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归因及对策

2017-05-09张慧谢昀昀万晓光林春雨孙学文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高校辅导员对策

张慧+谢昀昀+万晓光+林春雨+孙学文+符琬聆+谢君君

【摘要】本文依据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改善辅导员职业倦怠心理的对策。要构建良好的组织体系;创新工作管理模式;完善职业晋升制度;增加社会认可及重视度;加强辅导员的能力培养。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原因;对策

近年来,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备受重視,随着管理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更多的学者关注到了职业倦怠这个问题。职业倦怠(burnout)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高校自扩招之后,学生数量增加,对辅导员的各方面能力也提出更多的要求,良好的职业状态利于教育工作者对高校学生工作的管理,进而提高高校学生输出的质量。因此,本文以海南省高校辅导员为研究对象,进行职业倦怠归因探索,并提出有意义的对策,希望促进高校教育工作及学生管理工作。

一、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归因

1、管理模式的改变

随着时代变迁,教育环境的更新,新媒体的传播,生源的扩招,学生的认知观念已经发生巨大改变,因此,高校辅导员对于学生工作的观念也应随之转变。对比以往“保姆式”的管理工作观念,如今的管理工作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以及开放式教育。工作观念的转变,需要校级管理部门、教学部门、学生各方之间的调整和配合,管理模式之间的协调,增加辅导员工作压力,易造成职业倦怠。

2、职业目标的诉求

职业晋升在辅导员职业生涯中是重要的部分,对于职称晋升的归属和选择,辅导员队伍在高校教师队伍结构中岗位为专业技能岗和管理岗,处于双重身份的辅导员除了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并未在对应身份的职业环境得到良好的条件支持,对于追求专业技术职称晋升的辅导员而言,在职称晋升的过程中处于较为尴尬的地位,并停滞不前,因此对于职业目标的追求往往困扰着辅导员的日常工作。

3、绩效奖励的差别

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要求按200:1配备辅导员,但这一比例尚未达到。况且,在日常工作中,根据岗位的要求,辅导员承担着学生的日常管理以及学生活动工作的开展,又承担着其他行政任务,学生工作的时间特殊性使得辅导员在一天24小时的时间内待命开展学生工作。这是繁重、细碎、高压力的工作,但在绩效奖励方面,辅导员并未得到对应的绩效奖励,对于年纪较轻且职称较低的辅导员而言,时间和经济的压力会影响职业的积极性。

4、岗位职责不明确

在日常工作中,不少辅导员除了承担配比人数的学生管理工作之外,还承担着相应的行政任务和教学工作,每天接收着来自不同部门的工作任务传达及安排,处理完一天繁琐的行政事务后,在下班时间处理学生工作的事情,疲于完成各种行政工作,岗位职责分工不明确。在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实践中,未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布置,导致辅导员工作重心偏移,时间分配不合理,偏离了学生管理工作,长期偏离职业中心工作容易使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

5、社会系统支持不够

不少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常常感叹到,需要得到来自校方及同事的认可和支持,在高校的工作系统中,部分教师常常分不清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常将例如课堂纪律的维持、学生积极性、学生互动率的高低等学生课堂参与度问题归为辅导员工作不力,诸如此类的问题,反映出社会系统对辅导员工作的认知不清和支持度不足,得不到工作认可和支持的辅导员也因此降低了工作积极性。

二、改善辅导员职业倦怠心理的对策

1、构建良好的组织体系

构建良好的组织体系,才能合理的进行岗位设置以及工作安排。在高校的制度建设中,应对辅导员队伍的工作范围和职责划分明细,职责到位,才能在开展工作中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和工作时间的浪费,有效开展学生工作及促进辅导员职业发展。

2、创新工作管理模式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信息平台的不断普及和多元化,对于学生工作管理的模式和思维,也应随之更新。对于过去“保姆式”的管理模式,应考虑到高校学生多为“90后”,接触事物的范围极为宽广,接受信息的模式也多样化,应结合网络和心理教育进行管理,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快乐管理,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更好的促进高校教育目标实现。

3、完善职业晋升制度

高校辅导员拥有专业技术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双重身份,对于辅导员的职称晋升许多高校都有着一定的政策规定,对于多数时间都在学生工作中的辅导员,要给予相应的制度支持,不仅能够促进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能促进辅导员的学术探索,促进和激励辅导员职业规划。

4、增加社会认可及重视度

部分辅导员曾在访谈中坦言,辅导员的工作急需高校及社会的认可和重视。对于许多在职辅导员而言,所从事的日常事务已经超过了工作范围,甚至有人被比喻为“学生保姆”、“物业管理”甚至“保安”。因此,增加社会及高校对辅导员的认可和重视极为重要。要真正的尊重辅导员,理解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才能使辅导员在工作中得到自我认同感,才会产生工作的积极动力,更好的积极有效的促进学生教育工作的进行。

5、加强辅导员的能力培养

专业的职业素养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提高辅导员整体素质,也能够促进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学生教育工作。因此需要加强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培养,增加辅导员的学习培训I机会,增加辅导员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对辅导员专业能力的培养,应通过组织培训学习辅导班,从科研、心理、就业、管理等多方面开展培训,以提高辅导员的综合职业素质。

总之,由于工作时间、模式、环境等因素的长期影响,辅导员会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对于高校学生教育工作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探究其根源,进行改善和调整,在有关辅导员的管理制度、晋升机制、绩效考核、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改善,支持和尊重辅导员工作,为高校辅导员提供良好的职业环境,一定能够逐渐缓解职业倦怠现象,更好的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及教育工作。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高校辅导员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职场人职业倦怠扰
教师职业倦怠何时休?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