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困惑与思考
2017-05-09张连昌
张连昌
【摘要】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体现了教材编撰者的匠心,但实际开课的现状不容乐观。在班级编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应正视现实,努力纠正。
【关键词】语文教学 选修课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106-01
本人今年担任高二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的相关规定,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是完成高中《语文(必修四)》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工作。学校对我们教学时间的分配是期中考试前完成《必修四》教学,期中考试后完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选修,共计六个单元48篇文章。我们十一月中旬期中考试,一月九号进行期末考试,所以我们的教学时间大约是六周。
教材编制者设计选修的初衷是:“开设选修课,既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实现有个性有差异的发展,也是在尊重学生个人发展的同时,适应新世纪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开设选修课,既为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为每一个学生打下适合自身发展的语文基础;在必修与选修的相互配合下,实现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最有价值的“语文”整合。开设选修课,既着眼于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也是从内容到形式对语文教学的一种发展,是在丰富并改变着对于语文教学的一些已有的认识以及教学方法,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乃至整个语文学科的发展,尤其是要为语文学科增添一点新世纪的亮色。”[1]所以,選修课是很重要的。
而我们一线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却有许多困惑。
困惑一,学生的组成。选修课,顾名思义,应该是学生根据兴趣做出选择,然后学校根据学生选修的情况,编定班级,安排不同的老师,各司其职,进行相应的教学工作。但我们的实际情况是学生没有进行任何选择,也没有进行任何的选择性编班。老师们还是分班级教学,每个老师还是教自己原来班的学生。这些学生虽然在同一个班级,但他们是高一的时候依据中考进行的编班,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是不一样的。这就让我们很尴尬,如何对这些语文素养参差不齐的学生进行选修课教学?
困惑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全书共计48篇课文,在短短的六周内是不可能全部都选择的。选择多少篇?为什么要选择?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困惑三,教学方法的选择。现在,一个基本事实是学生们普遍的学习语文兴趣不高,普遍的漠视语文。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寄希望于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无异于痴人说梦。那么,像必修课一样重在老师讲?好像也不合适。
困惑四,教学效果的评价。必修课如何考试?如何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如何评价老师的教学效果?如果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没有针对性很强的教学检验手段,选修教学必然会流于形式。
关于第一点(困惑一),在现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情况下,短期内很难有大改变。在中学阶段,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大环境下,让学生打乱现有班序重新去编班,对学校而言,是件出力不讨好的事。学生依据兴趣去选班,给学校带来的不仅仅是管理上的困难,还有教师资源的捉襟见肘。学校是“有编制”的,一个萝卜一个坑,学校不会有富余的教师。
而教学内容的选择对老师们来说,是一个不容易完成的任务。因为这册书所选的48篇文章,每一篇都是经典,每一篇都应该介绍给学生。而选修的设计和必修是不一样的。从教学目标看,必修课侧重共同知识、技能、素质的形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共同的根基。而选修课则侧重拓展学科视野,深化学科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特长、个性。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加深,它既注意与必修课相衔接,又注意与必修课相区别。语文选修课程的开设就是要突出课程的选择性,致力于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进一步提高。
可是,课时有限,必须做出选择。本来,选修的依据是学生的兴趣,学生依据兴趣做出取舍。现在,这个任务必须由老师来完成。于是,一部分老师就选择高考考试内容(比如《虞美人》《阿房宫赋》(高考名句默写考试范围)),其余的内容随便选择。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老师思想认识的问题,认为高考“不考”,没必要花太多力气。许多老师都信奉“”高考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高考怎么考,老师就怎么教。
有学生思想认识的问题。认为高考“不考”,没必要在上面“浪费时间”。
也有教学时间的客观限制。毕竟只有六周时间,而教学任务是48篇文章。
还有学校和上级部门的不重视。比如,上级给的期末考试范围就是“《必修四》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高二选修教材中的默写,以2016年高考考纲范围内的为主。”言下之意其余的不考,于是许多老师干脆放弃。只教考试考的。
再说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材编制者的初衷是,必修课实施应循序渐进、线性推进,注重课堂讲授,讨论探究和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上,许多老师采取的是和必修课一样的教学模式。一线老师们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班里学生语文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同学通过合作、研讨、探究,可以完成既定学习任务;还有相当的学生基本不具备自学能力,尤其是面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这样的选修内容,老师们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和必修课一样的教学模式。
总之,现在的选修课带给我们许多挑战,每一个语文老师都要面对。首先,我们要抛弃功利思想。眼睛不能只盯着考试,而应该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其次,加强教材研究,放弃“照本宣科”的幻想,深入做好教材的二度开发,建立起序列化的“专题”。第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要探索选修课的教学方式,建立灵活、有效、适应学生兴趣和个性需要的教学机制。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并找到与选修教材内容的契合点,依据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发展来施教。第四、完善自我。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调整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认识,尤其针对选修课,更为迫切。第五、吁请领导重视。创新评价机制,没有上级领导的支持与重视,选修课最终会完全背离设计初衷。
参考文献:
[1]刘宇新.高中语文选修模块教学研究[EB/OL].[2016-12-10].http://www.docin.com/p-662005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