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模式探讨

2017-05-10王琳张红英韩婧怡

关键词:亲子沟通家校合作

王琳 张红英 韩婧怡

摘要:本文试图梳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模式:让家长心理健康课堂成为一种习惯,用学生心理健康课堂搭建亲子沟通平台,让心理辅导成为支撑亲子沟通的桥梁,让心灵营养餐成为家校合作的范式。通过家校合作模式的梳理,以期形成教育的合力,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家长心理课堂;亲子沟通

一.前言

作为一线工作的心理健康老师,每当和学生一起面对成长问题时,总是感叹:他的行为怎么和父母如出一辙?他说话的方式怎么那么像妈妈?她不擅与人沟通,像爸爸……时间长了,在工作中,我们也渐渐地发现:孩子的性格缺陷像镜子一样会映射到家长身上,如说脏话的孩子身边总有一个爱说脏话的家长;暴力的孩子身边会有一个擅于使用暴力的家长。而孩子不良行为模式的罪魁祸首居然是家庭关系的变动,如之所以社交恐怖,是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太忙,孩子无法在家庭中得到关爱;之所以有厌学情绪,是因为父母在闹离婚,孩子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如何让父母重归于好……家庭环境、家长教育方式、家长的言行习惯等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如何通过家校合作,组建家校教育统一战线,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预防心理问题发生?学校心理健康老师需要用怎样的方式与家长搭建交流平台,共同探讨亲子教育、亲子沟通等话题,从而完善教育方式?本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在课题“家校联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的支撑下,我们试图寻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模式,以期在心理健康方面开展家校合作,学校对家长的教养方式提供指导,使学校的培养方式与家长的教养方式更为协調一致,形成教育的合力,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

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家庭干预”被视为学校心理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家庭心理干预的理论假设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不在于学生本人,而在于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系。学生某些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其实是家庭关系“动荡不安”的表现。“家庭干预的三大理论基础:一是系统理论,强调家庭干预并不是针对家庭某个成员的心理问题,而是集中处理家庭成员的关系,针对此种关系进行调整和改进;二是交往理论,强调通过改善家庭成员间的交流,通过整个家庭的改善来促进某个成员的问题的改变,从而达到干预目的;三是角色理论,强调是特定的家庭角色(儿子或女儿)使之成为被家庭确认的‘病人。”基于这些认识,家庭被看成是治疗的单位,家庭治疗的目的在于改善家庭亲子关系的实质,使家庭关系由病态趋于健康,相应地减轻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的问题并没有严重到需要干预的程度。在心理健康家校合作的基本理念上,要注重提高学生及其家庭的心理能力,侧重预防和发展。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需要的是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国外,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的心理服务既是他们的权力也是他们的义务。据介绍,1945 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以后,服务对象逐步从以学生为主,发展到包括学生、家长、教师和学生监护人,美国学校心理健康的基本任务是为学生、教师、家长及整个教育管理系统提供综合性的服务——心理教育测量、心理咨询、学习辅导、与教师或家长之间的咨询会诊、项目评估和学术研究等。家长干预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形式。在德国,学校把学生所处的各种环境当成一个系统,心理健康工作者重视把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组织起来,同一区域的各种社会和教育服务人员合作,集中优势资源,实现系统指导功能。在英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始终是个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心理健康工作者被当作一个系统干预者来培养,这一系统干预者通过与家长、教师和管理者的直接接触和作用,来改变家庭、学校和教育系统中某些变量来实现对学生的干预,从而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在日本,学校心理辅导者要治疗学生已存在的心理与行为问题,需要教育咨询所、儿童咨询所,精神卫生中心、医院等专业机构的帮助。同时,又要家庭、社区和有关主管部门的通力合作。从以上资料来看,国外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发展到比较高的水平。并且有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有比较完备的理论基础,且工作模式多样化,服务内容丰富。这些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使我们认识到我国也有必要在认识上、行动上更加重视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家校合作。同时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家校合作的专业化水平,力图挖掘适合我国的家校合作模式,要做到与时俱进。当然我们也更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三.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模式梳理

(一)让家长心理健康课堂成为一种习惯

我校心理教师通过对全校家长父母养育方式的调研,发现:对于小学生的父母而言,养育中更容易偏爱孩子,这与小学生年龄小,不具备自我保护能力有很大的关系;此外,惩罚、严厉依然是更主要的养育方式;相比较而言,当父母用言语、行为等向孩子表达自己的关爱时,惩罚、严厉、拒绝否定等方式会阻碍孩子对爱和温暖的解读。同时,调查中发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偏爱的养育方式在逐渐减少,干涉和控制的养育方式在增多。基于以上情况的调研,我们对父母在养育中的需求也开展了调查。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父母(以80后居多)自身已经掌握了很多科学心理育儿的常识,但在养育的实践操作中,没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这一方面与缺乏专业的指导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父母自身的成长有关。根据这样的情况,我校心理教师面向家长开放两种形式的课堂:一种是普及性的家长讲座,主要用来分享常识性的育儿知识,但这些知识以操作技能的训练为主。这种课堂每学期每个家长需要接受1次,以低、中、高年龄段开展;一种是家长互助小组。这种课堂不是面向全体家长,大部分是心理教师在进行个体心理辅导时筛查出的对象,也有一部分是由班主任或其他老师推荐的家长。每学期召开1期家长互助小组,每次招收20-30名家长,每期持续8周的时间。持续性的养育技能操作练习使得家长们有机会反复操练,反复与心理老师沟通,从而反复检验自己的养育状态,以不断调整。如今,家长心理课堂已经开展3年多,在3年的时间里,心理教师摸索出:知识传授型、活动体验式、问题解决式三种家长课堂范式。

(二) 用学生心理健康课堂搭建亲子沟通平台

开展家校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小学生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研究的受益者自然是小学生。然而小学生对父母的养育是有需求的,他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养育方式,但又因他们深深认同成人的权威,而不敢向父母提出。研究中试图了解孩子的这些需要,除了调查父母养育方式,还对小学生在家庭中的情绪管理(如父母是否允许他们哭泣、小学生及其父母怎么看待焦虑、恐惧等这些所谓的负面情绪)、父母是否体罚,自己如何看待父母的体罚、如何面对父母的唠叨等进行前期调研,根据调研设计家长心理课堂,并在家長心理课堂和家长互助小组上了解家长在类似情景下的感受。我们知道,大部分亲子冲突是因为孩子和父母并没有很好很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可以承担起促进亲子沟通的平台。例如,根据父母养育方式的调查结果,孩子无法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往往与父母过干涉,过控制,过偏爱和保护以及拒绝否定等具体的养育方式有关,但这并不代表父母不爱孩子,关于这一点,学生们内心也深知:父母是爱他们的,但爱往往又有唠叨、责罚、否定、苛刻的要求等方式来表达。因此,如何让学生面对父母的养育方式,如何引导学生看见爱,感受爱是心理健康课堂的关键。因此,根据研究结果在小学高年级设计《面对父母的唠叨》一课,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体验父母唠叨时的感受,使学生在切身体会之后了解唠叨背后的原因,并试图寻找积极的亲子沟通方式。此外,研究和教学过程中还发现,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挫折教育,引导孩子合理认识批评,并有效面对批评非常重要。因此,教学中设计《批评也是一种爱》一课,引导学生看到批评背后的关爱和担心,并教授一些面对批评的技巧与行为。

(三)让心理辅导成为支撑亲子沟通的桥梁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特殊孩子,如测试中每个班都有单亲的孩子,大部分单亲孩子因没与爸爸或妈妈一起生活过,而不知如何感受父母的爱。经过某个孩子身边时,发现他的母亲一栏全部空着,他告诉老师,妈妈患有精神疾病,出生后就没有见过妈妈;一个六年级的大男孩在问卷空白处这样写着“我请父母不要让我做同龄人做不到的事情”还有一个学生在问卷空白处这样写道:“关于父母,我不想提任何建议,提了他们也不会改变”……这些语言提示着亲子关系的恶化,心理老师把这些发现一一记录下来,并将这些学生作为个别辅导的对象,同时也将家长列为个别辅导对象,同时在辅导中设置家庭辅导,以期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父母与孩子寻找合理的亲子沟通技巧,并能相互包容、相互理解,从而构建温馨的家庭氛围,发展和谐的家庭关系。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对孩子的心理辅导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辅导。以往的辅导,往往限于有了问题就辅导一次,暂时没有问题就可以搁浅,有问题再重新拾起。而且传统的心理辅导,仅限于孩子,从未涉及过家长。但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中,我们以持续性的心理辅导为特色(每个个案,持续每周1次,每次50分钟,至少持续1学期)。并且我们每次接到新个案,会与家长主动预约,初期与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史,和家长一起制定辅导目标,并邀请家长加入到心理健康育儿的统一战线中。大部分家长,对心理健康老师而言,都是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会郑重其事地邀请家长,必要的时候会有合约的签订。对于一些特殊的家长,我们会邀请他们介入到辅导中,但这里的辅导仅限于围绕孩子成长的问题,主要源自于父母养育中的无助感和焦虑。

(四)让心灵营养餐成为家校合作的范式

根据研究结论和所发现的问题,笔者尝试为每个家庭配备了心灵营养餐。在营养餐制作中,对于无法感知到父母关爱的学生,要及时为其补充足够的爱。而对于被过度偏爱和保护的学生,则需要引导父母适度放手,归还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通过半年的探索,心理老师摸索出制定心灵营养餐的方案及模板,这样,不管哪一个老师拿到这个方案,只要对所面向的家庭有一些了解和调查,就可以为这个家庭配备适合他们的心灵营养餐。如何配备心灵营养餐呢?正如生理健康需要营养素一样,心理健康也需要。爱,就像人体所需要的蛋白质,长期缺乏会带来耗竭状态,甚至导致生长停滞;而蛋白质摄取过多,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免疫功能下降,过多的爱也是如此,被过度保护、过度偏爱的孩子,其自我保护的能力也会变弱。接纳,犹如碳水化合物,最容易被消化吸收,它是父母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不需要技术含量,耗费能量少,也不会产生垃圾。教育中最难的便是有效管理了。它就像人体的脂肪一样,多一点就会变成控制和干涉,少一些就变成了溺爱和放纵,是敌是友,全看能不能科学地管理和干预。在营养餐制作中,我尝试着制作了三个营养品,它们是:爱心鲜品烩、喷香接纳煲、均衡香辣焙。例如,有一个五年级的学生,被医院诊断为强迫症。父母无法接受事实,经常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甚至训斥打骂孩子。这些在问卷调查和对孩子的辅导中均有体现。为其制定心灵营养餐时,邀请妈妈接纳孩子的现状,并认识到包容对孩子疾病康复的影响。因为,不论健康与否,接纳都是心灵成长中最重要的营养素。整理数据时发现,近80%的父母存在过干涉和控制行为,且这种现象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增长趋势。面对干涉和控制,我们鼓励父母适度放手,让孩子参与到自己的成长中……

参考文献

[1]刘兆英.如何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精论2008,(12)

[2]陈建红,林巧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策略[J].魅力中国,2010

[3]刘爱红.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探讨[J].心理教育,2012,(1)

[4]周春淼.中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1,(6)

[5]周渝.重庆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与管理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猜你喜欢

亲子沟通家校合作
家长应学会给孩子和自己“留白”
初中生亲子沟通问卷编制
用关心化解家庭教育中的强迫
智障儿童亲子沟通能力评估的研究进展
基于城乡结合部小学家校合作问题的调查研究
关于深化心理危机管理中家校合作的建议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家长参与下的家校合作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