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欺凌现象的成因分析与对策

2017-05-09刘菜云

关键词:暴力行为校园欺凌

刘菜云

【摘要】在网络社会和媒体泛滥的时代,校园欺凌现象给人们造成了较强的视觉冲击和较大的想象空间,校园欺凌问题也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本文就校园欺凌问题进行教育哲学层面的思考,并对学生欺凌行为的形成原因及应采取的有效预防措施展开探讨。

【关键词】校园欺凌 暴力行为 行为管理

【中图分类号】D66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215-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在高等教育社会化的今天,学生的攻击和暴力行为随之上升,在日常生活和网络等媒体中,攻击和暴力事件层出不穷。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矛盾时期,对情绪的自控能力差,经常反复无常,学校中吵架、打架、破坏物品、虐待他人或动物等攻击行为也时有发生。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除了进行知识教育之外,对青少年攻击行为进行预防和干预、促使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及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

一、校园欺凌现象

由于社会轻视、法律轻处、惩戒缺失的综合作用导致校园暴力欺凌仅停留在道德层面,进而导致近期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学校暴力问题层出不穷,曾几何时被誉为纯净之土的温馨校园,如今却弥漫了不少暴戾之气。中国学者张文新对9235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小学阶段被欺凌者和欺凌者所占的比例分别22.2%和6.2%;初中阶段被欺凌和欺凌者所占的比例是12.4%和2.6%;总体上有近1/5的学生卷入欺凌问题。挪威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7-16岁的学生中,15%的人与欺凌行为有关。

二、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

1.为何欺凌行为被容许

校园欺凌行为通常具有非均衡性、隐蔽性、持续性的特征,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往往难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遭受欺凌,或是低估了其发生率及危害,从而影响了对欺凌行为的积极干预,致使很多的被欺凌学生不会向家长或教师报告,一方面是害怕欺凌者报复;另一方面是家长根本无暇理会(如家庭贫困的父母忙于生计,通常无暇关心孩子日常的行为举动和内心活动),教师对欺凌行为的频率次数和严重程度没有充分了解,也因害怕被指责监管不周或对学校不利而淡化处理,不能有效干预欺凌事件。

2.欺凌行为成因的学理解析

欧维斯认为可能影响欺凌行为的因素,包括个人气质、主要养育人(特别是母亲)的教养态度、基因遗传(雄性激素的影响)、同辈群体影响(获得赞同与支持、經济利益、观察模仿)以及大众传媒。欺凌行为强烈受到社会认知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学者们尝试从个体选择加入欺凌的原因来解释欺凌行为并建立理论框架,因为欺凌属于攻击行为的一种,因此学者们在建构欺凌理论时,大多以攻击理论来阐释欺凌行为的成因。

三、校园欺凌行为的防治策略

1.增加教师和学生对校园欺凌行为的认知

第一,教师和学生通过班级活动进行“谁是欺凌者,何谓欺凌行为”的讨论对话。通过角色扮演,了解会产生伤害的字句和肢体动作,并演示有益的互动方式。第二,教师和学生讨论欺凌如何发展及其形式。经由影片或图片辨识欺凌者与被害者,讨论欺凌的形式和性别间的差异,以及对于欺凌行为的错误看法。第三,认识被害者。鼓励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被害者,包括顺从型和刺激型的被害者以及旁观者,强调旁观者的介入,鼓励学生打破沉默规则,挺身而出捍卫被害者的权益。第四,教师用特定的策略来创造一个无欺凌的教室。在同理心技巧训练、社会技巧训练和情绪控制训练之外,还包括制订明确行为规范、快速的干预行动等特定策略。第五,提供被害者特定的策略。协助被害者察觉自己的力量,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自己,以及建立参与团体的技巧和信心。第六,预防角色的讨论。提供教师所需的预防理论和防范经验的基本介绍,鼓励教师确认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对学生行为的影响,以及和欺凌有关的学校因素等。第七,辅导教师们面对欺凌事件时的心态和处理技巧。

2.关注学校高危群欺凌学生并提供早期介入策略

学校中的社会边缘学生是欺凌的高危群体,因为人际技能不足,焦虑缺乏安全感,不敢反抗他人的不合理要求,以及本身的弱势条件(家庭经济贫困、弱小的体型、不良的学业表现等),使得他们成为欺凌对象的机会大增。高风险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家庭冲突、家长脾气火爆、僵硬的管教方式等)同样孕育着校园欺凌行为的危险因子,不论是欺凌者还是欺凌被害者都和高风险家庭息息相关。此外,教师还要注意观察学生遭受欺凌的征兆线索,如学生身上不合情理的外伤、拒绝上学、人际关系怯懦及退缩、学业成绩明显退步、要求额外的金钱、孤独怕黑、身心失调等学习和生活习惯的突然改变,就要考虑其是否遭受校园欺凌。我们认为校园欺凌行为的治理由事后的危机处理取向走向早期介入策略与发展预防措施才比较有效。因此,教师认知欺凌行为的危险因素及如何辨识班上的危机学生,预先筛选出可能涉及欺凌事件的高危群学生并及时给予爱护关怀和辅导介入,将会大大减少欺凌行为的发生。

3.给予欺凌者学习自我理解及创造改变的机会

欺凌者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缺乏同理心及关怀他人,对欺凌行为不负责任。因此,简单的道德说教、责备处罚等常常不足以减少欺凌行为,必须要深入探讨欺凌者的心理需求,激发其关怀他人和对他人负责等正向情感。在校园里可以采用“非责备取向法”等方法来增强欺凌者的同理心及学习自我理解,并对自己的欺凌行为负责。“非责备取向法”的步骤包括:(1)先与被害者会谈。会谈的目的不在于了解整个被欺凌的详细实情,而在于了解被害者的感受,并征得被害者同意,答应将其感受告知欺凌者,可能的话,也可请被害者以写作或绘图的方式描述其欺凌感受;(2)与欺凌者及旁观者等人会谈(不包括被害者)。谈话的目的不在于质问和责备,只是将被害者所描述的欺凌感受作信息传递,以提供或制造同理心反应;(3)将责任归给欺凌者。指出协助改善被害者的负向感受或困境是欺凌者的责任,并激发欺凌者提供改善的具体建议和做法;(4)赋予欺凌者实际行动的责任,并约定再次会谈以了解协助改善的进展情况;(5)追踪评估。最后让欺凌者与被害者共同会面,共同评估改善成效。

4.针对欺凌被害者提供适当的防治介入策略

欺凌被害者需要短期和长期的介入援助,短期的介入在于如何应付欺凌事件,长期的介入则包括建立自信和避免未来受到欺凌的可能性。针对欺凌被害者的主要介入策略包括以下四点:第一,评估欺凌行为对被害者的影响程度。介入辅导可利用晤谈或相关量表、问卷等方式了解与评估被害者的心理与对自身的看法,以及欺凌行为对被害者身心等方面的影响程度,并可依此作为干预介入的依据。第二,感觉的表述与处理。让被害者在安全和平静的环境中,说出自己对欺凌事件的感受,将其感受口语及具体化,表达与接纳自己的情绪与感受,并以健全的态度及方式宣泄情绪。第三,提升被害者处理欺凌的相关技巧。教导被害者心情放松的技巧、求助的技巧,尤其是人际沟通技巧。

5.提供家庭咨询辅导服务

学生在学校的欺凌行为可视为家庭问题的预警,一般欺凌者与被害者的家庭功能均较差,通过提供家庭咨询辅导服务,让父母了解欺凌行为后果的严重性,实施科学的管教方式,强化家庭的凝聚力,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将有利于减少欺凌事件的发生。对欺凌者家庭的咨询辅导策略有:一是增进家庭的亲近度和凝聚力。咨询员可先与每位家庭成员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二是增加父母对孩子一致的具体规定。首先咨询员必须要明确澄清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期望,然后让父母写下双方都同意的一些对孩子必要的限制、规则或规定等,以便父母获得在管教上的相互支持配合;另外,也可辅导父母一些强调一致性的行为管理策略。

6.系统建构全校性的欺凌防治方案

学校有效地介入欺凌行为,系统建构安全与支持的校园情境和气氛,将会大大降低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率。全校性的欺凌防治方案的执行范围包含全体教职员工、班级、学生及家长,最为著名的全校性欺凌防治方案是欧维斯欺凌预防方案(OBPP),这套方案在挪威全国四至七年级的学校中实施,结果降低了约32-49%的欺凌行为。结合OBPP方案,总结全校性、系统性的欺凌防治策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以四项原则建立无欺凌的校园安全环境。即给予学生温暖且正向的持续关注;严格制止不适当的校园行为;将欺凌行为的明确定义及形式列入校规并严格执行;无论在学校或是家里,成人都是受尊敬的管理者。第二,在教育宣导上,要倡导尊重每个人的人格尊严和维护每个人的人身安全;全校师生树立三个理念,即“我们不能欺凌他人”“我们必须帮助被欺凌的学生”“我们必须重视容易被遗漏的学生”;要让全校师生了解欺凌行为的特征和遭遇或发现欺凌行为时应如何上报及如何处理等。第三,定期实施全校性的欺凌行为评估工作。一方面,可以了解校内欺凌现状,确认需要接受辅导的欺凌者与被害者;另一方面,经由调查内容中对欺凌行为的界定或描述,可让学生对照反省,从动机与效果两方面评估自己先前的行为。第四,加强校园休息时间管理。校园欺凌最常发生在午餐时间、课间休息和上下学途中,增加成人督导的时间、次数可以显著降低欺凌行为发生率;成人在场有助于启动学生的自我控制系統,万一发现欺凌行为,也可迅速果断地介入处理。同时,促使未涉入欺凌事件的旁观者成为有效的欺凌阻止者,发挥其正向影响力,也可以有效排解、降低并预防欺凌行为。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校园欺凌行为对中小学生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校园,本该是一方净土、文明的殿堂。但是却因为校园欺凌事件,使校园变得阴暗,没有光彩。因此要重视并且倡导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合力去预防和矫正校园欺凌现象,为处于动荡不安的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提供一个更平等,更关爱,更人性化的成长空间。

参考文献:

[1]罗怡,刘长海.校园欺凌行为动因的匮乏视角及其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6(02).

[2]马雷军.让每个学生都安全:校园欺凌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小学管理.2016(08).

猜你喜欢

暴力行为校园欺凌
培智学生暴力行为及预防措施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第一次遭遇家暴该怎么处理?
所暴力行为
暴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