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残疾儿童随班就读
2017-05-10朱永新
朱永新
如何對待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尺度。其中,残疾人接受教育是其摆脱困境、融入社会的根本措施,也是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条件。近年来,我国特教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康复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和满足多样化需求方面,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仍然不相适应,与残疾儿童的教育需求仍然不相适应,与发达国家特殊教育的发展水平有着较大差距,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短板。
我国的特教发展困境,与特教发展战略目标不明确、政策方向不清有关。目前,国家对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政策导向是以特教学校为主体,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设立特教班为辅助,送教上门为补充。近年来,我国投入了72亿元新建、改扩建了1182所特教学校,解决了近20万残疾儿童教育问题。但是,一方面仍有589个人口在30万以下的县没有特教学校,实名登记未入学的适龄残疾儿童还有10多万(实际数据可能远远超出)。另一方面,仍然有50%以上的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这些学生基本没有享受到特殊教育的经费,普通学校的融合教育专业水平低、教学设施差的情况非常突出。
从全世界的教育发展上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依靠特教学校完全实现残疾人的教育权利,中国单靠发展特教学校,基本不可能实现普及残疾儿童九年义务教育目标。从儿童成长的规律来看,特教学校的教育难以让残疾儿童融入社会,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就读,才符合教育的内在规律。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残疾只是生命的一种形态,残疾人与普通人权利平等、地位平等、机会平等。残疾儿童如果能够从小在普通学校环境接受教育,长大后才能更充分地参与社会生活,实现个体和群体的最优发展。而这样的融合教育也能够让普通学生更加理解、尊重和主动帮助残疾儿童。
在现阶段,继续建设更多特教学校、扩大特教学校规模,这是必要的,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这一工作还需要继续加强。但是,未来我国特教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政策方向,不是建设更多的特教学校、扩大特教学校规模,而应该城乡一体推进特教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进一步扩大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规模和比重,坚定地走融合教育之路,尽可能地让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同时,现有的特教学校要适时转型,从单一的学校功能转型成为集教学、研究、指导、培训为一体的特教资源中心,承担示范性实验性教学、区域融合教育指导、特教发展研究、残疾儿童诊断评估、残疾儿童康复、特教师资培训等职能,新建特教学校也应该以此为职能定位和发展蓝图,在新建之始就进行统筹规划。
目前,特教经费80%以上用在特教学校,随班就读的学生基本没有经费保障。建议国家在“十三五”期间的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中,明确把融合教育作为中国特教事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并据此调整经费投入结构,适时出台《促进残疾儿童融合教育的意见》。
支持普通学校做好融合教育的准备工作。各级政府要拨付专项经费支持普通学校设立资源教室,设置无障碍环境,配备学习辅助器具,发放责任教师专项补贴,购买专业教育—康复—治疗团队的服务,或将随班就读学生的康复治疗费用纳入医保报销目录。
明确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学习的程序。当务之急是要建立残疾儿童鉴别与评估制度,进一步规范入学条件与程序。
组织专业力量进行融合教育的教学研究。普通学校接收了残疾儿童入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保证人身安全的水平,要在科学评估、医教结合的基础上,对残疾儿童一人一案、因材施教。这是融合教育的一个难点,相关的教学研究应尽快加强,同时要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本文转载自《人民日报》 2017年1月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