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区域研培探析
2017-05-10孙文英
孙文英
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新工作,探讨区域研培,是开展和推动这一工作的现实需要。区域层面中职教学工作诊改研究,是基于区域职业教育视角,开展综合与专项研究。综合研究探讨中职教学工作诊改对于区域职业教育大系统的功能和作用;专项研究包括引导激励中职学校构建诊改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区域数据系统与数据中心的建设和使用、状态数据的高效采集和深度应用、区域诊断项目及指标体系、抽样复核、诊改培训及追踪研究等。区域诊改培训涉及四类机构人员,分析不同层级需要,确立目标,设计四期培训。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区域研培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10-0066-03
一、開展中职教学工作诊改区域研究与培训的重要意义 《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6]37号,以下简称《通知》)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指导方案》),明确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简称中职教学工作诊改)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原则要求与组织实施。
《指导方案》指出,中职教学工作诊改的目标是“建立基于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学校自主诊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需要抽样复核的工作机制,保证学校的基本办学方向、基本办学条件、基本管理规范,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是教育行政部门履行管理职责、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引导和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常态化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形式。”[1]“诊断与改进”作为认知学校工作现状与工作目标之间的差距,并致力于缩短差距的理论和方法的总和,奠定了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持续自我提升的新思维[2]。其内涵是指:“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的工作过程。”[3]教学工作诊改,不同于传统的评估,两者具有愿景目标、运作动力、标准设置、组织主体、教育行政部门角色、指标体系、运行形态以及操作方法的不同[4]。
按相关文件要求,自2016年起,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将在构建自主诊断、持续改进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逐步实施,《指导方案》建议抽样复核每5年一个周期、学校自主诊改周期不超过3年。对区域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机构以及广大中职学校来说,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新工作,探讨中职教学工作诊改的区域研究与培训,是开展和推动这一工作的现实需要。
开展区域中职教学工作诊改研究,可以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前瞻引领、智库支持和上位指导作用,推动教学工作诊改的开展。通过广泛、深入的调研,研究适合区域的中职教学工作诊断项目指标体系、抽样复核流程与关键点、数据管理系统与数据中心的建设和使用、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采集与应用等。通过研究,为区域中职教学工作诊改的方案研制、政策出台、具体实施等提供借鉴参考。区域中职教学工作诊改培训为诊改工作提供思想观念、技术技能以及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的准备,是保证诊改有序推进、有效实施的重要途径。
《指导方案》指出:“诊改工作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实施,也可在统一的省级执行方案基础上委托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实施。”本文的“区域”指省或地(市)。
二、区域层面中职教学工作诊改研究
区域层面的中职教学工作诊改研究,是基于区域职业教育视角,开展中职教学工作诊改的综合与专项研究。
(一)区域中职教学工作诊改综合研究
区域中职教学工作诊改综合研究,是把区域中等职业教育视为一个内在关联的有机整体,将中职教学工作诊改放在区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系统中,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充分挖掘中职教学工作诊改对职业教育各相关领域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探索其对区域职业教育发展、人才培养及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的功能与意义。
(二)区域中职教学工作诊改专项研究
区域中职教学工作诊改专项研究,是通过专项攻关,破解重难点,开展专题研究指导。以下仅举几例说明。
1引导激励中职学校建立诊改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
《指导方案》指出,中职教学工作诊改的第一项具体任务,是“构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自主诊断、持续改进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这是中职教学工作诊改的首要任务,是落实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责任、实现中职教学工作诊改目标的首要一环,也是第三项具体任务“引导中等职业学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逐步建立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区域层面应开展的专项研究,首先是制定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引导激励中职学校建立常态化周期性的教学工作诊改制度与运行机制,并形成长效机制,加强各参与学校的内生动力,推动中职学校开展教学工作诊改。为区域教育行政部门推动中职学校教学诊改工作制度与运行机制的建立,提供决策参考。
2区域数据系统与数据中心的建设和使用
《指导方案》指出中职教学工作诊改的第二项具体任务,是“搭建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即建设学校、地(市)、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四级架构的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简称数据系统),为学校教学工作自主诊改、利益相关方有效参与、教育行政部门抽样复核与科学决策、区域和学校未来发展规划以及质量年报的撰写等相关工作提供数据基础、数据支持、数据参考和数据服务。此任务涉及到区域数据系统与数据中心的建设和使用,以及指导学校建设和使用数据系统与数据中心。因此,区域层面宜开展的第二项研究,是区域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与数据中心的建设和使用,兼顾区域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5]工作对数据系统的要求,并指导学校科学合理规划数据系统与数据中心的建设和使用。与此同时,对现有的各个业务系统进行全面的整合,从区域层面探索现存各类管理系统的合并、接口对接或开放设计,使各系统的数据融合,互通互联、共享共用,消除信息孤岛,实现多平台共享。研究结论可为区域和学校数据系统与数据中心的建设和使用,提供参考。
3状态数据的高效采集和深度应用
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采集与应用贯穿于中职教学工作诊改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源数据和计算数据。源数据具有原始性,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第一手数据,自下而上、“源头”生成,由数据的产生者自行输入,即“源头”采集,并负责数据的真实规范;源数据的采集具有即时性,即采集即时产生的数据,要求伴随式无感知过程采集。计算数据是通过计算公式和计算规则得出的数据[6],是在源数据基础上得到的再生数据。区域层面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采集与应用研究,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指导中职学校做好源数据的原始性和即时性采集,做到准确、规范和标准,同时,指导学校降低数据采集的难度强度,避免重复采集,臻至数据一次采集、处处使用的理想效果,逐步解决数据不一致、统计不准确的问题;二是指导学校开展数据应用,即计算数据的开发和使用,使之更好地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服务;三是在区域层面探索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开展深度应用,为区域中等职业教育的科学谋划和良性发展服务。
4区域诊断项目及指标体系
区域中职教学工作诊断项目及指标体系,是学校实施自主诊改的底线参照和重要遵循,也是区域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抽样复核的标准和依据,是在学校开展自主诊改工作前必须研制完成的。因此,区域层面宜在《指导方案》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坚守底线,开展适合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诊断项目内涵解析与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结合区域实际,开展诊断项目内涵研究,从诊断项目、诊断要素和诊断点三个维度,构建适宜的诊断指标体系,研制区域诊断项目分解表,视需要编写《区域中职教学工作诊断项目指标体系与内涵说明》,供区域诊改专家和学校使用。为区域中职教学工作诊改执行方案和实施规划的制定,提供借鉴。
5抽样复核专题研究
抽样复核是中职教学工作诊改的第二个基本程序,在学校已经建立、实施教学工作诊改制度,“全日制中职学历教育在校生数”“师生比”“专任教师中的专业教师占比”“校舍建筑面积”“生均仪器设备价值”5项指标达到《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教职成[2010]12号)[7]的要求,并已开展了自主诊改的基础上,区域教育行政部门按照诊改工作执行方案、实施规划和实际需要,抽样确定复核学校,进行现场复核。这一专题的研究内容,需要探索抽样复核的具体流程、重点和关键点、现场复核报告的撰写以及复核结论的使用等,首批复核应首先形成区域抽样复核的统一标准。
6诊改培训及追踪研究等
此外,还应开展中职教学工作诊改培训及追踪研究。结合区域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和发展目标,分析培训对象的层级和需求,探索适宜的培训内容和方式方法,为区域层面教学工作诊改培训的设计与实施提供参考;跟踪诊改工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方案,总结分析,将中职教学工作诊改不断推向深入。
三、区域层面中职教学工作诊改培训
区域中职教学工作诊改培训,是统一思想、明确任务、统筹规划和落实区域内中职学校教学工作诊改的重要途径。诊改工作,主要涉及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区域诊改专家队伍、区域教科研机构、区域所属中职学校四类机构人员,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层面,各层面对诊改培训的需求各有侧重。针对不同培训对象和需求,设计适宜的培训目标和内容。其中区域专委会除抽样复核现场培训之外的业务培训,主要由上一级专委会负责,以下探讨针对其余层面参培人员的培训设计。
(一)培训对象与目标
区域教育行政部门职成科(处)长、中职教科研人员、中职学校校长,通过培训熟悉中职教学工作诊改相关规定,掌握操作流程,担负相应职责。中职学校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质量办主任等,是中职教学工作诊改的中坚力量,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工作诊改的实施成效。通过培训,应使这支队伍牢固树立诊改工作理念,深入理解和把握诊改工作内涵和实质,掌握诊改工作要求与实施步骤;依据教学工作诊改需要,重整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模块;依据平台系统要求,建立相应流程及标准;协调校内各有关部门,制定规划,建立诊改机制和学校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重点解决质量管理部门职责划分不清晰、业务部门数据孤立以及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不完善等校本实施问题;提高数据源头采集的即时性、准确性和使用效率,建立数据预警机制,能够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进行自主诊改,撰写学校年度质量报告,积极推进诊改工作,并使其效益最大化。区域及学校数据系统负责人和具体工作人员,通过培训熟练掌握数据管理系统的应用技能,不断提高数据采集的独立性、即时性和准确性,加强数据深度应用,提高使用效率。
(二)区域诊改培训设计
为了加深对中职教学工作诊改的理解,明确工作职责、统一工作标准,依据不同层面培训对象的职责和培训需求,设计相应的培训。采用现场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的多种方式,通过专家专题讲座、经验介绍、考察交流、实操、答疑指导等多种方式,精准解读诊改指标体系,领会相关政策文件精神,指导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操作,点拨抽样复核流程与关键点,明晰教学工作诊改的内涵与任务、重点与难点、工作机制与对策、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与年度质量报告等。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文件方案解读、诊改理念确立与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二是中职内涵建设解析,包括办学理念、课程与教学、师资队伍、制度建设等;三是实操,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应用与质量年报撰写等。
设计四期培训。首期培训侧重观念层面诊改理念的确立、相关文件精神的领会以及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建設,培训对象为区域教育行政部门有关人员、区域教科研人员、开展诊改工作的中职学校校长、分管副校长、相关部门和人员,培训时间3天。二期培训,侧重操作层面数据平台的操作、区域及学校数据中心的建设和数据使用,培训对象为区域平台负责人和具体工作人员、中职学校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质管办主任、信息化负责人、数据平台负责人及平台具体工作人员,培训时间2天。三期培训,侧重平台使用及数据采集的问题解答、区域及学校质量年报的撰写,培训对象为区域及学校平台负责人和具体工作人员、区域及学校质量年报负责人,培训时间1天。四期培训,中职教学工作诊改抽样复核现场培训,培训时间依现场复核时间而定。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教职成司函[2016]37号)[Z].2016.
[2]周俊.诊断与改进:质量自我提升的不竭动力[N].中国教育报,2016-05-24.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Z].2015.
[4]杨应崧.教学质量要“医院体检”,更要“自我保健”[N].中国教育报,2015-10-29.
[5]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6]2号)[Z].2016.
[6]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省级专家委员会业务培训指南[Z].2016.
[7]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教职成〔2010〕12号)[Z].2010.
(责任编辑:侯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