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问题”引领高三历史复习

2017-05-10马双才

速读·下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核心问题

马双才

摘要:《神权下的自我》的高三复习课,概念性学术性强,常规的复习方法可能使课堂的有效性低下,复习的目标达成难度加大。尝试用“核心问题”整合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积极性,主动建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概念,并培养学生解答类似问题的能力,以期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核心问题;问题教学;历史概念;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接到通知,教研员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在县高三历史“有效课堂”复习会上开一节课,课题是必修三专题六第二课《神权下的自我》。

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是有名的难上,各种学术性专业性强的术语、概念非常多,别说学生,就是我们一线老师对很多问题也不能很好的理解;即使专家对某些问题也意见不一。而《神权下的自我》一课更是涉及近代西方两个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学生而言由于会考不考宗教改革,后者完全是新鲜的,这就相当于是一节新授课和复习课同时进行。

难度大,更要迎难而上。

怎样才是高三的有效复习?我想至少应该包含两个层次,首先是学生较好的掌握一课的基本知识、线索、概念等;其次是学生能运用掌握的相关知识解答相应的题目,较好的提高解题能力。课标、考纲、指导意见主要是对考什么做了规定,本省历年高考题则是为怎么考做了示范。所以上好一节复习课首先必須认真的重温课标和教学指导意见,研读考纲,细磨教材,知道这一课主要考什么;再找出近几年各省相应的高考题,研究之前是怎么考的,接下来还有可能怎么考。

2013年浙江文综第39题刚好考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材料略)

(1)这一阶段前,西方已开始变革。试列举14--16世纪意大利、16世纪德国和17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变革事件,并分别概括其历史意义。(9分)

这道题目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光荣革命置于整个近代西方的社会转型中去考查他们的历史意义,要求根据时间空间判断历史事件以及其历史意义,可以讲就是从广义上考查这些历史事件的概念。再综合其他省市的考题来看,同样非常注重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历史概念的考查。

那么本课中,学生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概念能清晰理解吗?通过对自己任教班级的调查,发现学生除了能讲出两个运动的名称之外大概也就只记得但丁、薄伽丘、莎士比亚这些零碎的知识点了。

“要进行概念教学!”这个念头开始萦绕在脑海中,但具体如何操作呢?在几天的资料查找、阅读思考中,几个词反复的出现在我的笔记上:“文艺复兴”、“复兴文艺”,“宗教改革”、“改革宗教”;并且若隐若现的浮现几个问题:“文艺复兴是复兴文艺吗?文艺复兴仅仅就是复兴文艺吗?”“宗教改革是改革宗教吗?宗教改革仅仅就是改革宗教吗?”“到底什么是文艺复兴,什么是宗教改革?”能不能用一个核心问题来推动整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核心概念?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一线老师喜欢用“问题”作为突破口来改革课堂教学,以期提高课堂效率。然而“问题教学”却存在很多“问题”:一是问题琐碎。一节课40分钟,教师提出的问题却多达四五十个,平均一分钟就有一个甚至更多。学生疲于应付轰炸般的问题只能作肤浅的思考,机械的回答。二是问题随意。有些课堂中,教师随性而问,提出的问题多数没有经过精心设计和挑选,,问题要么偏离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要么没有思维的价值。这样容易导致学生思维活动的随意性,甚至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停滞或低下的状态。三是问题设置不当。有时问题太大,学生不知如何下手;有时问题太小,没有思考价值;有时问题过深,超出学生水平,学生根本“够不着”;有时问题又太浅,学生根本不用思考就能回答。

什么是所谓“核心问题”呢?有专家对“核心问题”的概念作出了这样的界定:“核心问题,指能够激发和推进学生主动活动,能整合现行教材中应该学习的重点内容,能与学生生活实际和思维水平密切相关联的,能贯穿整节课的问题或者任务。”我想用核心问题组织教学应该能较好的克服问题教学中的问题。

《神权下的自我》一课的最核心概念就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一切问题和任务都应该围绕这两者展开。于是我把“文艺复兴就是复兴文艺吗?”和“宗教改革就是改革宗教吗?”定为本课的核心问题,所有教学活动就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

进入课堂,马上提出这两个问题,首先肯定能立即引起学生的兴趣,“我怎么没想到?”然后激发进一步学习解决这个核心问题的欲望。

在学生“是”或“不是”的回答中,提示学生“论从史出”,用表格归纳但丁、薄伽丘、莎士比亚等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证明,文艺复兴首先确实应该是一场复兴文艺的运动。但“文艺复兴并不简单地是古典的文学、艺术的复活,倒是新的学术的创建;这就是说,它不只包括了‘再生,而且还涵慑着‘新生。”进而结合教材文本展示《十日谈》和《哈姆雷特》片段,围绕核心问题,继续提出“文艺复兴仅仅就是复兴文艺吗?”供学生探讨文艺复兴在复兴文艺的表象背后还有什么内涵,还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等问题,较为全面的理解文艺复兴的实质。最后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抛出“文艺复兴到底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结合教材把文艺复兴的有关要素整理出来,并下一个比较好的定义,较好的理解文艺复兴的核心概念。

通过文艺复兴的核心问题推动学习的示范,学生就可以马上迁移到对宗教改革的自主学习上去。学生自己模仿提出问题“宗教改革就是改革宗教吗?”然后借助教材相关资料,自己解答,宗教改革首先是马丁路德等人领导的改革天主教的运动,但不仅仅是一场改革宗教的运动,更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最后给宗教改革下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义。

有了较为清晰的备课思路后,很快完成了教学设计,在本校借班试了一节课,和预期设想基本一致,通过“文艺复兴就是复兴文艺吗?”和“宗教改革就是改革宗教吗?”两个核心问题的设计,充分整合课程目标和课程教学资源,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打开一条自主探究的通道,并且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充分展开较高层次的思维过程,实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个概念的自主建构和能力的发展。而整个课堂也在“核心问题”的引领下,一气呵成,基本上较为顺利的完成教学目标。在做了简单的修改,增加了几道典型高考真题后,拿到了县复习会上,也基本得到了同行们的肯定。

猜你喜欢

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核心问题
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课堂教学应做到“五让”
挖掘文本教学价值,搞好语言实践活动设计
浅谈古希腊艺术,基督教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间的关联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DIY小卡片“玩”转思想史教学难点——以人教版“宗教改革”一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