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创新战略的基本原则探析

2017-05-09刘兰余来冬王铁成

现代管理科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根本原因创新

刘兰 余来冬 王铁成

摘要: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美国在整体科技进步和创新领域一直处于世界前沿,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甚至是发达国家的学习对象。自2009年至今,美国已经推出三个版本的创新战略,分别是2009年、2011年和2015年的《美国创新战略》(A STRATEGY FOR AMERICAN INNOVATION)。这些创新战略以及各种政策成为各国向美国学习的切入点,但文章的分析认为,对于美国的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分析,一方面要深入挖掘现象,总结出一些特征性的事实,但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必须深入分析成功或失败案例背后的运行机制以及特定的时代背景,在分析美国创新战略的过程中把握一定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创新;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一、 美国近期创新战略推出的背景

美国推出的2009年、2011年、2015年三个版本的《美国创新战略》的近期背景是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反思,长期背景是美国依赖于某个特定行业且不可持续的增长模式。

1. 近期背景——两个“再平衡”。美国推出创新战略的大背景是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重塑。当2009年创新战略报告推出时,美国尚未从金融危机中走出来。长期以来,美国将金融业作为支柱产业,利用美元的国际地位大量举债,维持国内民众的高消费,经常项目长期处于赤字状态,在整个经济结构中,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失衡情况日益加重。

金融业是高端服务业的代表,随着美国自里根时代开始的“去工业化”进程,以及日新月异的金融创新活动,美国的金融行业迅速膨胀,其规模和发展速度远远超出了实体经济的需要,从虚拟资产来看,2000年~2006年,美国股票市值与债券市值之和已经相当于其GDP的3倍左右及实体资产存量的15倍左右(陈凯,2011)。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随着金融行业体量的日益庞大,金融业逐渐脱离实体经济而成为一个可以独立运行的体系,大量资金和人才聚集到华尔街,金融行业的发展对实业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

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美国金融行业遭到重创,金融危机的影响迅速波及到实体经济以及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美国面临着促进就业、扩大出口、减少经常项目赤字、降低经济杠杆水平、调整经济结构等多重任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开始重新重视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2009年,美国提出了旨在推动制造业复兴的“再工业化”战略,即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如物联网、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以振兴美国制造业;奥巴马在2013年初的国情咨文中再次强调,要让美国成为“吸引制造业和就业的磁石”,表明其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经济复苏战略将继续推进。“再工业化”战略实施后取得了显著成效,突出表现为制造业回流美国,美国制造业利润回升且订单增加,制造业产出增长明显,制造业就业状况得到改善等,美国重振制造业将在中长期内提升美国的综合实力,为美国未来继续保持世界霸权地位提供支撑,同时将对全球生产模式、贸易投资乃至国际格局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庄芮,2013)。

从一定程度上说,美国之所以接连推出三个版本的创新戰略,正是意识到了相对于实体经济的创新来说,金融行业中的创新“过度”了。因此,在创新战略提出的背后是两个“再平衡”,一是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实现平衡,提高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二是使创新活动在金融创新与制造业创新之间实现平衡,降低金融行业的相对效率,提高实体经济的相对效率。

2. 长期背景——依赖于少数行业且不可持续的增长模式。美国自战后以来的经济增长率显著高于历史平均水平,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增长率更是一度超过7%。互联网行业的兴起和爆发式增长带来了短期的繁荣,纳斯达克指数从1995年到2000年增长了超过650%,但随后在一年中下跌了超过60%,并导致的了整体经济陷入衰退。在互联网泡沫破灭后,为了刺激投资,美联储长期保持低利率水平,这刺激了房地产市场和金融行业的繁荣,但正如互联网泡沫一样,在实现了短暂的繁荣之后,房地产行业的泡沫随之破裂,引发了次贷危机,对美国的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都造成了巨大冲击。

在创新战略报告看来,美国的这种不具备广泛产业基础、仅以少数行业来驱动经济短期繁荣的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不仅如此,这种增长模式还带来了其他的弊端,比如收入分配状况的恶化。高度依赖单一行业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增长仅仅能创造短期的繁荣,而短视的发展观念则导致许多必要的投资不足,比如教育、基础设施、医疗保健、能源、科研等,这些要素是一个国家能否保持创新活力的关键,也是决定一国能否实现长久繁荣的决定因素,但是将增长的目标以及政策措施都局限于短期的做法导致美国对这些决定长期表现的要素投入不足。改变依赖少数行业推动经济增长的局面,同时实现可持续性的增长,使美国政府认识到必须立足长远,重视长期的、基础性的投资,为提高创新活力、实现国家的长期繁荣奠定基础。

二、 分析美国创新战略的基本原则

创新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随机活动,同时重大技术突破和创新的出现往往需要多种条件的具备,也就是说必须有一个“创新友好”的环境。对于美国技术进步和创新的把握,对美国相关政策和战略的分析,不仅要深入了解背景和事实,关键是把握技术进步和创新活动的运行机制,区分创新产生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此外,还应该从一个长期视角来审视美国的创新历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出符合中国特点以及与发展阶段相匹配的政策建议。

1. 避免对任何“创新模式”的迷信——特殊理论与一般理论。创新的出现时间、主体以及创新的收益都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不同国家因其制度、文化、经济发展阶段、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的差异,其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模式可能存在很大差异。从根本上说,创新是不能模仿的,一旦模仿,便不是创新,任何固定的思维模式都与创新的要求不符。从这一点来看,无论对其他国家的经验进行了何种形式的总结,都不能迷信其成功模式。

完全照搬他国经验当然不可取,但发达国家的经验仍然对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从《国富论》到经济增长理论的兴起,从高举自由放任的大旗到凯恩斯主义的崛起,经济学家们一直在做的一项工作就是试图总结各国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的经验和规律,而现实中各国的发展战略也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这样或那样的理论。

但各国国情不同,成功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创新战略自然存在一定差异。如果这种差异很大,那么我们就难以建立一个统一的框架来理解技术进步和创新的过程,进而难以提出一个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创新战略,而有关理论将会成为一种“特殊理论”——只能解释某一特定国家的经济增长或者技术进步,不具有广泛解释力的理论并不是真正的理论。

这引导我们思考如下可能性:许多成功实现持续技术进步和保持创新活力的国家的经验背后必定有某些共性,否则,理解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构建理论框架,进而指导实践就变得几无可能。对于这些共性,今天各社会学科已经就如下几个方面达成了广泛的共识:以市场为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劳动力在教育和健康上的投资,对创新活动的补贴,政府在提供基础设施、维护法律体系、保护产权等方面应该发挥基础性作用等等。上述条件既可以看作是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必要条件,也可以看作是技术进步和创新的结果,如果我们就此认为已经解开一国经济繁荣、技术进步之谜,那么就相当于说马云富有,是因为马云的个人资产价值达数百亿之巨。因此,要解开技术进步、创新和经济增长之谜,我们需要从这些现象背后寻找更加根本的因素。

总之,要解释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创新,我们需要一个介于特殊理论和一般理论之间的理论框架。从经济史的角度看,各国的发展道路不是独一无二的,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当今的发达国家在历史上经历过三种不同的发展道路(Morris & Adelman,1989):作为工业革命的先行国家,英国和美国实行的是大规模、自治式的工业化(Autonomous Industrialization),政府对生产性企业很少进行干预,但在诸如取消对市场的限制、取消对外直接投资限制、在发展初期保护本国企业免收外部竞争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业革命的后进国家(Late Comers),如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政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与英国之间的差距越大的国家,政府的干预程度越高;而拥有较高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的小国,诸如比利时、丹麦、瑞典等国家的政府在经济中所起到的作用则介于上述两类国家之间。对于这三类工业化国家来说,不仅其工业化实现的路径不同,其产业结构、技术进步方式、创新体系的构成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探寻适合所有国家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模式是不可取的。

综上所述,对美国创新战略的总结和理解,我们应该寻找特殊理论和一般理论的中间地带,如果美国的创新战略是一种独特的模式,与任何其他国家没有相似之处,由此得出的“特殊理论”对其他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将没有任何指导意义,但同时我们也不能期望总结出的经验事实或者提出的理论框架可以适用于任何国家的任何发展阶段。

2. 创新的产生——直接原因與根本原因。如何推动一国的技术进步、保持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力?无需求助各类专家学者,即使是一般的民众也可以给出一个近似的答案:投资教育、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加大研发投资、保护产权、提高对外开放的程度、完备的基础设施条件等等。

许多研究简单地将前沿国家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归结为各种基础条件的具备,将未能获得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国家的表现归因于基础条件的欠缺。毫无疑问,上述条件是一国持续繁荣的基础,也是保持整个私人部门创新活力的必要因素。但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既然创新对一国长期繁荣的作用如此巨大,同时不论是政府还是各类学者,甚至是普通民众都了解创新需要的基本条件,那么为什么有些国家一直保持着技术进步的趋势,一直处于世界技术前沿,有些国家一度在某些行业处于技术领先地位,但创新并没有成为一个持续性的常规活动?还有一些国家,从未实现经济起飞,遑论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开展。

长期以来,与技术进步和创新有关的研究高度关注上述基础条件具备与否,将目标国家的基础条件与自身条件进行对比,查漏补缺,但这些因素只是技术进步和创新产生的直接原因(Proximate Causes),而不是根本原因(Fundamental Causes)。与直接原因相比,根本原因更多地体现为一些无形因素,这些因素一般具备如下两个特点:首先,根本原因本质上是一些我们见不到的要素,往往是以某种机制的方式发挥作用;其次,根本原因应该具有广泛的解释力,可以解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创新。

当我们讨论根本原因时,往往会涉及到对政策、制度、文化和其他外生环境因素的考虑。比如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决定着个体的价值观、偏好和信仰,从而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方式,而制度因素更是通过法律、规定深刻地塑造了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动机,不同的行为动机直接影响经济主体的交易、积累和投资行为,比如在一个可以有效保护产权的制度下,个人和企业将更多地进行长期积累,更多地进行生产性活动和创新活动,如果产权保护不力,那么经济活动的收益能否归属行为主体、有多大比例的收益面临着被剥夺的风险,将是一个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问题,这将导致经济主体更多地进行短期行为,各种机会主义行为将会盛行,在这种制度环境下,投资、积累、创新都将变成不理性的行为。

3. 长期视角原则。采用长期视角来分析美国的创新战略,从根本上源于我们要对创新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行考察这一目的。如果分析仅仅停留在对直接原因的考察上,那么短期分析就可以满足这一研究目的。

大多数直接原因,比如资本积累、教育投入、研发支出等,其长期历史变化仅仅体现为量的变化和积累,也就是说,将这些变量今天的状态与十年前的状态,我们只能得出其在数量上的动态变化情况,但背后的因素——是哪些因素主导了这些变量的变化——我们仍然不清楚,因此,采用长期视角来分析技术进步和创新产生的直接原因,我们很难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对技术进步和创新的根本原因进行考察,我们必须采用一个长期的视角:(1)政策的动态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创新战略,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外部条件,甚至是不同的国家领导人,都会深刻影响创新战略的动态变化。通过考察不同阶段的政策背景和政策措施,我们可以了解一国政府基于何种考虑调整技术和创新政策,在不断的动态调整过程中,有哪些政策措施保持了连贯性,哪些政策措施得到了改进,哪些政策被抛弃;(2)政策时滞效应(Time-lag Effect)。对绝大多数政府政策来说,从政策制定、执行到实现政策目标之间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尤其是对于一些长期投资项目来说,政策时滞不仅更长,政策的效果也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时滞效应的特点不仅表现为行动与效果之间存在时间差距,而且表现为传导过程中预期效果与最终真实效果之间的差异;(3)在长期视角下才能考察制度变迁过程。制度塑造了各类行为主体(政府、企业、居民)的动机,制度的微调就可以对整个社会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而要考察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影响,那么我们就需要一个长期的视角,几十年、上百年,这是因为在短时间中,我们只能观察到制度的稳定性特征,也就是经济学中常说的“保持其他条件不变”;(4)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经济发展并非是一个直线过程,而是一个多方面的且有着路径依赖特点的动态过程。路径依赖是人类行为一种基本特性。简单讲,就是当前行为依赖于过去的行为,“依赖”的含义是受到一定影响,区别于“独立于过去行为”和“决定于过去行为”,其程度在两者之间。不仅个人行为因为习惯的存在而具有路径依赖的特点,就是对整个社会有着广泛影响的制度也呈现出路径依赖的特點(诺斯,2009)。

今天的技术和创新,源于历史上的投入。从更长远的角度看,今天人类的大部分科学技术成就主要源于工业革命时代的“启蒙”,唯有以长期视角进行思考,我们才能更加透彻地理解今天经济繁荣和技术进步究竟从何而来。

三、 结语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6年5月,中央进一步将“创新驱动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发布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发展阶段审时度势、聚焦发展关键而提出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相比发达国家,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宏观背景之下,既面临产业升级、技术革新的机遇,此机遇下又存在减排压力、资源紧缺等种种挑战。中国的创新政策如何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战略规划,提升创新改革的高度,并使创新成为在国际竞争中赢取主动权的驱动力,是未来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中国距离创新型国家以及创新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深入研究并积极学习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创新发展经验。本文尝试提出分析美国创新发展战略的三个基本原则,旨在为相关研究指明方向,避免仅凭对美国科技创新的简单描绘就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陈凯.试析美国经济从“虚拟”到“实体”的调整与协同发展[J].财经问题研究,2011,(8):123-128.

[2] 庄芮.美国重振制造业:动因、成效及其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2013,(8):19-24,53.

[3] Morris C T, Adelman I.Nineteenth-century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lessons for today[J].World Development,1989,17(9):1417-1432.

[4] [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9.

[5] 庄芮.美国重振制造业:动因、成效及其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2013,(8).

[6] 陈含桦.新一轮“再工业化”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J].现代经济探讨,2016,(12).

基金项目: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对外合作课题“市场机制下的产业技术联盟扶持政策体系和发展模式研究”(项目号:20150308B)。

作者简介:刘兰(1988-),女,汉族,湖北省松滋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政府政策、国民经济、能源经济学;余来冬(1974-),男,汉族,湖南省益阳市人,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货币银行学,产业经济学;王铁成(1981-),男,汉族,河北省迁安市人,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创新战略。

收稿日期:2017-03-10。

猜你喜欢

根本原因创新
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跌倒不良事件根本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论巴以冲突的历史渊源及根本原因
关于变电运行中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的探究
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关系及差异的根本原因
柴油机压缩空气起动系统三通球阀内漏分析与处理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