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偏向效应下的国民收入结构变动

2017-05-09包龙飞

现代管理科学 2017年5期

摘要:我国资本收入与劳动收入间的差距在近年来不断扩大。文章首先通过一个两部门增长模型对此进行阐释,表明技术的“弱均衡偏向效应”是导致资本收入份额不断提高的机制。接着文章构建了一个三变量VAR模型,根据CEIC等数据库提供的1978年-2014年的相关数据对上述机制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投资增长率和GDP增长率这两者均与资本收入的变化存在正向关系,即资本收入的提高是技术的弱均衡偏向效应所致。因此,政府在鼓励自主创新的同时,应重视收入分配结构的平衡,避免资本收入与劳动收入之间差距的扩大。

关键词:内生增长;技术进步偏向;弱均衡偏向效应;资本收入变化

一、 引言

一些研究认为,资本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比的上升(或等价地,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是由于资本—劳动替代弹性较大、厂商倾向于用资本替代劳动所致。但是这在两个方面产生了问题。首先是混淆了要素加强型技术和技术偏向性的概念。前者意味着某要素通过使用一项技术提高了自身的有效供给数量,后者意味着某要素通过使用一项技术提高了自身的边际产出。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大于1的时候,资本加强型技术的属性是资本偏向的,会提高资本的边际产出;小于1的时候,资本加强型技术的属性是劳动偏向的,反而降低了资本的(相对)边际产出(等价地,它提高了劳动的相对边际产出)。那么如果厂商更偏好研发资本加强型技术,而资本-劳动替代弹性数值小于1,结果应该是劳动收入占比提高,除非该值大于1。反之,如果厂商更偏好研发劳动加强型技术,而资本—劳动替代弹性数值大于1,结果也应该是劳动收入占比提高,除非该值小于1。但一些定量的测度表明,国内各产业部门中资本—劳动的替代弹性数值有些大于1,有些小于1(钟世川,2014),资本加强型和劳动加强型技术也是同时存在的。按照上述理论就很难解释资本收入占比不断提高的现象。其次是忽略了厂商的研发偏好,没有弄清“弱均衡偏向效应”的作用机制。厂商经常会就研发何种技术做出选择,如果存在资本深化趋势,那么不论厂商的选择如何,技术属性皆为资本偏向(如果替代弹性大于1,厂商会选择资本加强型技术,此时该技术为资本偏向;如果小于1,厂商会选择劳动加强型技术,此时该技术依然为资本偏向),从而导致资本收入占比的持续提高。这实际上也表明,只要存在 “弱均衡偏向效应”,替代弹性的数值大小只会影响厂商关于技术类型的选择,却改变不了所选择技术的偏向属性,因而也就不能成为解释资本收入占比提高的核心因素。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首先构建一个两部门增长模型,对引起资本相对收入(即资本收入/劳动收入,下文简称资本收入)变化的机制,即“弱均衡偏向效应”进行论证,接着利用中国1978年~2014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剩余部分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理论模型、第三部分是相关机制分析,第四部分是数据处理及实证检验,最后对文章进行总结并给出相关建议。

二、 理论模型

1. 总体环境。

(1)存在一个CRRA偏好、时间贴现率为ρ的代表性家庭;不存在人口增长,劳动供给无弹性。

由技术偏向的定义可知,?滓>1时,该式为正值,此时普遍研发的是资本加强型技术,该类技术的水平将提高,进而提高了资本的边际产出,整个经济的技术特征呈现资本偏向;?滓<1时,该式为负值,此时普遍研发的是劳动加强型技术,该类技术的水平会提高,进而提高了资本的边际产出,整个经济的技术特征依然是资本偏向的。

结合上面的推导可知,无论?滓大于或小于1,K/L增加通常会提高资本的相对边际产出,进而表明国民收入中资本收入上升。当?滓>1,K/L上升使资本加强型技术QK(t)的市场前景看好,厂商更有动机研发这种技术,进而这种机器的质量水平相对提高,这提高了资本的相对边际产出(QK(t)是资本偏向型技术);当?滓<1,K/L上升使劳动加强型技术QL(t)的市场前景较好,厂商更有动机研发这种技术,这种机器的质量相对提高,由(30)式可知此时资本的相对边际产出也是提高的(QL(t)是资本偏向型技术)。因此技术的弱均衡偏向效应决定了资本收入的提高,而并非由?滓的大小来直接决定。

四、 相关数据与实证检验

1. 数据描述。由于弱均衡偏向效应,资本收入的变化受 变化的影响,而后者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投资和GDP增长率;同时,投资与GDP增长率又可能受到资本收入变化的影响。基于这种判断,可以构建一个三变量VAR模型来进行估计和检验,形式如下:

这里的VAR模型有三个变量:资本收入/劳动收入(2014年价)、实际GDP增长率和以支出法计算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014年价)。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以及CEIC数据库(网页版)。

我们利用GDP法计算1978年~2014年间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并此可以推出资本收入所占的比重并得到资本对劳动收入之比。计算劳动收入份额所涉及数据来自CEIC数据库(网页版)和《中国统计年鉴》,一些省份的劳动者报酬数据在1993年之后才有,因此参考陈宇峰等(2013)关于劳动收入份額变化的数据进行推算得到1978年~1993年间的数值;进而可以得到资本收入的值,以kincome来表示这一比值。另外,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和CEIC数据库(网页版)中可以得到1978年~2014年实际GDP增长率及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分别以growth和investment来表示。

2. 数据处理与实证检验。经ADF检验可知,kincome和investment两组时间序列均为单位根过程,因此要对其进行处理以转化为平稳时间序列。首先对kincome和investment做对数差分,分别以dlogkincome和dloginvestment表示,它们为资本收入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然后对三个时间序列变量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这三组时间序列变量在5%的置信区间水平上不存在单位根,因而是平稳时间序列。

其次,根据信息准则来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结果表明,除SBIC之外,FPE、AIC和HQIC三项判断准则认为滞后两期较为合适,故该VAR模型为一个两期滞后的自回归方程组。

第三,对该VAR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模型的总体较为显著且拟合度较好,各阶系数的残差无自相关性;在以资本收入增长率作为被解释变量的第一个自回归方程中,投资增长率对资本收入增长率的变化具有显著的滞后效应(一期和二期滞后变量分别在10%和1%的水平上显著,系数值分别为0.195和0.457)。在而GDP增长率的影响则并不明显。以投资增长率和GDP增长率做解释变量的其余两个自回归方程中,资本收入增长率的一期和二期滞后变量的影响均不显著。变量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投资增长率是资本收入增长率的原因,而GDP增长率则不然;但从总体上说,两者显著地构成了资本收入变化的原因。同时经检验可知,该VAR模型伴随矩阵的特征根均位于单位圆内,因而其是一个稳定的动力系统。

第四,通过脉冲反应函数的图像可以进一步考察投资和GDP变化对资本收入的影响,如图1、图2所示。

脉冲反应函数的图像显示,投资增长率和GDP增长率的正向冲击会首先提高资本收入增长率:投资和GDP增长的有利变化使厂商倾向扩张产能,短期内K/L出现一个跃升,在弱均衡偏向效应下资本收入的增长因而有一个加速阶段;但正如本文模型所示,对新机器设备的采购同样将加速淘汰原有机器设备,这对K/L上升产生抑制效应;从中期来看,随着原有机器设备陆续折旧完毕和新机器的持续补充,K/L回归自然增长水平,进而资本收入的增长率也趋于平稳。

最后,为检验该VAR模型的有效性,我们将2005年~2014年的数据进行样本外预测,并观察预测值与实际值的拟合程度,结果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知,该VAR模型的预测能力较好,三组时间序列的预测值均位于置信区间且拟合度较高。从预测结果看,投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也分别呈现下降趋势,而资本收入的增长速度也相应呈现下降趋势,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这三组时间序列变化更趋一致。这与现实情况是相符合的:金融危机后受外需下降和国内扩张性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产出增长率下降并同时伴随产能过剩的加剧,进而导致资本边际生产率降低和投资增长速度放缓,由此使得资本收入的增速下降。进一步表明了相关变量之间的长期协动关系,而这是经济增长过程中技术的弱均衡偏向效应所致。

五、 总结

本文基于技术偏向效应的两部门增长模型阐明了资本收入变化背后的机制:经济中不同类型的技术,在资本深化趋势下将产生弱均衡偏向效应,因而国民收入结构中出现资本对劳动比重持续上升之势。这实际上反映了厂商的创新、技术研发的倾向或偏好。以此作为理论依据,本文构建VAR模型,并利用中国1978年~2014年的相关数据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所得结论证实了模型的论证,即技术偏向效应引起国民收入结构的变化,导致资本收入持续升高。当然,本文的相关论述仍需进一步完善,例如可以引入贸易部门,考虑开放环境下技术偏向变化如何影响相关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陈宇峰,贵斌威,陈启清.技术偏向与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再考察[J].经济研究,2013,(6):11-216.

[2] 姚毓春,袁礼,王林辉.中国工业部门要素收入分配格局[J].中国工业经济,2014,(8):44-56.

[3] 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J].经济研究,2009,(1):70-81.

[4] 白重恩,钱震杰.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统计数据背后的故事[J].經济研究,2009,(3):27-41.

[5] 戴天仕,徐现祥.中国的技术进步方向[J].世界经济,2010,(11):54-70.

作者简介:包龙飞(1988-),男,汉族,山东省临沂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经济增长、对外直接投资。

收稿日期:2017-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