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2017-05-10张振芳
张振芳
(浙江省杭州市文海实验学校)
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至关重要。根据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及现状,从“巧设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度;还原整体,提高思维的广度;跳读比较,提高思维的厚度;标点辨析,提高思维的效度”四个方面提出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保持独立思考是初中语文的思维态度,培养学生不盲从权威、不迷信书本、不囿于传统思维定式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课改赋予语文教师的重任。
一、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及现状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开始了对科学文化知识的系统学习,各种信息会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介影响、渗透到学习生活中,进而扩大精神生活空间,拓宽社会视野,增加知识信息量,从而大大延伸了中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中学阶段也是培养一个人思维品质批判性的重要时期,因为这一时期中学生的批判性在明显增长,主要表现在他们已经不像小学生那样,对教师和家长百依百顺了,他们逐步地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一切,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不满足承认书本上的结论,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喜欢怀疑、争论、辩驳和提出一些新奇的想法。中学生思维批判性的这些特点,时常反映在语文学习中,形成语文思维的批判性。
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中学生思维批判性的发展还很不成熟。从课堂教学现状来看,学生的思维活动不够活跃,普遍存在以下缺陷:
1.依赖性,即“唯书唯师”,不敢大胆质疑和联想,思维封闭。
2.单一性,多求同思维而少求异思维,创新意识较差。
3.浅露性,思维表面化,缺乏应有的深度。
4.片面性,容易产生片面性和主观性,固执己见,好走极端。
5.差异性,由于个体所处的生活、文化、教育等环境存在差异,因而语文思维批判性的发展也不平衡,存在明显的差异。
二、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巧设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度
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的设计应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者学生整体参与的角度,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的思维活动。它让学生无法立即说“是”或“否”,它的意义在于如课标所言的学生课堂实践活动重思维过程,既能“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又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
课例一:《范进中举》
问题设计:设想范进在“喜极而疯”之外是否有其他的可能?
这个问题定在了对情节设计可能性的探究上,即在分析吴敬梓设计范进疯了的情节基础上,可不可以设计出小说情节的其他可能性?课堂教学实践证明,这个问题是在一系列问题中,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推动其能力发展的适宜问题。关于本课的整体教学结构确定为三个环节:一范进疯的原因,二范进疯的用意,三范进能否不疯。前两个环节通过筛选文本信息,结合背景材料很容易读懂,第三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课前任务要求学生自主研究,课上展示的就是第四环节的教学内容,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深入挖掘文本内涵,针对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这一戏剧性冲突情节,深入探究范进的人物性格,思考讽刺小说中夸张手法的写作意义。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同时体验理解、分析、评价作品的思考过程,实现对语文批判思维能力和素养发展的推动。
巧设语文阅读教学中有质量、能提高思维深度的问题,其魅力表现在学生能进行整体阅读、多角度理解、精细思考、充分交流等阅读实践活动,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和黏合剂。
(二)还原整体,提高思维的广度
“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发散思维,是衡量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角度,有利于思维广度的形成,从而提高批判思维能力。
课例二:《桃花源记》的主题探析
关于《桃花源记》一文的主题,人们普遍认为它表现了陶渊明的社会理想。但在故事的结尾,叙述完刘子骥之后,他又不动声色地补写了一句:“后遂无问津者。”表面上,他是在补充交代寻找桃源圣地的最终结局,玩味之后,我们不难体会到陶渊明内心的极度失望。
《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本是一体,前者实为后者的序言。在《桃花源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寻找美好世界”是其基本主题。诗歌卒章显志,“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一个“愿”字写出了诗人的态度,“高举”“吾契”二词则写出了诗人对同道、知己的热切盼望。可陶渊明太想说出他对晋宋易代的看法了,于是就给《桃花源诗》悄悄加了一个序。稍加比较就会发现,这个序太特殊了,一是太长;二是所记与自己无关——一般序言都会写自己的创作缘由、目的等等,可这篇序记写了一个完整的传奇故事,竟无一语交代故事的来源。可见,序言就是一个有益的曲笔,也是其远祸自保的无奈之举。诗与序在形式上一体,在內容上互相补足,他们共同讲述了陶渊明心底的孤独和惆怅。
对于同一问题,应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甚至不同的层次去审视。一旦学会了熟练地不断变化角度看问题,就能够因地制宜,敢于提出新观点,敢于质疑批判,语文思维的广度就增强了。
(三)跳读比较,提高思维的厚度
在思维品质的培养上,我们要向学生提供同一事物不同的情况,相同的,相异的,相反的,让学生去分辨。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变异中进行比较,打开思维,从而更深层次地认识事物。
课例三:《藤野先生》
在学习《藤野先生》时,有的学生说,文章中“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初看上去,像是病句似的,按常规说来就是“樱花如绯红的轻云”。
执教者适时举了鲁迅《秋夜》中的一个例子,“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藍,闪闪地睒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按我们的语言习惯就是“几十个星星闪闪地睒着眼”就是了。如果鲁迅也按我们这样的习惯说,那么他就不是鲁迅了,在他的散文作品中,也出现这类的“文学性”“特异性”“陌生化”。鲁迅是个了不起的作家,他的散文呈理性化、逻辑化语言方式,而这个句子,你发现不止这些,你会产生更多的联想。重视学生立场、问题与体验后,思维就有了深度和广度。
魏巍写《我的老师》开篇简洁,“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主要人物一下子就跳入眼帘,而鲁迅写藤野先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有的同学说,鲁迅的作品总有一种阳刚气,甚至是火药味,是时代的缩影,他笔下的人和事,总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中行进。而魏巍《我的老师》却让我们定格在温情的回忆中,感觉离我们很近。
(四)标点辨析,提高思维的效度
思维的效度,即思维的有效性,它是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关键。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提高学生思维的效度,使批判思维能力不断提升。
课例四:《荷花淀》
品读“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中的句号。
师:逗号与句号的区别是什么?
生:逗号与句号的区别是停顿时间的长短。
师:再请一个女同学读一遍。
(一女生按要求再读一遍。)
师:如果是逗号,这个句子就成了什么复句?
生:转折复句。
师:转折复句的表达重心一般都放在后半句,如果把它改成转折复句,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生:重心在后句,那就是说水生嫂是只看重家庭的拖丈夫后腿的不开明的女人,显然与作者的本意相违背。应该说水生嫂这话是发自内心的,她是理解和支持丈夫的。
师:你把我要说的话都抢过去了,我就没得说了。谢谢你!要是你是水生嫂,你也会这样做吗?
生:是的,我觉得水生嫂很光荣。
师:看来代代总有英雄出啊!你不但回答得出色,而且你的志向也很让人称道。
师:既然是不拖后腿,理解、支持丈夫,水生嫂为什么还要问“家里怎么办”?水生嫂说此话时,家里怎么办心里想好了没有?
生1:没想好。
生2:不,我说想好了。
(学生众说纷纭,意见不一。)
师:要正确理解一句疑难的语句,有一个办法就是从上下文中去寻找有价值的语言信息。大家在上下文中找找,哪句可帮助大家统一意见?
(学生看书找句子。)
生1:我认为是想好了的,因为下文有句“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生2:其实她要水生明白她已下定决心,鼓起勇气要担起这千斤重担。她只要水生理解她的内心想法,她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怎样让初一孩子体会到成年人的心理,具体来说,是夫妻间微妙的情感变化及复杂内心是需要功夫的。在学生对标点符号的认识停留在肤浅表面时,执教老师作了引导和点拨:“转折复句的表达重心一般都放在后半句,如果把它改成转折复句,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学生一下子豁然开朗,理解了标点符号的妙处。在学生对水生嫂为什么还要问“家里怎么办”的问题发生分歧时,老师又做了第二次引导:“要正确理解一句疑难的语句,有一个办法就是从上下文中去寻找有价值的语言信息。大家在上下文中找找,哪句可帮助大家统一意见?”学生的思维再次打开,这样就有思考的方向和目的。换言之,老师要在学生疑问处点拨,在学生遇到分歧时点拨,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思考,才能使思考有方向和目的,才能提高思维的效度。
语文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肩负着培育其思维才智的使命,这是当今中学语文教育面临的一个崭新任务。语文教师应在了解学生思维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在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中从根本上改进教学语文的方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M].北京出版社,1983.
[2]梁杰.无依怅惘向谁诉[J].语文教学通讯,2016.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