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关于全球化的四个主要观点

2017-05-08宋雪玉孙威

祖国 2017年7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全球化马克思

宋雪玉+孙威

摘要:马克思的全球化观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资本的全球性扩张是不可避免的;全球化不可能使世界各国都步入一种发展模式;资本扩张至经济文化落后地区的实现方式,必然伴随以血与火的暴力,也必然引起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这一反抗反过来又支援了欧洲的工人运动;无产阶级革命只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才能胜利,而只有全球化才能实现全世界无产者的国际联合。

关键词:马克思 资本主义 全球化

今天,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历史现象。但今天的全球化并没有超出马克思所设想的全球化框架。尽管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并没有提到“全球化”一词,但今天的全球化作为长期历史进程的开始阶段,正是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目光敏锐的马克思已经开始对国际政治经济中的这一新现象作了动态性的研究。他的全球化理论观点,为认识和研究全球化的现实问题,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一、资本的全球性扩张是不可避免的,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全球化

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所有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被联系在一起,在资本到达的地方,原来的当地旧的民族产业将被取代,原来生产的产品将被资产阶级带来的产品以廉价的优势所取代。即使当地的生产结构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即用本地的原料生产仅供本地人消費的产品,在资产阶级到达后这种情况也必然得到改变。于是当地的手工业被资产阶级工业所取代,现在生产所需要的原料可能来自遥远的国家,生产的产品不仅供本地区消费,还要运送到遥远的其他国家进行贩卖。总之,整个世界将被资本联系起来,原来的闭关锁国的状况被国家间的贸易往来所打破。马克思认为,由于生产和贸易将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因此世界各国、各地区都将受国际整体趋势的影响,这一观点接近于今天的全球化理论家们给全球化所下的定义。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论述了资本主义将带来的全球性变革:“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①

马克思认为,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由于生产的扩大,不断扩大产品销路,资本家开始奔走于世界各地,他们开始在别处落户,生产,逐渐地开始建立起全球性联系。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家也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带向落后地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随之进入全球性扩张阶段。资本主义的扩张分为两类:在本国与在其他国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本国,资产阶级利用自己的经济统治,通过立法、教育、思想传播等多种方式,建立起与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在其他国家,通过殖民扩张和殖民统治,将本国资本主义制度直接移植到殖民地。不过,马克思及其伙伴恩格斯并不认为资本主义的移植会给殖民地人民带来福音。在1844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恩格斯指出:“你们消灭了小的垄断,为的是使一个巨大的根本的垄断,即私有制能够更自由地漫无止境地发展起来;你们把文明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去,为的是夺取新的天地来施展你们的卑鄙的贪欲;你们使各民族结为兄弟,但是是盗贼兄弟。”②

二、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不止一条,一些国家可以不经历资本主义的全过程而进入社会主义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庄严指出,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中马克思指出,发生在英国的资本主义现象必将传播到每个欧洲国家。“问题本身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的高低。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③马克思认为,英国资本主义变革达到一定程度后,一定会波及欧洲的其他国家,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英国的资产阶级变革是他们未来必将经历的过程。

然而,晚年的马克思更谨慎的使用有关同一条发展道路的语言。马克思在研究俄国问题时,建议俄国可以越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在1877年《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马克思认为,并不是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一定要完整的经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在1881年《给查苏利奇的信》(给查苏利奇复信草稿)中,马克思对俄国的农村公社、农业生产的集体形式做了综合性的概述。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限于西欧各国,由于俄国农村公社所具有的特殊性,具有原始农村公社的特征并且与资本主义处于同一个时代。马克思建议,俄国如果能够吸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肯定成果”,改造而不是破坏农村公社的古代形式,那么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来,就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一方面相信世界将整体性朝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马克思没有限定这一过程中是否必然遵从一种模式,也关注到可能出现的不同现象或反方向发展。这说明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种封闭的历史理论,对比今天世界发展趋势马克思关于世界发展模式理论仍然具有现实价值。

三、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过程伴随着暴力压迫和暴力反抗,民族解放运动与欧洲工人运动相互支援

今天西方全球化理论家认为,资本主义全球化将使落后地区拥有与西方发达国家同样的发展水平,因此全球化不仅有利于发达国家,也同样有利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而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伴随着暴力和暴力反抗。

首先,马克思谴责了资本主义全球化过程中的残暴行为,他多次谈到英国对印度的残暴镇压所犯下的罪行,公开站到印度人民一边。在1853年《纽约每日论坛报》发表的《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写到,帝国主义将给非工业国家带来了资本和技术、铁路和新的生产方式,但这个过程并不都是进步的,同时也伴随着消极的因素,这就是殖民统治给印度人民造成的民族羞辱。马克思十分同情悲惨的印度人民,在印度起义期间,马克思一直在关注并且写了多篇文章,马克思毫不掩盖自己的原则立场,这在当时的生活在英国的学者中间是罕见的。马克思说:“只有在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并且使这一切都服从于最先进的民族的共同监督的时候,人类的进步才会不再像可怕的异教神像那样,只有用人头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④

其次,马克思指出,东方国家的发展与殖民地国家的阶级斗争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1853年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马克思指出:“欧洲各国人民下一次的起义,他们下一阶段争取共和自由和争取比较廉洁的政体的斗争,在更大的程度上恐怕要取决于天朝帝国(欧洲的直接的对立面)目前所发生的事件,而不是取决于现时的其他任何政治原因,甚至不是取决于俄国的威胁及其后果——可能发生的全欧洲的战争。”⑤英国用大炮和鸦片打开了中国一直紧闭的国门,中国与世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开始与世界建立起联系,当中国的财政、工业、政治结构、社会风尚等,由于受到外国突如其来的影响而不堪重负时,中国革命便发生了。中国革命发生将影响中国的经济,由于对战争的恐慌,白银奇缺,物价上涨,人民革命情绪高涨,而英国与中国已经建立起联系,中国社会这种情况必将影响到英国的经济和社会稳定,欧洲十八世纪初每一次革命之前都是由于商业危机与财政危机作为其先导的。

四、无产阶级革命只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才能胜利,而只有全球化才能实现全世界无产者的国际联合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为世界革命提供了前提和对象。由于资本主义从西方国家扩张至世界各地,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都在受资产阶级的压迫与剥削。无产阶级摆脱剥削与压迫的唯一手段就是实行暴力革命。首先,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国家的共同革命,无产阶级才能取得成功。《共产主义原理》第十九个问题提出:“革命能不能在一个单独国家中发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原因在于大工业使全球各国紧紧联系起来,资产阶级已联合在一起,各国人民也必须紧密团结,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已经具有了世界性质,因此只有在世界范围内的革命才能解决这一世界性矛盾。

第二,各国间的革命、各国无产阶级要紧密团结、相互支持。马克思认为,由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全球化,各国无产阶级的利益已经连接在一起,并且由于面对的资产阶级太过强大,只有各国无产阶级相互支持才能提高自身的战斗力,取得革命的成功。在馬克思起草的《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一文中,马克思指出:“民主主义的小资产者最多不过希望实行了上述要求便赶快结束革命,而我们的利益和我们的任务却是要不间断地进行革命,直到把一切大大小小的有产阶级的统治都消灭掉,直到无产阶级夺得国家政权,直到无产者的联合不仅在一个国家内而且在世界一切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内都发展到使这些国家的无产者间的竞争停止,至少是直到那些有决定意义的生产力集中到了无产者手里的时候为止。”⑥

总之,今天的全球化进程并没有超出马克思的理论研究框架。马克思的全球化观点是今天全球化研究的理论渊源,对今天研究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现象和本质提供了有益的启发与指导。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0-3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602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25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10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292页。

(作者简介:[1]宋雪玉,研究生学历,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孙威,绥化学院。)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全球化马克思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