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州县水稻生产的现状与对策
2017-05-10王莹王振栋
王莹 王振栋
[摘 要] 肇州县属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半干旱区,地表水资源匮乏, 面对供给侧改革重大机遇期,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发展水稻生产。
[关键词] 肇州县 水稻生产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290-01
1 水稻生产的基本情况
我县境内水稻种植最早于1994年,种植水稻面积不足千亩,采取抽水灌溉措施,后来由于产量低、成本高等原因,放弃种植水稻;1998年,根据当时政策,鼓励旱改水、荒改水,开发近万亩水田,由于水质差、循环系统不完善等原因,严重入不抵出;2004年,我县兴城镇前胜村利用低洼地开始试种水稻,2005年,水稻面积达到300亩,亩产300余公斤,2015年,水稻种植面积达到8000多亩,亩产在500公斤上下,亩成本600元左右,亩收入1000元上下。
2 发展水稻生产的优势条件
2.1 土壤条件。从我县土壤上看,除0-50厘米土层内最高含盐层总量≥0.1%-0.2%与pH值8.0以上的苏打盐渍土不适宜栽培水稻外,其他土壤均可种植水稻;风沙土和地下水漏斗区域不宜水稻。我县大多数耕地,特别是中西部的低洼易涝耕地可以栽培水稻。
2.2 光温条件。我县属大陆季风气候,年均气温低,冬长夏短,为一季早熟粳稻区,光照较强,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适于水稻生长发育。稻作季节太阳辐射量平均为155千焦/厘米2。在水稻本田生长的5-9月份全县日照时数为1146小时,这也决定了我县应用的水稻品种要选择对长日照反应弱的品种,以保证安全抽穗成熟。热量资源好,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集中,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4.3℃,平均日较差12.6℃,与栽培的早粳稻品种要求相吻合。一般4月上中旬育苗播种、5月中旬插秧、6月末7月初幼穗分化、7月末8月初抽穗、9月上中旬成熟。较好的热量资源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对促进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十分有利。
2.3 生产条件。我县农村人均收入相对较高,大型农机合作社数量也较多,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生产态势良好。全县乡村户8万多户,乡村劳动力资源20多万人。农机合作社达62个,现有拖拉机27427台,配套农具46532台套,农机总动力达59.97万千瓦,田间综合机械作业率达到86%。这将在水田开发建设初期和水稻生产中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提升生产质量。
3 影响水稻发展的限制因素
3.1 灌溉用水。栽培水稻需要足够的灌溉用水支持,不同的生态环境下栽培同种农作物田间耗水量差异明显。我县属松嫩平原干旱半干旱地区,栽培水稻田间耗水量大体在850-1000毫米。我县境内无江无河,农业生产用水主要是少量的地表水和大量开采利用地下水。
水资源方面,从地表水资源看,我县年降水421.5毫米,年蒸发量1800.4毫米,年径流量0.602亿立方米,径流深度25.1毫米,水利设施拦蓄0.15亿立方米;从地下水资源看,我县地下水静储量50.4亿立方米,动储量只有0.23亿立方米。
水资源利用方面,从地表水拦蓄利用看,现有集雨工程14座,集雨面积达1612.25平方公里,总库容合计计2239万立方米。但是地表水可利用于农田灌溉的水库数量少,可用水量更少。从地下水资源看,全县机电井保有量达到4000多眼,节灌工程达到3000多处,地下水年可开采量在5500-8200万立方米,旱田灌溉控制面积仅可达到100多万亩。
3.2 种植结构。我县近几十年来农作物栽培基本全是旱田作物,对一些低洼易涝区更没有进行高標准、规模化、产业化的系统规划与布局。特别是近10余年来,在国家总体粮食安全战略框架下,在追求总产量、种植高产作物,加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背景下,玉米栽培面积迅速攀升,经济作物面积迅速下降,饲草饲料作物面积停滞不前,在没有丰富的水源条件下,没有大面积发展栽培水稻。
生产成本。根据2015年的水稻生产情况看,井水稻新稻区和老稻区生产成本相比,差距较大。新稻区亩成本664.6元/亩,老稻区亩成本537.2元/亩,主要差在田间管理的灌水、育苗、整地、收获上,二者相差127.4元/亩。我县水稻生产成本在一定时期内会在高位徘徊,降低生产成本难度较大。
4 水稻生产的对策措施
4.1 引水入肇。引嫩江水入我县,是我县发展水稻生产的希望所在。嫩江发源于鄂伦春自治旗大兴安岭支脉伊勒呼里山南坡,水系河网发达,湖泊较少,上游植被良好,森林覆盖面积广,水位变化小,河床稳定,流域面积大,多年平均径流量193.9亿立方米。嫩江水系水质好,是生产有机水稻的优选水源,按照每亩水田需要灌水500-600立方米的灌水定额,每年引水5000万立方米,可以开发栽培水稻10万亩左右。
4.2 调整结构。不宜盲目迅速扩大水稻面积,在种植业内部,引导农民调减粮用玉米栽培面积,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生产和饲料作物生产,针对干旱半干旱的自然资源条件,发展抗旱作物、节水作物、优势作物。发挥国家级杏山工业园区在我县农业产业化中的独特优势,以绿色、有机食品为节点,打造有机农业、精品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产业链。在水稻生产上,应该通过以改良土壤、提高稻谷品质、延长产业链、增加效益为核心,保证水稻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4.3 保护环境。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实施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特别是注意农田的保护,避免用污水灌溉种稻。同时还要避免水稻等作物在化肥、农药、除草剂、化肥等投入品使用排放残留的污染问题,科学管理、科学应对。充分利用秸秆过腹还田、秸秆造肥还田、绿肥还田等提升耕地质量,耕地常在、永续利用。落实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管理,加强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开展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积极推广先进适用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