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中语文实践课程资源体系的构建
2017-05-08董春华
摘 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现行的地方性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缺陷日益显现,尤其是对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未能适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必须优化师范院校实践课程体系,构建适应时代要求、以生活教育为中心,以学生人格培养为方向的课程新体系。
关键词:教师教育 生活教育 实践课程
地方性本科院校转型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它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体系自身完善的需要,是加快教育综合改革的需要。就师范院校来说,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是重中之重,课程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知识载体,课程内容的选择决定教学的效果,指向人才培养的成败。而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对于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适应性强的新型教育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建构的理论基础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1]。“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1]在陶行知看来,首先,生活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紧密相连的,教育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便没有教育;而且生活是中心、是目的;同时,教育是形式、是手段,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又反过来改造生活,推动生活发展。教育要服务生活,满足生活的需要。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为了生活。在陶行知看来,教育之所以成为真正的教育,真正发挥教育的作用,就必须依靠生活,来自生活,以生活为舞台,以生活为教材,以生活為课堂,以生活为老师……,总之,真正的教育离开了生活便是苍白无力的,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教育原理,这三大教育原理构成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概念和外延,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基石”。
(二) 大语文教育思想
语文即口语和书面语的结合,而不论口语还是书面语,运用的都无非是信息载体的或有声或无声的语言文字符号。因此,大语文教育观首先来源于语文的社会性特点,它是在对传统语文教育进行传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并适应信息社会的大生产、大经济、大科学而产生的。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多学科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成为必然和可能,它昭示着语文教育必须形成自身开放的发展格局,全方位、多渠道地发挥其教育和教学的作用,力求提高语文教育的整体效应。现行的未来的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中国的,也应该是世界性的。
课内语文教育,它是指依据国家规定的课程设置标准和教学计划,分年级、按学校、有计划,有步骤,以教材为主要媒介,通过施教主体和学习主体共同组成的教学活动,完成本学段所应该掌握的语文基本知识和必备的语文听读说写能力训练的任务,从而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基础教育阶段,一方面必须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培养,另一方面又必须重视语文听读说写能力的训练。如果忽视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培养,则语文能力便无从形成,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基本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在语文生活中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课外语文教育,其重要价值,在语文教育中越来越受到具有“慧眼”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它指的是学校教育中除去课堂语文教育的一切语文活动,这种语文活动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提高自身语文修养和审美情趣,完善人格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课外语文教育是对课内语文教育的延展和拓进,是任鸟翱翔的天空,是凭鱼腾跃的瀚海。我们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归根到底是一种开放式的语文教育,是灵活多样的语文教育,可以从课内语文教育与课外语文教育的有机结合中找到佳境和归宿。不仅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课外语文教育的条件和中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开放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举办各类带有语文因素的有益活动。
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第一个语文教师是父母。现代家庭中的音像设备,是中学生语文教育的又一方天地。当代语文教育如果忽略丁这一方天地,想达到理想的境界也是不可能的。不仅父母的思想、情操、意志、品质、行为、能力等会给中学生以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即使其语言、写作的水平,读书、治学的习惯和兴趣等也必然对中学生的语文意识和素养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学校语文教育必须注意与家庭语文教育协调和融汇。
二、教师教育语文实践课程资源的构建
(一)教师教育中语文实践课程资源的源泉
教师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教学的一线教师,教师教育课程必须关注基础教育,紧密结合基础教育,以基础教育中的教材、教师、学生、教学为研究对象。学校生活是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基础,构建教师教育的实践课程体系,其源头就是基础教育中的教育教学现象。河北邢台张孝纯老师认为: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提高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网络式的而不是单线式的、能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培养和训练。大语文教育的教学总体结构由“一体两翼”组成,主体是课堂教学,两翼一是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二是利用语言文字环境,语文环境可分为口头、书面环境,又可分为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等。[2]利用语文环境的工作包括两方面:一是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积极的和消极的语文环境的能力和习惯, 并掌握一套在语文环境中学语文的方法。二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
(二)教师教育语文实践课程资源的构建
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从课程内涵入手,深入理解教师教育课程。实践课程资源体系是指以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为主旨,从内容视角是以课程设置、课程选择、校本读物和音像教材等为依托,对实践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关注语文教学实际,总结教学经验,重视案例教学,音像教材是实践课程资源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音像教材包括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实况录象带、优秀教学课件、优秀毕业生的试讲录象资料、说课录象材料、文学作品示范朗读录音带、普通话训练音像资料等等。 这样,教材构建的内容体系,既有对语文教育的理论研究和语文教材研究的文本,更有以教学实践范例为支撑的音像资料。形成了教材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层次性和动态性,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范例结合起来,将语文基础教育课程发展和师范生语文教学能力的培养紧密联系起来,并落到了实处。
从教学方法上是指提倡教师在“在做中教”,在学生的教学训练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和提高。倡导学生在“做中学”,在观摩学习、自己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领会教育理论,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倡导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按照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进行专章训练。尤其阅读教学,要给予学生足够时间进行教学设计,以文章体裁为分类标准,让学生掌握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文学作品、文言文、古诗文的教学规律和教学要求,让学生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试讲和说课训练,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指导评价共同完成教学反思,达到“学中练、练中学”的教学效果,在指导上注意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很少有机会进行教学实践的学生,更要悉心了解,有的放矢,全面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和实践能力。
师范生教师素质培养和锻炼需要的一切有关学科的课程开发活动。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开发是为了使课程更好地适应学生未来的发展,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同时更是为学生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整体提高提供良好的条件。教师教育课程具有多样性特点,在形式上可以是选修课也可以是必修课;既可以是专题讲座,可以是研究性学习,也可以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要在课程上给予学生广阔的空间,不要局限于学科限制,构建实践课程资源体系,培养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2011.7重印)587、820.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1.
[3] 董春华.大语文教育视域下的校本课程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董春华 鞍山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鞍山师范学院科研立项:新常态下教师教育实践课程资源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