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裔戏剧文化翻译研究
2017-05-10张露馨
张露馨
摘 要:美国华裔这一特殊身份以及与之伴随的文化冲突让美国华裔文化翻译略显复杂,尤其是戏剧文化研究更是难以捉摸。美国的华裔戏剧文化翻译者首先要打破语言这一表层的阻碍,毕竟语言是人际互动的基石,只有在语言互通有无的情况下才能正常自由地交流。其次便是文化差异,所谓的异国风情,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民族下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差异。十几年来,美国华裔戏剧文化翻译的佼佼者不断涌现,同时针对美国华裔戏剧进行研究的国内外学者也越来越多,他们分别就不同侧面对华裔美国作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分析,尤其是对黄哲伦的戏剧作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在研究领域,绝大多数的专家学者大都侧重在黄哲伦的《蝴蝶君》上,对其近期的作品《中式英语》,目前国内外学者关注的很少,特别对其所蕴含的文化翻译研究鲜有涉及与关注。鉴于此,首先阐释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结合国际化视野,回顾文化与翻译的历史文明,从而揭示文化与翻译的本质联系。随后,通过回顾黄哲伦的个人生活、文学成就以及前人对其重要戏剧的研究成果与评价,发现前人在翻译研究《中式英语》方面是空白的,并且结合黄哲伦的《中式英语》,尝试分析与解读其背后蕴含的文化翻译特征。最后,从不同角度利用文化翻译作为批评的措施,阐释东西方差异与误解对文化翻译的影响,并且探索美国华裔戏剧文化翻译研究的新出路。
关键词:美国;华裔戏剧;文化翻译;研究;黄哲伦;《中式英语》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10-0119-03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之一,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西塞罗首次从修辞学家、演说家的角度把翻译区分为“解释员”和“演说家”的翻译。作为“解释员”的翻译是指没有发挥思维创造的翻译,而作为“演说家”的翻译则是指发挥了思维创造的翻译。翻译既要回归本土,尊重原作者的思想精华,又要不忠地走向异化格局,注重结合美国文化,将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在文化的背景下引发共鸣[1]。在伴随翻译研究活动的全球化的同时,美国华裔戏剧文化翻译研究也备受关注。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华裔美国人,在家人的影响以及回中国时产生的对中国风土人情的认知和情感趋向,加上异国语言——英语的加工修饰,一篇蕴含中国文化的华裔戏剧便可以诞生。同时,也产生了诸多对华裔戏剧文化翻译研究学者,这些学者来自国内外,特别对华裔黄哲伦的戏剧感兴趣。在文化与翻译的基础上,以黄哲伦的《中式英语》为例,全面阐释文化翻译的客观现实和研究思路。 此外,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思考感悟,还要结合东西方的文化和思维等方面的差异来分析误解对文化翻译的影响。不同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制度、经济生产方式、习俗礼仪等,都会影响各国之间的理解和交流,只有把握好彼之间的背景知识,才能真正将两国的心理认同和情感趋向阐释透彻,从而促进美国华裔戏剧文化翻译研究的发展。
一、文化与翻译
首先,文化与翻译的第一障碍便是语言。语言是一套社会群体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它的基本功能便是信息传递,传递重要的信息,使不同的群体能够了解并达成共识;另一个重要功能便是人际互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友谊和情感,加强朋友圈子的紧密联系。文化翻译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传递不同或者相同文化之间的信息,拉近两国人民之间的空间距离,增进情感交流,加强彼此之间的理解,以达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桥梁纽带的作用。由此来看,文化与翻译者首先要熟练掌握不同文化所搭载的语言,只有运用准确的词汇和语法,才能行文流畅,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2]。如果一个不懂中文的华裔戏剧家,用英文来写中国的故事,就无法实现中英语言差异比较,也很难真正了解中国,毕竟语言也是一个国家的财富,语言可以反映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交际习惯。特别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不同国家之间的聯系日益密切和频繁,做不好翻译工作,就无法实现愉快地共赢式合作,自然也就无法推进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无法实现地球村的即时通讯。
其次,文化与翻译的另外一个着眼点就在于文化。文化不仅仅包括经济、政治、科技、历史等方面,还包括一个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民间传统。虽然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发明极大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特别是纸质书籍的大量印发。在科技革命中的信息化时代的舞台上,电子书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人们可以在任意的时间和地点享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带来的文化盛宴。然而,仅仅凭借认识外国语言就想实现不同民族之间的心灵感应,那是荒谬可笑的。因为语言虽然时刻发挥着信息传递的基本职能,但是语言是客观的,是一套在共时系统和历时系统的伴随着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下的改变而不断变化的任意性的线条符号。而且一个词汇背后很可能隐含着一个古代被母语者熟知的典故或规则,这些不是故事本身的语言可以阐释的文化信息,这些都是本民族熟知的文化常识[3]。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常识固然说来简单,但是要想灵活运用并且在阅读之中灵敏感知便是需要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特别作为翻译者,翻译者身上的责任不单单是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那是机器翻译能够实现的工作,翻译活动本身与译者所处的特定时代文化语境中诸多因素有着重要的关系。作为一个翻译家,在文化与翻译之中,还兼具着一个文化继承与传播的使者的身份。因此,翻译要立足于其民族其国家的深层历史文化的背景之下,深入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以及传统文化,同时还要结合本民族文化的风俗礼仪,将两国的文化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既可以传播本民族文化,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又可以了解外国的独一无二的文化传统,就此翻译成的作品就不会是纯粹意义上的外来文化,也打上本地文化的痕迹,这也是文化与翻译在异质符号系统中实现的同质的生成。美国华裔戏剧家黄哲伦正好实现了这种统一,其作品《中式英语》令人大开眼界[4]。
二、黄哲伦与《中式英语》
声名噪起的黄哲伦身份非常特殊。他的母亲是华裔菲律宾人,他的父亲是上海人,在外国人都在骂中国人是“东亚病夫”的年代,黄哲伦的父母从上海辗转台湾最后在美国定居。他的父亲白手创业,创办了洛杉矶的远东银行,这些丰富的物质资源奠定了黄哲伦在美国健康成长的基础。当然,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海外特别是美国出生的华裔美国孩子也越来越多,黄哲伦也如同他们一样,从小基本没有接受过中式教育,家里也从未有过中国新年的传统,仅有的中国文化熏陶来自于父母。所以黄哲伦对自身的定位充满了困惑,也曾经受到过当地人对其身份的冷遇。正是因为这些与众不同的遭遇导致他放弃了父亲让他当律师的建议,而做了一名戏剧家[5]。但是成功的花儿虽有现时的娇艳,也要付出当初的芽儿的血汗。他的《富贵关系》惨遭滑铁卢,经历了全面惨败的挫折之后,他在1986年创作了《蝴蝶君》,并且此剧让他声名远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百老汇的演出,更让他真正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戏剧家,奠定了在美国戏剧史上的戏剧家的地位,也进一步增强了他的创作信心和创作欲望[1]。
在21世紀初,即1993年和2005年,黄哲伦受到中国官方的邀请二次游历上海、贵州等地,他在中国旅游的路上,发现了上海的英语标语牌非常奇葩,可以说是蹩脚的中式英语。例如著名的那个案例,上海一处装潢一新的现代艺术中心的残疾人专用厕所门上词不达意的英语标示牌“deformed mens toilet”(畸形人坐便),对此,他在感到荒谬可笑的同时,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与此同时,他的身份的定位也在困扰着他,他也曾经不断追问“我是谁”,当别人真正问起他的时候,他没有做出解释,反而说“让这部戏剧回答吧”,最后旅游的经历加上多种复杂的困扰和迷惑引发了创作Chinglish——《中式英语》的动机[4]。
《中式英语》是一部以语言的误解为主线的现代中国戏剧。这部戏剧以风趣、幽默的行文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掌声和好评,同时也被搬上了百老汇的舞台。这部戏剧之中加入了1/4的汉语,让当地美国人切身感受到汉语与英语的不同。场面以捧腹爆笑为主要气氛,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主人公丹尼尔·卡凡诺,他的家乡是位于美国中西部的小城,一个叫克利夫兰的地方。他的家里人就是从事广告标牌生意的,他也在安然公司有着自己的职位。然而不幸的是,恰逢美国经济危机,各大中小型公司工厂纷纷倒闭,他的公司也未能幸免于难,于是遭遇破产,变得一贫如洗,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生活困苦不堪[2]。但他是一个热爱冒险,喜欢新鲜刺激有挑战性的生活,不想甘心家族企业的倒闭,于是他漂洋过海,到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没有被经济危机重创的土壤,寻找商机,试图复兴家族企业。剧目的起始阶段,便是丹尼尔在中国积累了多年的生意经验,回国后受到俄亥俄州的邀请,对自己在中国生活、经商的感悟和体验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告诫美国的年轻人中国与美国的不同。他首先谈到的便是他在中国大小城市发现的商机,他发现中国各地的广告英文标牌非常奇怪,毕竟他是一个广告标牌商人,比如:“注意安全坡道路滑”被译为“To Take Notice of Safe: The Slippery Are Very Crafty”,“财务处处长”(Chief Financial Affairs)被译成“Financial Affairs Is Everywhere Long”,还有更加荒谬的“干货计价处”被译成“Fuck the Certain Price of Goods”[3]。这些商机的发现使丹尼尔找到了经商的门路,可是他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于是他在中国贵州省贵阳市认识了“中国通”彼得,彼得作为中介向丹尼尔介绍了蔡局长,丹尼尔希望和蔡局长合作,然而却遭到拒绝,同时蔡局长的翻译钱小姐也用蹩脚的中式英语充当交际的媒介,结果把丹尼尔口中的“small family-run firm”,翻译为了“他那家是小公司,没什么名气的”。 同时她把他的家乡 Cleveland(克利夫兰)解释成“不著名的小村庄”,离芝加哥很近等等。结果造成了蔡局长和丹尼尔之间的很多误解,同时这些蹩脚的中式翻译引发全场的哄堂大笑[6]。蔡局长和丹尼尔的谈判失败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差异,还有彼得向丹尼尔解释的两国文化上的分歧。丹尼尔在蔡局长这里灰头土脸,转而与文化局局长席言联系。席言和丹尼尔的对话也无时无刻不表露出中式英语的尴尬与荒谬,同时席言说丹尼尔的语速太快,让人想“sleep”却造成了丹尼尔“sleep together”的误解,进而产生感情纠葛,然而此时也暴露出中西方之间的婚姻观念。丹尼尔可以为了席言向妻子儿女坦白自己对她的情谊,声称要离婚娶席言,却遭到席言的拒绝[7]。西方人之间的婚姻纽带可以随时解开,然而作为中国人的席言虽然去过美国留学,却也难免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的影响,她认为中国的婚姻不仅仅是一张结婚证,撕掉就没了,中国的婚姻不管是仪式还是证书都被镶嵌了一种无形的契约,虽然她和自己的丈夫也没有了感情,但是“情义”还在,而且她不能让丈夫蒙羞,特别她还是一位政府官员,她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人民的密切关注。然而丹尼尔认为,没有“romantic”的婚姻前提,一切爱情都没有了。最后他对席言的示爱无果而终,同时他也和市长成了朋友,因为“关系”需要[8]。
黄哲伦的《中式英语》固然引人发笑,同时也引人深思。他以辛辣的笔锋鞭挞了中国官场的腐败、中式英语引发的荒诞可笑、西方唯利是图的腐朽、人际关机的复杂冷漠等等社会问题,让人们在哈哈大笑之后,经受了深刻的思想洗礼,这是两种文化的激烈冲击所带来的矛盾和反思[9]。同时,黄哲伦的《中式英语》也推动了美国华裔戏剧文化翻译研究的发展。
三、东西方差异与误解对文化翻译的影响
虽然黄哲伦的《中式英语》大获成功,让黄哲伦又登上了新的阶梯,但是爆笑如雷、掌声热烈的背后也存在质疑。《中式英语》重点通过语言的差异来凸显中西方的阴暗与落后,语言这个手段的运用也确实恰如其分,然而仅仅是语言这个因素的影响吗?虽说语言作为人类的交际的工具,起着信息传递的作用,但是语言也是思维的工具。不同的语言塑造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个人的思维方式乃至世界观。在语言学家的广泛地研究当中,人类的大脑确实存在着语言中枢,位于人类大脑的脊髓灰质,而且不同的语言习惯反映不同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西方人习惯以谈论天气来寒暄,然而中国人却喜欢问一些西方人认为是私人的问题,比如“你吃饭了吗?”在西方人看来这句话是对方很认真地想要邀请自己吃饭的行为,然而对中国人来说,并非如此[10]。《中式英语》中也有大量的例子鲜明地指出了中西方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不同,丹尼尔和席言对待婚姻的不同认识,便是鲜明的例子。这在文化翻译中需要特别注意,也需要广泛深入地了解和学习才能及时掌握不同语言背后蕴含的不同的文化以及价值观。
另外,政治文化的差异与误解也是造成文化翻译差异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制度,美国是资本主义制度,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几千年来的历史长河中,曾经被封建社会和落后腐朽的儒家理学统治许久;然而美国经历了多次思想解放[11]。在《中式英语》之中,存在对中国的误解,特别是政治制度,里面多次强调中国的法治腐败,“关系”才是各项事情进行的重要桥梁,在此方面,作者未免夸大了“关系”在中国政治制度中的作用,从而带有了东方主义倾向甚至“中国强大”的中国威胁论。不管在哪个领域从事翻译工作,美国华裔戏剧也好,其他作品也罢,翻译的同时还要注意政治制度的差异给文化翻译造成的影响[12]。
综上所述,不同语言、文化和观念的差异会让人感到无所适从,对语言、文化和观念的误解又会给读者带来各种意想不到的挑战。这些差异与误解是影响文化翻译的主要因素,甚至也会决定一部作品的价值取向以及带来的舆论反响,在研究文化特征和翻译性质的过程中,离不开对文化差异与语言的研究,而且尤其要注意的是,要把翻译融入到文化之中,在同化同质的系统翻译中,结合文化背景的异质取向和政治制度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并且在共时平面的角度上结合历时比较的分析追根溯源,分析一部作品背后的灵魂所在,阐释人物角色的身份定位和作品本身的思想内涵,在丰满人物的同时,升华翻译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曦,王心洁.离散视角与华裔美国作家的文化翻译创作[J].东南亚研究,2012,(3):85—90.
[2]蔡晓惠.美国华人文学中的空间形式与身份认同[D].天津:南开大学,2014.
[3]袁荃.唐人街叙事与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赵健秀、伍慧明与陈耀光研究[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
[4]温年芳.系统中的戏剧翻译[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5]蔡平.“文化翻译”的困惑[J].外语教学,2005,(6):75—78.
[6]兰汉金.东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及其处理[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131—133.
[7]郑阳鹏.黄哲伦:《中式英语》的戏外戏[J].中国企业家,2011,(23):167—169.
[8]欧荣.“笑”果何来?——黄哲伦新剧《中式英语》解析[J].戏剧艺术,2014,(2):35—40.
[9]彭京亚.人类表演学视角下《蝴蝶君》和《中式英语》中的文化冲突[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10]徐海霞.论黄哲伦作品对东方主义的解构及其不彻底性[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11]徐海霞.论《中式英语》对东方主义的解构[J].考试周刊,2016,(1):87—88.
[12]荣筱箐.黄哲伦:戏剧里寻找“我是谁”[J].中国新闻周刊,2012,(1):74—76.
(责任编辑:刘东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