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物化理论及其自由维度

2017-05-08张欢茹

祖国 2017年7期
关键词:异化理论卢卡奇物化

张欢茹

马克思主义物化理论不仅仅在思想上熠熠生辉,在社会实践上更是有独到之处,它对资本主义社会来说是治病良药,对我们现代社会也有现实意义。特别是在我们这个物质资料爆炸式发展的时代,适时的反思我们的物质文明和人的类本质有相当重大的意义。能够让我们在物质高速发展的时代把握到一个尺度,努力使自己不丧失自己的本质。因此,我本文探究的方向主要着眼于由马克思异化理论发展出来的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以及马克思探讨异化理论的更深层内容——自由。虽然很多学者认为马克思哲学是没有政治哲学向度的,但是我更倾向于认为,马克思哲学是蕴含着政治哲学向度的,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马克思在论述工人被资本家剥夺剩余劳动价值时,就是在替工人做自由的申诉。

一、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它不仅对当时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后代乃至今日这个理论仍然熠熠生辉。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在此首先简要论述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马克思把异化劳动概括为四种形式,即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人与自己的劳动,人与自己的类本质,人与人之间的异化。

第一种形式,“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人生产出来的产品变成了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存在的东西,人无法对其加以控制,因而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第二种形式,“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这种劳动不是满足一种需要,而只是滿足劳动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种手段。”人生产产品是不是为了使用价值,而是为了交换价值,这就导致人在劳动时不是获得满足而是感到压迫,这就使人与自己的劳动相异化;

第三种形式,“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人的类本质本来是着力于精神上的创造,但是劳动却使人仅仅着力于满足肉体的创造,因而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

第四种形式,“一个人同他人相异化,以及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既然每个人都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那么就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异化。

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的理论主要是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商品拜物教理论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物化思想,进而对近代资本主义进行批判,最后引出无产阶级作为化解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深刻矛盾的主体。卢卡奇认为只有认识到物化理论,才能认清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阶级本质。也只有认清了资本主义的本质之后,才能看到资本主义内部的深刻矛盾和灭亡的必然趋势。而这种灭亡只能由无产阶级来完成。

首先,卢卡奇在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基础上还加入了对其主观和客观的思考。他认为异化的结果是商品形式的普遍化,这不仅仅体现在客观的商品上,还体现在主观的人的态度上。这就引出商品拜物教的理论,卢卡奇认为这种体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拜物教特性既作为一种客观形式,也作为一种主观态度,与之相对应。在客观方面指的是商品生产的规律成为控制人的活动,并与之对立的力量;主观方面指的是人的活动被客体化,变成一种商品,一种异于人的运动。

其次,卢卡奇并不仅仅通过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来论述自己的物化理论,他还深入到商品经济的活动方式之中,解释了支配这种现象的计算合理化原则。卢卡奇指出由于专业化的需要,工人被一道程序一道程序的划分,工人的工作被归于一个固定动作的机械重复,而这个机械重复是具有时间限制的。就像卓别林在摩登时代里的情景一样,工人被安排在固定的工作程序上,永远机械的重复一个动作,这给人带来的摧残是非常大的,这会使人逐渐丧失创造力,失去人的类本质,也就失去了作为人的价值。摩登时代里面,卓别林就是因为重复的机械工作而发疯了,疯了都是一直重复这他在车间里的机械动作。这就活生生把一个人撕碎变成了机器的一个部件,把人变成了商品生产的中介,而原本作为商品交换中介的物却变成了直接的对象。这就是计算合理化造成的片面性和直接性的结果。卢卡奇把受计算合理化支配的意识称之为物化意识,因而物化意识的特点就是思维的直接性和片面性。

再次,卢卡奇还批判了物化意识的最高表现,即近代哲学。近代哲学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将对客体的研究转变成对主体的研究,这也促成了认识论的转向,近代哲学家不再把世界看作是独立于主体之外的,而是把世界看成是认识主体的产物。卢卡奇认为最典型的近代哲学家就是康德,康德提出的哥白尼式革命就是对近代哲学这总认识论转向最清晰的描述。因此卢卡奇集中批判了康德的理论,尤其批判了他的物自体思想。

物自体是贯穿康德整本《纯粹理性批判》乃至是所有思想的主线,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分别在先验感性论、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辨证论中提到了物自体的概念,这三部分又分别对应着人类认识的三种能力,分别是感性、知性和理性。在这三个部分,康德给出物自体的定义。首先,物自体是感性知识的来源,它使事物以现象的方式显现给我们,但我们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认识物自体。第二,在知性部分,物自体是是以否定的意义出现的,康德认为我们只能认识经验性的知识,而不能认识超越经验的物自体,因此物自体就是对我们知识范围的一个限制。第三,在理性部分,康德主要是批判了超越经验去认识物自体而产生的错误理念,错误理念有三个,灵魂、自由和上帝。但是在这部分物自体却具有肯定的意义,虽然我们不能认识物自体,认识物自体会产生幻相的知识,但是这种幻想也有价值,因为它可以指导我们的知识探究和道德实践。

康德的思想体系看起来很融贯,我们在认识论领域排除出去的物自体在道德实践领域却可以被请回来。但是卢卡奇认为康德的思想中实际上隐含着近代哲学的通病,那就是形式和内容的不一致。

卢卡奇认为康德的错误主要是内容和形式的矛盾。康德认为内容只是现象界的,内容虽然来源于物自体,但物自体本身不是内容,内容是被先天形式所统摄的,也就是说所有的内容都是能够通过人先天具有的认识能力所把握的。但是卢卡奇认为既然物自体本身不是内容,他又怎么能使现象成为内容呢?物自体不是内容却能使现象成为内容,这是个矛盾;我们的认识能力能认识所有的内容,但却不能认识物自体,这也是一个矛盾。卢卡奇认为物自体实际上就是形式的内容,是物质的问题。它与理性的形式相反,具有非理性的特征。

卢卡奇批判康德实际上就是想指出,康德理论所具有的形式和内容不一致的特质是近代哲学的通病,因为近代哲学都重视通过数学和物理的规律来解释人类社会,也就是计算合理化原则的思想。计算合理化原则就是物化意识,那么这种意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人和商品的形式和内容的不一致。在客观方面,商品作为产品的统一体不再与作为使用价值的产品统一体相一致。在主观方面,人作为产品的生产者和使用者,以出售自己的劳动力的方式把自己变成了商品,人失去自己的类本质,被分裂成机器的部件。

三、结语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和劳动相分离,工人为了获得生活所必须的资本,就必须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这就最终导致工人自由的丧失。因此,马克思在政治解放层次之上提出了人类解放,即是指在人类通过政治解放获得了权利和自由之后,需要进一步通过人类解放获得自由全面地发展。后者与前者所指的自由不同,通过政治解放获得的自由在劳动和资本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又再次被剥夺,而通过人类解放获得的自由才是人类真正的自由。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物化理论在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中突显了人的本质价值,并且由这个类本质进一步指向了人的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维度,这不管是对当时的资本主义时代来说,还是对我们当代社会来说,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理论价值,其理论对人的类本质的强调仍然对我们现代人,尤其是当代年轻人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徐崇温主编.乔治·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M].张西平译.重庆出版社,1989.

[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

猜你喜欢

异化理论卢卡奇物化
如何把握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卢卡奇
——回望孙伯鍨教授的《卢卡奇与马克思》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另类解读——基于“历史本质性”的视域
主持人的话
物的人化与人的物化——当代舞台美术的表演
档案:一种物化的文化形态
卢卡奇论悲剧的形而上学
城乡结合部居民生活异化可能性和必然性探析——基于马克思异化理论视角
伟大心灵在妥协中的信念坚守
——读《卢卡奇再评价》
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探析与启示
抛物化Navier-Stokes方程的降维仿真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