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之二级学院评价体系建设研究
2017-05-10贺敏娟吴丽娟
贺敏娟+吴丽娟
摘 要:目前国内高校都在建立、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而且切入点很多。以高校二级教学单位即二级学院的评价为切入点,阐述构建二级学院评价体系的意义,分析目前高校二级学院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西安欧亚学院的运行实际,总结二级学院评价体系的建设策略,期望对完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體系的研究做出一些贡献。
关键词: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二级学院;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10-0004-0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公报第19条指出,在当代高等教育中,质量保障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必须包括所有利益相关者。质量的实现既要求建立各种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多种评价模式,同时更需要在机构内部形成一种质量文化。公报第30条指出,高等教育的全球化亟须建立国家认证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同时,我们可以看出,教育部新建院校本科人才培养合格评估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学校建立起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审核评估强调学校是人才培养质量的责任主体,旨在促进学校增强质量主体意识,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提升质量保障能力。因此,基于国际国内的形势,各高校无论是迫于外界的压力,还是基于内生的需求,都在建立校内的质量保障体系。当然,建立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切入点很多,可以借鉴成熟经验,搭建一套成熟的体系,从顶层设计到教学标准的制定,也可以从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入手,进行专项评估评价,同时对作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重要组成的学院教学工作进行督促评价,促进其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是建立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途径和措施。
一、建设高校二级学院评价体系的意义
1完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需要
目前国内各高校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日趋完善,例如上海同济大学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常熟理工学院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等,其质量体系的建设得到了同行的认可,也极大地保障了本校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纵观目前各高校的质量保障体系设计原理,基本遵照IPO模式,即教育的输入、过程、输出模式,在这一教育生命周期中,对各利益相关者及匹配的资源和支持系统进行评估评价。作为教育主体的二级教学单位——二级学院,也是作为一个主要利益方参与教育过程的,因此建立系统的指标对其进行评价,是完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也是丰富高校质量文化的必要措施[1]。高校二级学院是有层次的,高校二级学院大众化不仅是一个数量问题,而且涉及高校二级学院的结构问题,只有多样化、多层次才能实现高校二级学院的大众化,也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通过制度建设,明确教学型高校的职责,开拓办学空间、增强教学能力、激发创造活力,抓住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解决国家社会经济及各地区发展急需的人才资源、科技资源和知识资源问题。
2高校形成良性发展机制的需要
二级学院作为高校内部完整的二级教学单位,是学校承上启下的中间层“管理系统”,承担着学校发展目标和规划的具体实施任务,其核心工作是负责组织、协调学院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其发展状况也直接关系到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的实现。高校建设二级学院评价机制,定期对二级学院课程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质量、师资建设等进行监测评估,开展对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调查,对评价数据进行分析,可及时发现影响学校教学质量、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质量的关键问题,对学校的发展规划、策略制定、资源配置和资金使用可及时做出相应调整,不断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绩效,促进高校形成自主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发展机制[2]。二级学院是以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在接受教育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二级学院以继承为基础,创新为过程、发展为目的。同样,传统的教学制度也必定有扬弃的部分。培养应用型人才是二级学院的目标追求,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教育和教育工作者清晰的理性、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去推动,更需要引导创新的、注重长效的一套科学教学制度来保障。因此,构建促进学生创新性发展的二级学院教学制度就成为二级学院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
3激活二级学院办学活力的需要
衡量一所二级学院的水平高低关键取决于该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又是二级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直接投射,而建立科学的可行的教学制度则是提高二级学院教学质量并能使之持之以恒的根本保障。在新的视界下,分析二级学院教学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为二级学院教学目标的实现设计一个合理的教学制度就必须把握教学的本质,深化对教学规律的认识,打破传统教学理论的框框;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先进的教学观、人才观、价值观。高校对二级学院进行针对性评价,可以促使二级学院合理配置资源,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使二级学院的战略发展与学校的总体目标相一致。通过对二级学院进行针对性质量评价,收集对比相同标准下的各二级学院的运行信息,为二级学院之间的管理互动提供公平竞争环境,激活二级学院管理者及教职员工的责任感和竞争意识。同时,通过二级学院评价,发现二级学院教学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促使二级学院及时整改,促进二级学院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形成PDCA螺旋式上升的良好发展态势。
4各类评估评价指标对接的需要
教育部新建院校本科人才培养合格评估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学校建立起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新一轮的审核评估强调学校是人才培养质量的责任主体,旨在促进学校增强质量主体意识,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提升质量保障能力。因此,对作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重要组成的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进行督促评价,促进其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是建立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途径和措施,也是对接各类评估评价指标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评价也是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一种评测[3]。今天,二级学院教育质量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维的概念,涵盖了如教学与学术、研究与学者、教职工、学生、设施与学术环境等资源、功能和活动,其中,教学和学术是最重要的方面,现在的二级学院大学评价中,开始设有人才培养指标,二级学院评价体系也更趋于合理化,但是意识的形成并不就意味着实践操作的成功。如何选取指标,建立合理、科学的二级学院评价指标体系就成了发挥大学评价的导向作用的关键,这不仅是大学评价研究单位的需要,更是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需要。
二、目前高校二级学院评价存在的问题
1评价对象具有局限性
国内高校都很重视对二级学院工作的评价,但评价对象更多地局限于对二级学院的单位或个人的绩效评价、课程评价、教师授课质量评价等方面。而从高校二级学院评价所确定的具体评价对象可以看出高校所关注的更多是“点”,而忽视了二级学院工作的一个有机整体性[4]。高校二级学院教学评价标准和方案是指挥棒,评价体系价值取向的偏差,根本上是学校的评价体系不合理造成的。
2评价标准“一刀切”
对于二级学院评价往往使用同一套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统一,存在“一刀切”的问题。而学校各二级学院专业特点不同、起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甚至获得的学校支持也不同,使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具有这么多不同特点的分院,明显是不科学的。我国高校二级学院评价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操作上也不够规范,这一薄弱环节的存在既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培养人才的质量,也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二级学院评价和奖惩机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3评价结果带有主观性
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二级学院教学评价或课程评价主要由督导评价、学生评教、领导评价、同行评价或自我评价几个部分组成;而对二级学院的绩效评价大多是由职能部门负责,绩效指标体系由同行、领导等制定。这样的评价由督导、学生、领导、同行和教师自己组成了貌似多元的评价主体,但容易受到熟人效应、人情关系、个人成见等因素影响,使评价带有主观性,长久下去会引发内部矛盾或使评价最终流于形式[5]。首先,高校二级学院评价的指标体系是根据国家有关教学成果奖励工作的各种条例、办法来制定的,评价的指标体系主要体现国家、社会对教师的总体要求,而对广大教师的意见重视不够;其次,高校二级学院评价的主体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学校校长或少数教师代表组成,广大教师对评价指标的制定、评价的具体操作步骤、评价结果的处理等没有太多的发言权,往往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应有的体现,作为整个评价过程基本环节的自我评价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再次,在高校二级学院评价操作中,作为教学研究成果的直接消费者、对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的效果有最深刻的体会和了解的学生这一重要评价主体的意见往往却最少也最难以被反映。
三、高校二级学院评价体系建设策略
1明确评价对象
首先可以确定高校进行二级学院评价的目的是学校管理层可全面了解二级学院工作状况,从宏观上及时把握各二级学院的发展态势,以有针对性地采取宏观管理措施,指导二级学院准确定位,根据自身实力和学科专业特点进行分类建设和特色培养,引导二级学院围绕学校中心发展目标开展工作。因此,高校二级学院的评价对象不仅仅是教师、课程或者专业等分支部分,而是包括所有这些分支部分的二级学院工作整体,应该是二级学院的发展规划及其具体执行情况。通过树立正确的评价观,端正評价态度,严肃认真地对待评价工作,有计划地组建、培训二级学院评价专家队伍,提高专家们的评价技能,包括评价的基本原理、评价方案设计、评价标准制定、评价程序、数据处理、评价结果处理等[6]。制定必要的工作纪律,规范评价过程。高校二级学院评价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复杂而又琐碎的工作,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应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明确各人的责任,做到各司其职,一切按照制度办事,以规范评价过程。
2建设分类评价指标体系
针对评价对象,形成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根据二级学院专业特点及发展阶段不同进行分类评价,区分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
要评价二级学院整体发展规划及执行进展情况,首先要考量二级学院领导力与战略规划部分,要求二级学院具备一定的行政领导力及学术领导力,配合学校战略要求和总体目标,根据二级学院专业特点及社会需求,制定二级学院战略发展规划,并根据发展目标和方向来制定各项行政规划及措施。在此基础上,考量二级学院专业规划、课程规划与建设、教学资源配置、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学生培养质量以及社会服务职能的履行情况。具体来看,一级评价指标可设定为6个,即领导力与战略规划,专业、课程规划与建设,产学合作与社会服务,教学资源及利用(含人、财、物),教务运行与质量保障,学生辅导与学生发展。
指标体系设定之后,要确定分类评价标准。根据高校二级学院设置情况进行分类,可分为理工类、通识类、人文艺术类、商科类等等,根据分院及专业特点进行二级指标区分,并根据分院发展阶段及专业需求确定各分院评价标准。如信息工程类学院评价体系的二级评价指标设定中,可以考虑引进华盛顿协议等国际认证规范要求,并参考国际认证规范要求确定评价标准。也可以参考审核评估“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的长短”,由二级学院依据指标确定发展标准,专家根据分院提出的标准予以审核考察。
3严格评价规范
在实施过程中,尽可能简化评价程序,不干扰二级学院正常教学工作和改革部署。严格按照规范程序和实施细则开展评价工作,避免随意性,做到程序公开、操作透明、结果公正,保证评价的权威性、合理性。为保障评价的专业性,高校还需按专业建立专家库,专家库成员主要应包括高校专家、行业专家及评估专家。其主要职责是审查数据信息采集,审阅学院自评报告,实地深入分院考察,完成考察报告等。学校二级学院评价需遵循PDCA原则,每一轮自我评价都需要落到实处,通过自查及专家考察,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调整工作、改进工作,形成不断改进、不断提升的可持续良性发展机制[7]。提高教学质量,不能没有科学和严格的管理。“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科学的管理。”评价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二级学院评价是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学校管理工作中,为了提高管理水平,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管理者正在探讨建立一种有效的运行机制——二级学院评价制度,以期通过评价教师的教学研究成果,加强并规范教研成果的管理,改进教学研究工作,提高教学研究的水平,形成一支学科基础扎实,思想敏锐,能站在理论高度进行思维,从本质上和规律上把握教学的教研队伍。第一步采用通讯评价方式组织同学科专家进行鉴定评价,并根据指标体系给出等级;第二步采用实地会议评价方式组织专家进行选优评价。在通讯鉴定评价基础上,每位专家对成果给出等级判断。根据每位专家的等级判断结果,对每项成果计算出模糊综合判断分值,并对若干被评成果排序。第三步,评审委员会根据排序情况,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做适当调整后进行投票。
4实施周期性评价
此二级学院评价机制建设的目的是帮助高校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发展机制,更多地着眼于二级学院可持续发展及改进措施的落实和执行上,并不是为了区分二级学院的等级和高下。因此,建议长期进行,可以在第一轮专家实地考察结束后,每5学年为一个评价周期。二级学院只需要在前四学年提供自评报告,突出每学年的改进及发展情况,在第5个学年再次邀请专家同行进行实地访问。相信通过对二级学院持续发展的长期关注,将有助于推进二级学院不断理清发展思路、延续良好的做法,持续纠偏,确保二级学院规划的实施,进而保障学校战略规划落地。针对二级学院评价的结果采取配套措施,促进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如采取妥当的结果公布方式、实施配套的以评价结果为本的激励机制、采取有针对性的帮助提高措施,以协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四、结束语
本文从建立高校系统性的二级学院评价切入,提出了完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路,当然,就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本身而言,最重要的是结合高教发展新趋势和本校实际,制定适合的体系,适时进行调整和完善,真正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的,以保障高校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康弘.我国高等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J].教育理论实践,2009,(1).
[2]昌庆钟.审核评估与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四个转变[J].中国大学教学,2013,(7).
[3]魏红,钟秉林.我国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分析与未来展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6).
[4]张清江,万小朋,支希哲.高等学校二级学院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5]周元琴.高校二级学院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教育与职业,2013,(20).
[6]吕世彦,郭德红.大学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7).
[7]吴虹.建立健全高校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3).
(责任编辑:朱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