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剖析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矫正策略

2017-05-10王诗丹

速读·下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

王诗丹

摘要:随着留守儿童人数的大量增长,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常见的心理问题,是学校、社会和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留守儿童教育引导策略主要是采取心理干预,心理干预的具体措施是,利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的方式调整留守儿童的认知或者行为,达到缓解、消除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应激症状的方法。本文对这些问题及成因进行一些剖析。

关键词: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剖析

根据《中国青年报》在《他们是当下中国最容易受伤害的人》的报道中说,湖南省涟源市荷塘镇遭遇一场特大洪灾,12名儿童死亡,其中11名是留守儿童。据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且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留守儿童不只是一群缺少父母照看的人,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孤儿”,他们的成长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

一、本镇留守儿童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

(1)性格内向。留守儿童从小与父母分离,父母关爱严重缺失,调查中发现,有21.1%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34.1%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尽管有些留守儿童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

(2)自卑心理。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据调查,仅有15%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还有不少孩子上网成瘾,荒废学业,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

(3)寂寞无聊心理。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一位六年级的女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妈妈,你知道吗?自从你和爸爸还有弟弟走后,我一个人在家里由多么的寂寞,有多么的伤心。自从你们走了以后,我几乎没有笑过,多么怀念以前我们在一起的时光。”这种寂寞的心理必然导致精神上的空虚,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出格。

(4)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54%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其中15%经常有。5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困难、感到无助。41%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同学的欺负。

(5)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二、心理教育调整的一些策略

1.充分认识留守儿童,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动向

(1)教师要对本班的“留守儿童”有充分的了解,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性格特征、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动机和态度等,清楚地认识孩子心理上、行为上存在的问题。并作详细记录,对他们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正确引导,针对留守儿童心理、思想上了障碍进行深入摸底,及时发现问题,对症下药,使关爱能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心坎中去。

(2)教师要经常利用休息的时间去家访。在家访中了解、关心他们的生活,对生活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同时和他们的监护人互相沟通,使其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教育:每天要督促孩子完成学习任务,要经常和孩子进行情感、语言上的交流,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建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

2.心理健康课程与学科教育的有效渗透

学校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以心理辅导教师和具有相同心理问题的学生共同组成一个团体,利用学科教育进行相互渗透,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正确处理好各学科之间、心理教育和德、智、美育的关系,侧重于学生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如思维的广度、深度、灵活性、逻辑性等;记忆的持久性、正确性等;意志的自觉性、果断陛、顽强性、自制性等。在此基础上加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的提高。心理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对各门学科的渗透作用自然已是不可言喻的。将心理学知识以课堂为主渠道,以学科教育为主载体,充分发挥学校各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

3.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教师利用班队、团队组织的各种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体心理教育。如用班队中每个同学发言,说说自己现在的想法;“我们是非常好的朋友”等交流讨论。鼓励“留守”儿童在活动中“唱主角”。在交流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宣泄情感、探索解决所面临问题的办法。教师应避免说“我告诉你”之类的话,应用鼓励性、商量式的语气说话。如“我能体会”“我能理解你的处境”等语言和学生交流。使他们能真正感到教师对他的关爱。解开心灵的“疙瘩”。让他们觉得生活在大集体中,人人都相互关心,相互理解。使他们从心理上少一些抑郁和依赖,可以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使学生进入特定情境,有更充分的情感投入。

4.兴趣培养,情感迁移战胜困难与挫折

针对留守儿童意志薄弱,不善于克服困难的状况,可以开展各种类型的主题班会、演讲、研讨会、文体活动,创造多种形式丰富活动内容,使他们有机会、有价值使用自己的精力,培养他们的兴趣,把他们的注意、心思和精力都引向活动中,引向竞争中,引向发展智力、增强体质方面,引向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方面上来。同时,在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同学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挫折是经常出现的,应正视所面临的挫折和困难;同时,组织学生学习名人、伟人的故事,让他们谈看法,谈体会,以提高他们对生活中各种的认识。法国作家大仲马说过:“人生是一串無数烦恼组成的念珠,达观的人总是笑着念完这串念珠。”教育他们万事如意只是一种良好的祝愿,实际上,万事都按自己主观愿望发展是不可能的。对于困难来说,只要不懈努力,“山穷水尽”一定会“柳暗花明”。

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如果对他们的监控处于真空或半真空状态,使他们失去家庭的温暖和教育,其后果将不堪设想。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链中出现“断层”,因此,极易产生生活失助、学业失助、行为失控、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的现象,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反社会人格。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政府、学校、家庭联起手来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问题
优化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分析
高校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