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扶持政策落实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7-05-08衡阳县农机局付绪勇
■衡阳县农机局 付绪勇
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扶持政策落实情况的调研报告
■衡阳县农机局 付绪勇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关系“三农”长远发展的基础性、长久性工作。政策扶持则是国家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创新举措和根本保障。为及时了解总结衡阳县2014~ 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扶持政策落实情况,经县农业局和农机局的部署安排,由主管副局长刘琼林带队,成立调查组,深入村镇,先后采取座谈和走访等形式,就政策落实情况,对50户农机大户和种田大户进行了深入调查。
1 基本情况
全县登记注册的农机合作社共62家,其中:国家级、省级现代农机合作社26家。合作社成员包括农机大户、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主体。合作社骨干及农业龙头企业骨干共560人,注册资金达8772万元。
至2016年底,所参与调查的50户农机大户和种田大户,有12家属省级现代农机合作社,共有成员402人。2016年生产总值近3000万元,纯收入650万余元,土地流转面积1066.7hm2(1.6万亩),实际金融贷款2000万元,其中80%的成员都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2016年享受到的扶持政策有粮食直接补贴、粮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业生产保险补贴、种粮大户补贴、育秧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家庭农场补贴、省级现代农机合作社奖励等。技术支持方面,2014~2016年县农机局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共计1526人,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的有568人,其中2014年248人、2015年190人、2016年130人。参与此次调查的农机合作社有320人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广大农民在生产技术和机械设备操作上提供了较大的帮助及支持。三年来,县农机局、农机校每年举办了多期新型职业农民专业技能、社会服务等类型的培训班,培育了一批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从业人员成为各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的骨干力量。培训期间,农机校与农机推广站组织精干力量,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员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和结对跟踪服务,同时还收纳了一部分具备资质的新型职业农民进入技术指导队伍,作为示范户,发挥其试验、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2 成功典型
在全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的扶持下,成长起来的农机大户、种田大户有西渡镇梅花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三湖镇利民专业服务合作社、台源镇乐上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等等一批新型经营主体。他们在用好用足国家现有惠农政策,来做大做强自己的农业企业上做得较为成功。
三湖镇王水斌,2009年开始起步时,仅1台轮式拖拉机用于农田翻耕作业,流转土地也只有2hm2(30亩)水田。如今已发展拥有经营场地2hm2(30余亩),土地流转200hm2(3000余亩),机械设备包括6台高速插秧机,10台大型收割机,5台大型拖拉机,大型烘干机组2组。先后联合创建了现代农机合作社、优质稻种植合作社、农机综合服务中心、谷物烘干中心、三个家庭农场等家底雄厚的综合性农业企业。2016年总产值1200万元,纯收入200万元,固定从业人员30余人。2017年计划再投资600万元,新增烘干机组2组,新建一座占地面积800m2的办公楼,同时还将吸纳一批农村就业人员。
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离不开国家惠农政策的扶持,如果缺少了政策扶持,完全靠个人力量打拼,农业企业无法快速成长。有成功者,也会有失败者。他们其中的一部分人最开始一腔热血,满怀信心,想在农业生产中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可由于不了解政策,缺乏技术,不懂管理,不会经营,导致年头到年尾“两手一拍,只赚到了吆喝”的局面,有的则严重亏损,以致来年畏手畏脚,没有了当初创业的豪情,最后落得惨淡维持。更有甚者,竟一蹶不振,彻底失去了信心。
要减少农民兄弟的创业之苦,就需要积极帮助广大农民了解政策、掌握政策、运用政策,并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将国家的扶持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
3 存在的问题
(1)多头多次发放农业补贴造成部门发放成本和农民领取成本高。由于各项惠农补贴的性质,受理的单位不同,自然形成“一补一发”。每项补贴都要经过政策宣传,打表造册,数据录入,调查审核,张贴公示,核拨划款等一系列环节,相关部门及乡镇村组干部常年就在无休止的宣传,发放补贴中,农民领取补贴也是出了“这家”进“那家”,造成部门发放成本和农民领取成本都高,偏远地区的农民领取补贴的成本更高。
(2)惠农政策没有有效落实。受经济利益驱使,使得个别惠农政策变相成为某些企业的优惠政策。如农机具购置补贴执行中,由于国家对享受补贴的农机型号做了具体规定,农户只能到指定的地点购买规定范围的农机具,可农户对农机具的价格、质量根本无从知晓,导致购机农户应享受多少补贴根本不了解,有些购机价格高于市场价格,真正受惠的是广大农机生产厂家和经销商,农民得不到实惠。
(3)补贴对象欠公平。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经营权发生转移。但承包权没变,往往领取补贴的是耕地转出户,种粮大户等实际耕种者没有得到补贴。
(4)金融贷款筹资难。现在的金融贷款形式是担保,抵押贷款。对于刚起步或扩大再生产的农业企业家确是不小的难题,没有资金,所有计划和项目又怎样进行,扩大生产成了“空中楼阁”。
(5)土地流转困难。许多种田大户反映流转不到土地,或是流转到的土地不是成片的,根本不利于大型机械作业,既使用上也达不到应有的效率。
(6)水利基础设施差。目前情况是各自只管自家的那段,或是有的干脆自己的那段渠道根本不整理,影响了那些已整理的农户,公共部分那更是“有人建,无人管,坏了无人修”。
4 意见及建议
(1)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同时加强农村产业扶持,将资金向农业企业规模化、产业化项目靠拢。国家农业生产补贴不能像“寺庙分粥,一人一瓢”,那样国家有限资金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只有将有限的资金作为导向,集中使用才能形成合力。
(2)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土地流转。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或以租赁、联营等形式流转土地,这样才能形成农民与农业经营主体“双赢”的局面。
(3)加强政策的宣传及农民技能培训。大张旗鼓宣传国家的各项惠农扶持政策及办事流程,让群众知道政策,了解政策;要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开拓农民眼界,提高各项认知水准。对现有的培训手段、培训内容、社会师资力量、培训载体加以整合,提高培训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切实让农民真正掌握一些实用技术,增强自身的“造血”能力。
(4)提高办事效率。国家扶持政策的各项目、各补贴资金,集中办理、集中审核,免去政出多门。这样既节省成本又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办事。
(5)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将基础设施维护修缮工作形成一种机制,以解决“有人建,无人管”的问题。可以将农村基础设施进行变卖或租赁,由产权人或租赁者使用、管护和维修,可以接受补偿和收益。国家下拨的设施建设补贴可由村镇统一安排,再行补偿给产权人或租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