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太极拳在中风病人运动功能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7-05-11王梅梅张轩轩
王梅梅,戴 馨,张轩轩
改良太极拳在中风病人运动功能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王梅梅,戴 馨,张轩轩
目的 观察改良太极拳在中风病人运动功能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西省临汾市第四人民医院2014年5月-2016年7月收治的60例中风病人的临床资料,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基于常规康复行改良太极拳康复技术训练。对比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28 d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与Fugl-Meyer 评定量表(FMA)评分。结果 治疗后28 d,两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及FMA量表上肢评分、下肢评分、总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风病人运动功能康复治疗中改良太极拳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
中风;运动功能康复;改良太极拳;Fugl-Meyer 评定量表;Berg平衡量表
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致残率、高发病率等特点,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工作。中风病人在病情发作的时候,常出现情绪控制、吞咽、认知、感觉以及运动等功能障碍;而运动功能障碍直接影响中风病人的生活质量[1-2]。本研究通过收集我院2014年5月—2016年7月收治的60例中风病人的临床资料,探讨改良太极拳在中风病人运动功能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5月—2016年7月收治的60例中风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符合2007年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学会颁布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版)》相关诊断标准。按照入院顺序将所有病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36岁~70岁(49.3岁±3.9岁);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5岁~69岁(48.8岁±4.3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 ①符合相关诊断标准,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或者CT检查确诊;②初次发病者;③年龄35岁~70岁;④血压不超过160/100 mmHg;⑤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⑥中风恢复期病人,站立平衡达到2级或以上者。
1.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相关诊断标准;②无偏瘫症状;③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④伴有中重度视力障碍者;⑤有肾功能、肝功能、肺功能、心功能等减退者;⑥不稳定骨折或者骨关节、颈腰椎等运动系统疾病;⑦精神障碍及严重认知障碍的病人,不能配合训练者。
1.4 方法
1.4.1 对照组 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即:选取Bobath、PNF、Rood及Brunnstrom治疗技术对病人进行治疗,多给予被动关节牵伸、肌力增强等常规康复训练。每天1次,每周习练5次,持续28 d。
1.4.2 观察组 基于常规康复治疗行改良太极拳康复技术治疗,即:给予改良后国际标准套路太极拳中的云手、揽雀尾、倒卷肱、搂膝拗步、野马分鬃、起式等步骤姿势,训练时间控制在1 h。由于中风病人的肢体活动存在不同程度的阻碍,所以太极拳改良康复技术习练的时候,医护人员应当嘱咐病人不要太在意太极拳动作的连贯性和标准要求,尽力完成所有的太极拳习练动作,避免意外状况的发生。由熟悉太极拳套路姿势,且经过相关培训的中级康复师指导病人完成太极拳改良康复技术习练,每天习练1次,每周习练5次,持续28 d。
1.5 观察指标 治疗前与治疗后病人Fugl-Meyer 评定量表(FMA)上肢评分、FMA下肢评分、FMA总分以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
2 结 果
两组治疗前Berg平衡量表评分及FMA量表上肢评分、下肢评分、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8 d,两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及FMA量表上肢评分、下肢评分、总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8 d后,Berg平衡量表评分与FMA量表上肢评分、下肢评分及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Berg平衡量表评分及FMA量表评分比较(±s) 分
3 讨 论
中风病人的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偏瘫肢体出现异常运动模式,牵张反射亢进,足下垂内翻,患侧下肢负重能力差,重心转移困难,步行时支撑相时间变短,躯干僵硬及上肢屈曲痉挛模式影响髋关节运动控制,运动协调性及控制能力下降,且多伴有焦虑抑郁情绪及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如注意力不集中等。常规的康复治疗多采取局部关节牵伸、单组肌群肌力训练,训练效果不佳,功能恢复缓慢,异常运动模式明显,即使在静态评定时肌力提高、肌痉挛减轻,但动态下异常姿势及运动模式很难改变。为此临床康复医疗技术人员开始认识到,在中风康复中应把精力放在重建正常的、主动的运动控制上,而不是减低被动运动时的牵张反射亢进,治疗目的应该放在帮助病人建立以最接近正常的和最省力的方式运动,通过不断的重复,改掉异常运动模式的习惯。太极拳是一种缓慢、均匀的全身整体运动,要求习练者情绪平静、全身放松、注意力集中,主要动作均为双足支撑屈膝的闭链运动,动作之间的衔接由螺旋式旋转运动实现重心转移,重心转移缓慢,能较好的控制平衡。改良太极拳康复技术应用于中风病人运动功能康复治疗中,有利于对病人肢体功能及平衡功能予以改善[3]。改良太极拳的拳路套路涉及下肢重心转移,能够有效提升下肢支撑能力与下肢控制能力;太极拳运动主要强调的是眼随手动,因此有利于提升视空间适应能力[4]。太极拳主要要求练习者放松自己的精神,重视运动与呼吸之间的合理协调,动作匀速,有利于肌张力的降低,使肢体的控制能够处于随意的状态。同时,太极拳的拳路套路与双侧肢体相互配合及交替动作有着密切联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肢体协调性[5]。
本研究中,观察组中风病人治疗后FMA上肢、FMA下肢、FMA总分、Berg总分分别为(51.08±14.84)分、(25.37±7.62)分、(76.46±20.14)分、(45.08±7.69)分;对照组中风病人依次为(37.35±17.93)分、(22.72±6.14)分、(60.08±23.06)分、(38.83±5.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周莉等[6]的研究结果类似。
综上所述,中风病人运动功能康复治疗中改良太极拳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病人肢体运动功能,有利于病人生活质量的提高。
[1] 李翔,杨珊莉,李天骄,等.太极拳运动想象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 福建中医药,2011,13(4):5-6.
[2] 林莉莉,饶婷,林正坤,等.太极拳运动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2015,9(4):301-303.
[3] 代宇,潘虹,文超,等.太极拳在脑卒中康复中应用的进展[J]. 社区医学杂志,2015,3(17):75-77.
[4] 黄友德,刘静.太极拳运动应用于脑卒中运动治疗的研究进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1(4):27-32.
[5] 张勇,邹忆怀,李宗衡.太极拳应用于中风病康复的研究进展与思路探讨[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7):881-883.
[6] 周莉,李宗衡,张勇,等.改良太极拳对中风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疗效初探[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7):878-880.
(本文编辑郭怀印)
山西省临汾市第四人民医院(山西临汾041000),E-mail:wmm3266@163.com
引用信息:王梅梅,戴馨,张轩轩.改良太极拳在中风病人运动功能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7):895-896.
R743 R255.2
B
10.3969/j.issn.1672-1349.2017.07.044
1672-1349(2017)07-0895-02
2016-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