝茯苓胶囊/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7年2月。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风险评估参照Cochran Handbook5.3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本研究共纳入30个RCT,涉及3 586例患者,30个研究均报告了临床有效率,提示桂枝茯苓(胶囊、丸)联合西药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RR=1.20,95%CI(1.16,1.23)];3个研究报告了复发率,提示桂枝茯苓(胶囊、丸)联合西药的复发率低于单纯西药[RR=0.33,95%CI(0.18,0.62)];3个研究采用了hs-CRP、血浆粘度比,2个研究采用了肿瘤坏死因子、纤维蛋白为次要指标,提示桂枝茯苓(胶囊、丸)联合西药在抗炎、改善血循环方面优于单纯西药组。17个研究报告了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的刺激症状,桂枝茯苓(胶囊、丸)联合西药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单纯西药组,加用桂枝茯苓(胶囊、丸)未增加不良反应。现有证据表明,桂枝茯苓(胶囊、丸)联合西药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组,在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抗炎、降低血浆粘度方面的疗效均优于单纯西药组,受纳入研究数量及质量的限制,该结论仍需开展高质量RCT研究进行验证。

[关键词] 桂枝茯苓胶囊/丸;慢性盆腔炎;系统评价;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

Guizhi Fuling capsule / pill treatment for chronic pelvic inflammaory

disease: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ZHANG Li-shuang,YANG Feng-wen,ZHANG Jun-hua,ZHENG Wen-ke,ZHANG Ming-yan,LI Yue,ZHAO Hong-jie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Center,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China)

[Abstract] This systematic review aims to systematically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Guizhi Fuling Capsule/Pill o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We searched CNKI datebases,WanFang,SinoMed,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 from the inception to February 2017,to collec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of Guizhi Fuling Capsule/Pill in treating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ion disease.Two reviewers independently screened literature,extracted date and assessed the risk of bias of included studies.Then,the risk assessment of included references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criteria recommended by Cochrane Handbook 5.3.A total of 30 RCTs involving 3 586 patients were finally included.30 studies reported the clinical efficacy,the result of meta-analysis showed that:compared with the western medicine group,Guizhi Fuling (capsule,pill)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RR=1.20,95%CI(1.16,1.23)];3 studies reported recurrence rate,the result of meta-analysis showed that:compared with the western medicine,Guizhi Fuling (capsule,pill)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could decrease the recurrence rate [RR=0.33,95%CI(0.18,0.62)];Their secondary indicators mainly included hs-CRP,plasma viscosity ratio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 and fibrin,the result of meta-analysis showed that: Guizhi Fuling (capsule,pill)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was better than western medicine in terms of anti-inflammatory and improving blood circulation.17 studies reported adverse reactions,most of the adverse events were the irritation of gastrointestinal tract. The result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western medicine group,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Guizhi Fuling (capsule,pill)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group is low.Guizhi Fuling(capsule,pill) did not increase the adverse reactions. The available evidence suggests that: Guizhi Fuling(capsule, pill) compared with the western medicine group,Guizhi Fuling (capsule,pill)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was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western medicine group in terms of clinical efficacy,recurrence rate,anti-inflammatory and plasma viscosity.Due to the limited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included studies,more high quality RCTs are needed to verify the above conciusion.

[Key words] Guizhi Fuling capsule/pill;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systematic review;meta-analysis;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盆腔炎,又称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是由女性上生殖道炎症引起的一组疾病,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和盆腔腹膜炎[1]。若盆腔炎性疾病未得到及时诊断的诊断或治疗,可能会发生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既往称为慢性盆腔炎 [2]。在《中华妇产科学》(1版,1999年版)中将盆腔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中华妇产科学》(2版,2004年)中始出现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并称此病即过去的盆腔慢性炎症;《中华妇产科学》(临床版,2010年)中明确指出:“盆腔炎性疾病按临床发病过程可分为盆腔炎疾病和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两种,即相当于过去的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及至《中华妇产科学》(3版,2014年)中仍称“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即过去的盆腔慢性炎症”。而在5,6版《妇产科学》(2000年、2003年)教材中盆腔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及至7版《妇产科学》(2008年)教材始有中盆腔炎性疾病和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之称;在8版《妇产科学》(2016年)中仍称盆腔炎性疾病和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并明确指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即过去的慢性盆腔炎。从上可知,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即过去的慢性盆腔炎,本研究所纳入的慢性盆腔炎即现在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主要的病理改变主要为组织破坏、广泛粘连、增生及瘢痕形成,导致输卵管阻塞、增粗,盆腔结缔组织增生、变厚等[2]。临床表现以反复下腹部疼痛、腰骶部酸痛、白带增多、月经不调为主。本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甚至部分不孕、异位妊娠亦与此病有关。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PID 主要在年轻的性成熟女性中流行,最常见的发病年龄为20~35岁妇女,发病率受性传播疾病的影响较大,估计约占女性性成熟人口的1%~2% [3]。在美国,每年约有80万妇女被诊断患有盆腔炎(PID),每年有超过100万妇女经历PID发病,却没有明确诊断为PID[4]。

盆腔炎的发病原因多为生殖道受到病原微生物感染。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关于PID指南中指出,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如淋病奈瑟球菌、沙眼衣原体,以及存在于阴道的菌群(如厌氧菌、阴道加德纳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均参与 PID 的发生。近期研究表明,由淋病奈瑟球菌或沙眼衣原体引起的PID病例有所下降。另外,巨细胞病毒、人型支原体以及生殖支原体等也可能与一些 PID的发生有关 [1],在我国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引起的盆腔炎性疾病明显增加,已引起人们重视,但目前尚缺乏流行病学资料[2]。

目前关于慢性盆腔炎的药物治疗尚未形成明确诊治规范,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提出的PID的定义主要指盆腔的急性炎症,并认为从病灶的细菌培养结果显示,所谓的慢性盆腔炎发作,实际上可能是又一次新的盆腔炎的发作,治疗以广谱抗生素、经验性抗生素为主[5]。目前在急性期,采用的抗生素治疗,控制急性感染症状,但对其所导致的一系列后遗症,往往疗效不明确。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的临床医家提出,PID治疗应以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为主,可配伍中成药辅助治疗,PID后遗症(慢性盆腔炎)的治疗原则可以以中成药为主[6]。2009年开始,中华医学会妇产科感染协作组在全国组织多中心的中药临床观察研究。结果显示,PID 采用抗生素联合中药疗法能有效地改善远期预后,对于PID后遗症的治疗大有帮助[7]。桂枝茯苓丸出自于《金匮要略·妇人妊娠脉证并治》篇,由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散结消癥之功,目前市场开发出丸剂和胶囊2种剂型。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桂枝茯苓胶囊具有抗炎、镇痛、调节内分泌、调节平滑肌、抗肿瘤、改善血流变等作用[8]。多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表明,桂枝茯苓制剂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9]。新的临床证据不断出现,有必要对桂枝茯苓方治疗慢性盆腔炎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证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仅限中、英文。

1.1.2 研究对象 临床上确诊为慢性盆腔炎的患者。年龄、病程不限。

1.1.3 干预措施 桂枝茯苓丸或胶囊制剂。包括以下2种对照方式:①桂枝茯苓丸/胶囊VS西药;②桂枝茯苓丸/胶囊+西药VS西药(试验组与对照组,西药用药方案必须一致)。

1.1.4 結局指标 主要指标:临床症状缓解率、复发率。次要指标:血hs-CRP、白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血浆粘度比、纤维蛋白。同时关注不良事件。

1.1.5 排除标准 ①包含其他中药干预措施的试验;②重复发表的文献;③原始资料无法提取且联系作者后仍无法获取的。

1.2 检索策略

检索中文全文期刊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F),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及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搜集关于桂枝茯苓制剂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相关RCT,检索时限均以建库至2017年2月。此外,追溯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以补充获取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包括:“桂枝茯苓”和“盆腔炎”;英文检索词包括: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gui zhi fu ling,Guizhi Fuling等。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由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并交叉核对,若遇分歧,则讨论解决并咨询第三方协助判断。采用预先制定的资料提取表提取资料,提取内容包括:①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包括第一作者、标题、发表年份等;②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病例数、年龄等;③干预措施,包括使用药物、剂量、疗程等;④结局指标及结果测量数据;⑤随访时间;⑥方法学相关信息。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使用Cochran Handbook5.3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根据随机分配、分配隐藏、受试者盲法、结果评价盲法、指标数据的完整性、是否选择性报告结果、其他偏倚等方面评价研究治疗。方法使用正确为低风险(Low risk),仅提及方法但未具体描述为不明风险(Unclear risk),方法运用不正确为高风险(High risk)。

1.5 统计分析

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相对风险度(RR)为效应指标,计量资料采用均差(MD)为效应指标,各效应量均给出其点估计值和95%可信区间(CI)。纳入研究间异质性分析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同时结合I2定量判断异质性的大小。若I2<30%则异质性较小,30%50%则各研究结果间存在高度异质性,则首先分析异质性来源,进行亚组分析,若未找到异质性来源,则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

初检文献836篇,经逐层筛选,最终纳入30个RCT,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1。

2.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纳入30个[10-39]RCT均为中文文献,其中包括25个[10-34]桂枝茯苓胶囊的研究和5个[35-39]桂枝茯苓丸的研究。纳入研究最早发表于2008年,最晚发表于2017年。30个研究共纳入病例3 586例,其中试验组1 849例,对照组1 737例。试验组30个[10-39]研究均为桂枝茯苓胶囊(丸)联合西药,对照组多为青霉素、头孢地尼、左氧氟沙星、盐酸莫西沙星、甲硝唑、奥硝唑等。疗程最短为7天,最长为90 d。结局指标临床有效率、临床症状、白介素、血沉、肿瘤坏死因子等,见表1。

2.3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采用Cochran Handbook5.3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偏倚风险评估。随机方法:7个[10-11,14,16,21,26,35]研究采用了“随机数字表法”评为Low risk;17个研究仅提到了“随机”并未描述具体随机序列产生的方法,评为Unclear risk;6个[13,17-18,20,31,36]研究采用了“就诊顺序、治法方案、患者意愿等”,评为High risk;分配隐藏:30个研究均未提到分配隐藏,都评为Unclear risk;结果评价盲法:30个研究均未提到盲法,都评为Unclear risk;结果数据完整性:30个研究均未缺失结果数据,评为Low risk;是否选择性报告结果:1个[28]研究未报告预先设定的“临床症状”情况,评为High risk,其余30个研究均未选择性报告,评为Low risk;其他偏倚:30个研究,无法判断其他偏倚来源,均评为Unclear risk,见表2。

2.4 统计结果分析

2.4.1 桂枝茯苓胶囊(丸)联合西药组VS西药的临床有效率 所纳入的30篇文献均为桂枝茯苓(胶囊、丸)联合西药对比西药的研究,并采用临床有效率为指数,以有效(包括康复、显效)、无效(包括无效或加重)为判断指标,异质性分析:(P=0.21,I2=17%),显示各研究之间异质性较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Meta分析结果提示:桂枝茯苓(胶囊、丸)联合西药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0,95%CI(1.16,1.23)],见图2。

2.4.2 桂枝茯苓胶囊(丸)联合西药组VS西药临床有效率的亚组分析 依据抗生素作用机制的差别,将其分为6个亚组进行Meta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桂枝茯苓(胶囊、丸)联合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和(或)硝唑类、激素类的临床疗效均优于单纯的西药组,见图3。

2.4.3 随访复发率 3个[12,15,20]研究报告了随访复发病例数,随访时间1个研究为1年,2个研究为半年。异质性分析:(P=0.81,I2=0%),显示各研究之间异质性较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Meta分析结果提示:桂枝茯苓胶囊(丸)联合西药组的复发率低于单纯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33,95%CI(0.18,0.62)],见图4。

2.4.4 血hs-CRP水平 3个[21,35-36]研究报告了

治疗前后血hs-CRP的水平。异质性分析:(P=0.17,I2=44%),显示各研究间中度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Meta分析结果提示:桂枝茯苓胶囊(丸)联合西药组降低血hs-CRP的水平较西药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图5。

2.4.5 白介素-2水平 3个[12,14,38]研究均报告了治疗前后白介素-2变化水平,分析结果显示数据存在高度异质性(P<0.000 01,I2=92%)。排除桂枝茯苓丸联合西药组研究 [38] 后,异质性显著减少,故对其没有合并分析。3个研究结果显示,桂枝茯苓胶囊(丸)联合西药提高白介素-2的水平,较单纯西药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图6。

2.4.6 肿瘤坏死因子水平 2个[12,15]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变化水平。异质性分析:(P=1.00,I2=0%),显示各研究之间异质性较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Meta分析结果提示:桂枝茯苓胶囊(丸)联合西药降低肿瘤坏死因子水平,较单纯西药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变化水平。异质性分析:(P=0.84,I2=0%),显示各研究之间异质性较小,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合并效应量。Meta分析结果:提示桂枝茯苓胶囊(丸)联合西药组降低纤维蛋白水平较西药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血浆粘度变化水平。异质性分析:(P=0.62,I2=0%),显示各研究之间异质性较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Meta分析结果提示:桂枝茯苓胶囊(丸)联合西药组降低血浆粘度较西药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图9。

2.5 安全性分析

17个[10-11,13,16-19,23,24,29-32,34-37]研究报告了不良反应,其中1个[30]研究报告1例不良反应(轻微瘙痒),但未报告具体分组。1个[36]研究报告2组均未出现“恶心、便秘、腹泻、头痛、皮疹”等不良反应。15个[10,11,13,16-19,23,24,29,31,32,34,35,37]研究报告了出现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试验组和对照组出现的主要的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刺激症状,包括腹胀、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试验组纳入732例患者,其中46例,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对照组纳入711例患者,其中54例,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此外,2组还出现头晕、头痛、皮疹、皮肤瘙痒及其他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组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绝大部分属于抗生素应用导致,加用桂枝茯苓(胶囊、丸)未增加不良反应,见表3。

2.6 发表偏倚

基于桂枝茯苓制剂(胶囊、丸)联合西药对比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有效率的漏斗图显示,各研究在漏斗图两侧分布基本对称,说明本研究受发表偏倚的影响较小,见图10。

3 讨论

本次评价所纳入的30个研究,均为桂枝茯苓(胶囊、丸)联合西药对比西药的临床研究,西药多选用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氨基糖甙类,和(或)硝唑类,个别研究还加服地塞米松片。从所选抗生素的作用机制看,目前临床关于慢性盆腔炎炎治疗可以说基本涵盖了所有抗生素的类型,从用药方式看,以1种或2种抗生素联用,和(或)加用硝唑抗厌氧菌的药物,或加服激素类为主,或仅用硝唑类药物;从用药的疗程看,短则连续用药7 d,长则连续用药21 d;给药的途径为口服或静点;从以上的分析也可反映出,目前临床治疗慢性盆腔炎以各类抗生素和硝唑类药物为主,但其用法还缺乏规范。本次Meta分析结果显示,桂枝茯苓(胶囊、丸)联合西药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且不良反应及复发率亦均低于单纯西药。本次研究最终所纳入的均为桂枝茯苓(胶囊、丸)联合西药对比西药的研究,缺少桂枝茯苓(胶囊、丸)对比西药的研究,对于中医药可否代替抗生素用于慢性盆腔炎的治疗,尚需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

本次所纳入的30个研究,部分研究还比较了患者治疗前后的血hs-CRP水平、白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纤维蛋白、血浆黏度比等。Meta分析结果提示,桂枝茯苓胶囊制剂(胶囊、丸)可以降低血清hs-CRP的水平,降低肿瘤坏死因子水平,有一定的抗炎作用;桂枝茯苓制剂还可以降低血纤维蛋白、血浆粘度比,改善血循环情况。这与关于桂枝茯苓胶囊的现代药理实验研究都是一致的。如孙兰等[40]采用15%苯酚胶浆复制大鼠慢性盆腔炎模型,发现桂枝茯苓胶囊能显著提高慢性盆腔炎大鼠血清中IL-2 表达,降低TNF-α,ICAM-l 的表达,达到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目的。蒋时红等[41]研究大鼠口服桂枝茯苓胶囊混悬液后,经血液黏度和红细胞压积测定,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比)、红细胞压积均降低。

本系统评价存在一定的限性:①纳入研究质量不高,所纳入的30篇文献,仅7篇报告了具体的随机方法,均未对分配隐藏盲法进行报告,存在选择性偏倚、实施偏倚和测量偏倚的可能性。②所纳研究较少,而且研究中心单一。③所纳研究诊断标准、疗效判定标准不一,可能导致所纳入患者的临床病证存在不同质的问题。④所纳研究的用药疗程、剂量不同,进而导致治疗效果可能出现一定的差异。⑤本研究仅3篇文献报告了该病的复发情况,但只报告了复发的例数,未报告具体的复发指标,这不利于客观的评价桂枝茯苓(胶囊、丸)的远期疗效。

综上所述,现有证据表明,桂枝茯苓制剂(胶囊、丸)联合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同时,桂枝茯苓(胶囊、丸)联合西药在降低复发率、抗炎、降低血浆粘度方面的疗效亦优于单纯西药。但受纳入文献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可能存在偏倚,需要开展更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期待今后开展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RCT为临床提供有力证据。

[参考文献]

[1] 刘晓娟,范爱萍,薛凤霞. 《2015年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关于盆腔炎性疾病的诊治规范》解读[J].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5(6):674.

[2] 谢幸,苟文丽. 妇产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3] 吴文湘,廖秦平. 盆腔炎性疾病的流行病学[J]. 实用妇产科杂志,2013(10):721.

[4] Das B B,Jocelyn R,Maria T.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improving awareness,prevention,and treatment [J]. Infect Drug Resist,2016,9:191.

[5] 米兰,刘朝晖.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J]. 实用妇产科杂志,2013(10):731.

[6] 金哲. 盆腔炎性疾病的中医药治疗[J]. 实用妇产科杂志,2013(10):733.

[7] 廖秦平,张岱. 中国女性生殖道感染诊治现状及研究进展[J].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1,38(6):469.

[8] 苏真真,李娜等. 桂枝茯苓胶囊主要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2015(6):989.

[9] 马永静. 桂枝茯苓胶囊治疗盆腔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 世界中西醫结合杂志,2015(5):605.

[10] 梁红梅. 桂枝茯苓胶囊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J]. 新中医,2017(1):106.

[11] 陈泽,郑庆莉. 探究莫西沙星联合桂枝茯苓胶囊对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清IL-4、IL-10及TGF-β1的影响[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6(3):133.

[12] 石世红. 桂枝茯苓胶囊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疗效观察[J].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6,3(8):47.

[13] 沈利华. 桂枝茯苓胶囊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J].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5(11):190.

[14] 章培丽. 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在慢性盆腔炎中的效果观察[J]. 海峡药学,2015(4):107.

[15] 吴伟燕,汪惠芳,吕蓓. 桂枝茯苓胶囊联合抗生素对慢性盆腔炎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2及复发率的影响[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 65.

[16] 蔡晓夏. 桂枝茯苓胶囊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J]. 新中医,2015(2):135.

[17] 夏鸽. 桂枝茯苓胶囊辅助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2015(1):25.

[18] 侯丽萍. 桂枝茯苓胶囊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50例的疗效研究[J]. 医学信息,2015(32):84.

[19] 沈林亚. 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甲硝唑磷酸注射液在慢性盆腔炎中的疗效观察[J]. 医学信息,2014(14):145.

[20] 宣毅飞. 药物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分析[J]. 医学信息,2014(15):509.

[21] 席凤,赵蕾,李萍. 桂枝茯苓胶囊对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清hs-CRP和MCP-1的影响[J]. 兵团医学,2013(3):30.

[22] 巫玮. 桂枝茯苓胶囊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5):669.

[23] 其其格. 奥硝唑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综合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0):122.

[24] 容道萍. 慢性盆腔炎采用桂枝茯苓胶囊治疗效果观察[J]. 医药前沿,2013(33):180.

[25] 淳会蓉. 桂枝茯苓胶囊辅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28):72.

[26] 高桂卿,崔娟. 桂枝茯苓胶囊治疗慢性盆腔炎130例[J].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2,34(8):732.

[27] 陈仲英. 头孢地尼结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J]. 海峡药学,2011(4):134.

[28] 陈丽梅.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性疾病50例疗效观察[J]. 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32(6):153.

[29] 王琳. 桂枝茯苓膠囊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观察[J]. 中外医疗,2010(29):117.

[30] 蒋艳丽,魏东艳,蔡振吉. 桂枝茯苓胶囊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167.

[31] 崔文中. 桂枝茯苓胶囊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分析[J]. 健康必读,2010(9):12.

[32] 郭晓丹. 桂枝茯苓胶囊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J]. 中外健康文摘,2009,6(32): 239.

[33] 马秀玲. 桂枝茯苓胶囊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J]. 山东医药,2008(9):138.

[34] 曹书密. 桂枝茯苓胶囊联合抗菌素治疗慢性盆腔炎[J]. 中国实用医刊,2008,35(16):69.

[35] 李春香,王春燕,武淑霞. 桂枝茯苓丸辅助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世界中医药,2016(7):1257.

[36] 李召梅,袁秀红. 桂枝茯苓丸联合克林霉素磷酸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J].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6(11):1768.

[37] 张永洪. 桂枝茯苓丸联合阿奇霉素、奥硝唑治疗慢性盆腔炎48例[J]. 河南中医,2014(9):1667.

[38] 马琼瑛. 甲硝唑联合桂枝茯苓丸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J]. 西部中医药,2014(8): 101.

[39] 沈荣,唐小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J]. 光明中医,2009(6):1119.

[40] 孙兰,林楠,吕耀中,等. 桂枝茯苓胶囊对大鼠慢性盆腔炎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3(4):21.

[41] 蒋时红,刘旺根,杨丽萍,等. 桂枝茯苓胶囊对大鼠乳腺增生病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J]. 中成药,2004(12):62.

[责任编辑 丁广治]

猜你喜欢

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慢性盆腔炎
毫针针刺治疗骨关节炎疗效的Meta分析
高压氧治疗血管性痴呆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34例临床分析
细辛脑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疗效的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