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研究与实践

2017-05-08赵媛张得钧马生丽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32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赵媛 张得钧 马生丽

摘 要:为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协同创新目标,在2013年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合作共建“高原生物学菁英班”。本文将以“高原生物学菁英班”为例,探讨科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和实践问题。

关键词:高原生物学菁英班 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

为了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研究所与高等学校双方的优势,促进科教结合协同育人,中国科学院、教育部联合制定了《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借 此计划, 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经友好协商,合作共建“高原生物学菁英班”,该班正是校所共建创新本科生培养方式的一种尝试,是培养高质量拔尖人才战略计划的组成部分。

一、“高原生物学菁英班”培养目标

坚持“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的人才培养方针,充分发挥青海大学教育科研资源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研究所学科优势和科研条件,培养有志从事高原生物学及生态学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的学术领军人才。

本专业主要学习现代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制药、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高原生物学、生态学及环境科学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的基本方法、热爱生物、生态与环境事业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具有较好的科技素质、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具有从事生物新资源、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开发的初步能力,了解生物产业相关企业的生产、管理和销售等基本流程,能在生物生产与制造、检验与监督、研发、营销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生产、质检、科研、销售和管理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二、“1+2+1 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

“1+2+1 以人为本”是一种将创新教育、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1+2+1” 即“高原生物学菁英班”大学四年的学习分三个阶段进行,学生在第一年统一在各专业进行学习,主要是公共基礎课程的学习;第二、三学年进入高原生物学菁英班,执行该班的培养方案;第四学年学生进入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进行科研训练撰写毕业论文。

“以人为本”体现在两个方面:

采用了(不完全)选课制模式。之所以采用不完全的选课制度,是因为学生刚入学对所学专业还存在较大的盲目性;第二、三学年开设大量的专业选修课,此时他们对专业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目的性增强了,学生根据选修的课程选择专业,让学生提高了对专业的兴趣,也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宽口径理念。

前三学年学生将专业主要课程内容学完,第七、八学期学生进入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进行科研训练,是一种更灵活的、人性化的教学模式。既加强了学生主动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是学生考研有了更灵活的时间安排。

三、“1+1+1 导师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高原生物学菁英班”导师制是以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1 +1 +1”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模式。

此种模式可以阐述为:

第一个“1”为学院为“高原生物学菁英班”选聘素质及业务能力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对本班级的学习计划制订、思想建设、心理发展、生活需求及班级建设等方面进行指导,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第二个“1”为学院为“高原生物学菁英班”每个学生聘任的生活导师及科研导师。

第三个“1”根据不同学生个体差异及自身需要通过双向选择,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为学生选聘的科研导师或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通过“1+1+1 导师制”,学院能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对学生进行了指导与训练,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参加各类的大赛、参加创新团队,通过实训项目的研究与学习,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1+ 1 + 1导师制”将贯穿于“高原生物学菁英班”的整个教育过程中。

四、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联合举办高原生物学菁英班人才培养计划,搭建了高校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的战略平台和有效沟通桥梁,使青海大学育人传统、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与科研院所丰富的科研资源和高水平科研队伍,实现强强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科研实践空间,为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创造有利条件,为培养造就国家科技创新的新生力量提供有力支撑[1]。

针对菁英班专门开展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内容:

(一)丰富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将每一实验课程和实验内容设计为基础性、综合性和研究创新性三个层次。同时,按照实验功能整合资源,不断完善专业实验室的软硬件设施,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采用现代化实验教学手段,如利用多媒体网络课件、视频录像、模拟演示、网络信息平台等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二) 通过组织开展各类专家学术报告及讲座,以开阔学生的科研视野,广泛邀请国内外生物技术产业专家讲学及交流,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激情从而对未来发展定位提供参考。2015 年7 月聘请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秦启伟研究员、韩国Medvill研究所洪恩卿教授等国内外专家学者做了系列学术报告,聘请了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专家进行学术前沿授课32个学时。

(三)构建“教师科研—课堂教学—科研实训”三位一体互动模式

优秀的师资队伍和科研环境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增强教师团队的科研创新能力可以从根本上为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学院挑选一批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较强的教师作为“高原生物学菁英班”指导教师,并不断完善指导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梯队结构,以保证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期有效开展。

科研与教学互动,以科研活动带动教学活动,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讲述研究经历,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并对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展开研究。采取“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方式,引入与科研成果相结合的实验项目,使实验内容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项目的发展密切联系,充分体现经典实验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早日进入实验室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依托教师的科研条件和指导力量,将科学研究渗入实验教学。另外,学院还推行毕业论文环节的“双导师制”,任课教师和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导师共同指导。

科技竞赛与科研实训互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应用性课题研究;积极参加以实践创新能力提高为导向的“青海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 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等实践实训与科技创新活動。

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并自己申报科研项目,即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知识,同时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从而使大部分同学能正确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由于他们实实在在地接触到了相关领域的前沿, 极大地激发和促进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增强了他们对自己专业的热爱,为他们将来的学业深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

五、下一阶段工作的思考

高水平科学研究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历来是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青海大学“高原生物学菁英班” 充分利用双方的培养资源、科研平台与优质师资,在开放办学、合作办学中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促进科研与教育相结合,两者密切互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即巩固了课堂知识,又提高了自身的科研素养。

下一阶段,青海大学将结合本校的办学实际和学生特点,持续推进“科教结合、协同育人”工作,在开展工作中不断总结、调整,取长补短,进一步探索与完善具有青大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邢丽,冉盈志,尹伊.科教结合之联合培养本科生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3):18-42.

[2] 向静,张建设,罗永.兰生物技术专业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2):199-201.

基金项目: 青海大学重点培育课程建设项目[项目名称: 高原生物学菁英班]; 青海大学教育教学研究[编号: JY151607]。

作者简介

赵媛(1984.11-)女,满族,山西右玉县人,青海大学生态环境教学管理部副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