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2017-05-10齐延寿
齐延寿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九墩滩学区)
摘 要: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全面工作,一个好的班集体需要每一位班主任做许多深入细致的工作。
关键词:班主任;专业素养;人文情怀
时间过得真快,我做班主任工作已经有十八个春秋,这十八个春秋里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遗憾。我于1998年毕业,毕业后担任班主任兼数学教学工作,面对那些可爱的面孔,我耐心细致地做好班主任工作,我深深认识到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全面工作,一个好的班集体需要每一位班主任做许多深入细致的工作,大到教学工作及安全教育,小到卫生问题,班主任就是班级的领头羊,那么在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具备什么条件呢?
一、良好的专业素养
提升自我的知识水平,加强业务素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巨变中,而对严峻的竞争和一群聪明的孩子,班主任若想博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就必须不断给自己充电,只有博学广识才能让学生真正信服你,除了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多学习一些其他领域的知识,不断学习新课改中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创新突破教学本领,努力把自己打造成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工作者。
重视职业道德培养,诚敬立德。教师的职业道德,归根结底就是一个爱字,即爱每一个学生。无论是修业还是修身都离不开诚信和爱心,而对于一名优秀的班主任来说,诚信和爱心是必备的师德,诚是根基,诚中有信,信中有诚,敬是对事业的追求,对教师来说就是专心事业,教书育人,对学生来说,就是专心学业,乐于助人,作为朝夕相处的师生,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身正为范,用榜样的力量来感召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学习精神,用理解、尊重、关怀、爱护来协调周围的各种关系。
健全的身心,阳光积极的处世态度。首先,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繁重艰巨的劳动,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不可或缺的,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不断加强体育锻炼,教育并影响学生热爱体育运动增强体质。其次健全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是非常重要的,在工作中班主任应该以良好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地学习,从知识中获取乐趣,使学生从老师身上感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终身受益。勤奋、热情、和蔼、幽默、有爱心会很自然地使你和孩子们融为一体,使班主任工作事半功倍。
二、良好的人文情怀
班主任最重要的是具有愛心。苏霍姆林斯基说:“爱是真正的教育,它不是教育的条件,而是教育本身。”爱心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也是作为教师必不可少的一个品质。班主任要热爱孩子,并主动热情地和孩子交流,拉近师生的距离,亦师亦友,用爱心去激发感召学生,在孩子们内心深处播洒爱的种子,让它牢固地生根、发芽、成长,相信我们的世界会更加美好、和谐。班主任的耐心也是必不可少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欲速则不达,作为一名优秀班主任需要细心地观察和耐心地询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一些问题学生和学困生一定不能心急,多一些耐心,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多从孩子的内心出发,换位思考,让孩子意识到老师是喜欢我的,从而认识自己的问题所在,主动改正错误,最终会亲其师信其道。在我的班里,曾有一个小女孩,父母离异,从小生活在叔叔家,叔叔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农活很繁重,无暇关心她,使她养成了不做作业,讲脏话,随手扔垃圾等坏习惯。说实在的这个孩子接受能力不错,但是在课堂上不是找附近的学生讲话,就是自己玩,有时一个铅笔头或橡皮头他都能玩大半节课。了解情况后我总找机会让她到我办公室,让她帮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倒垃圾、擦桌子,有时还和她拉拉家常。让她感觉到老师很喜欢她,也很关心她。有一次,班里大扫除,她非常积极,抢着拿扫把把自己座位的周围打扫得很干净。我立刻就在班里表扬了他,要同学们向他学习。渐渐地她扔垃圾少了,有时还看见他自觉地捡地上的垃圾。后来,我又让他做了班级环保小卫士,她非常开心,看到老师如此关心自己,她的学习劲头比原来大多了,成绩也有了明显地进步,到四年级的时候她已是我班25名学生中前5名的优秀生了。
三、良好的家校沟通能力
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懂得沟通的方法。沟通不仅是针对孩子的,还有家长。首先制作一份通讯录,其次深刻了解每个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然后了解孩子的家庭关系及背景,这样在处理班级事务时就能游刃有余,不会引起学生及家长的反感和质疑。
要掌握沟通的技巧,有时面对同件事情会发现几种不同的结果,这就需要不同的技巧去应对,只有充分了解孩子的性格、习惯,你才会做到恰到好处,才能提高效率。
总之,想成为一位优秀的班主任标准有很多,方法也有许多,真正做到学生及家长心目中的优秀班主任也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只要我们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不断反省、丰富自己,相信我们会越来越优秀的。
参考文献:
[1]德·亚米契斯.爱的教育[M].夏丏尊,译.译林出版社,1997.
[2]黄志平.班级管理工作的“20字方针”[J].教学与管理,2002(7).
编辑 李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