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回到“黑白电影”时代(创作谈)
2017-05-10刘东衢
刘东衢
最早对电影发生记忆的是我五六岁的时候。在军营,露天,很冷,裹着棉大衣,穿棉鞋,电影散场时脚都冻麻了,我一边走一边仰头看天上的星星,发现天越冷,星星越少,如果是夏天,则很多,很多。
有的电影会放映许多遍,有的电影只放映一遍,比如苏联的卫国战争电影,一点儿也不平均。后来是电视娱乐和录像厅。三级片、恐怖片等类型电影。慢慢地,黑白电影淡出、以至消失。
娱乐的主旨在于刺激感官并感化心灵,黑与白的刺激程度最轻,甚至说不刺激。平均、单向、计划、匮乏、限制、乐观、亲和、淳朴等等。与新时代相比,黑白电影是其一个缩影。
清明前,我都要和堂哥一起回乡下添坟。死者比我高两级。
每一次,他都把那辆旧自行车锁在他习惯落锁的一家医院里,步行穿过两条主干道,在他曾经工作过的单位门口等我。他已经退休近十年了。我俩的方位仅隔着一条小巷子——区区的一百五十米,他从未想到要穿过这短短的一百五十米,到方便我停车的这一边等。一次也没有。
有一回我忍不住问他,你已经走了这么远的路,为什么不再走一百五十米,到这边等我,因为我开车过去,一是绕路,二有禁行标志,三是你单位门口有交警值班,得说一番好话才不至于收到五十元的罚单,而且必须在冷峻的监督下尽快离开。
他说,我以前都这样的。
没有一次例外?
没有。
如果,我说如果啊,我有事或者车开不过来呢?
那我就坐公交车去。
后来,他也非常困惑地问我,你以前不都停在单位门口嘛,他们人不错的。
我终于意识到,一个时代的锁,它的钥匙应该不在另一个时代里。这就好比一些数据库或大型程序,低的可以兼容高的,但反之不行。也就是说,进化可以,退化不允许。可以向前,绝不能后退。因为前方一定比后方好。换句话说,新时代一定胜过旧时代。
照此推论,今天这个时代的锁,钥匙也不该在下一个时代里。即,今天的问题,只能今天解决,如果放到明天,则很有可能解决不了。对吗?
那为什么要冷冻卵子、冷冻绝症病人呢?
不过谁又能保证,明天一定能治愈呢?一厢情愿?能解决这类问题的人恐怕还没有出生吧。
我们的一些行为和良好的愿望都是建立在定期的假设之上——当后路没有,前路受堵的时候,人便只能寄托于愿望。
那下一个假设是:如果是犯过错的人呢?明知故犯的姑且不论,正常情况下,如果人预知自己的行为将产生一系列恶果,是不会去做的。结症在于,错误是在行为之后产生的一个结果,如果不质疑自己的行为,那么更不会对其结果产生怀疑,每个人都如此。
就个人而言,错误,始终是以结果的面目出现的,而罪恶,是以罪的行为面目出现的。
如果有些错误是时代的一个衍生品,是一个经过伪装的附加值,像小说中不喝水的例子,是不是能让人得到一点启发呢?
我发现现在的九零后或零零后孩子,很少去关心他们父辈或祖辈那个年代的事,他们喜欢穿越,但穿得很远,秦朝明朝,显得自己相当阔绰;大部分时间,除了学业,他们蜗居、网络游戏、贪吃嗜睡、研究品牌、极为强调不同,从小众,不从大众,熬夜、脾虚、极瘦或极胖,对历史相当漠然。
生活的时态永远是现在时。
有一回我让儿子看一部黑白片,他的回答是,我宁愿去吃苍蝇。
许多时候,说教是无力的,亲身经历才具有真正的力量。
这也许是一个荒诞不經的故事:一群犯过错的老人,并不寄希望于生活的这个时代,坚持用一把他们那个时代的钥匙开锁。想象一下,或许若干年后,如今的这些孩子们也会同样重复他们的行为——只是形式改变了而已。
这也是“黑白电影”的创作初衷。这一代和下一代流逝在表面的光阴、不同时段事件、内外因果等等,总会有某种恒定的东西存在着,小说家的使命就是发现后恰当地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