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抗战时期左翼期报刊群的传播效果和作用

2017-05-08刘妤

祖国 2017年7期
关键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华日报抗战时期

摘要:抗战时期《新华日报》作为左翼阵营的旗帜标杆性宣传阵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发行的唯一机关报,在渝期间高举团结救国、持久抗战的旗帜,宣传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战略方针,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宣传抗日的号角,成为抗战初期先进文化的集中代表。本文试图以文本分析和史料研究相结合,以《新华日报》在渝时期的经历综述来解析抗战时期左翼期报刊群的整体传播效果和作用。

关键词:《新华日报》 左翼重庆

一、报社的由来

《新华日报》的产生是由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达成。西安事变后, 国民党和共产党两方经过近一年的的艰苦谈判, 达成“第二次合作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御外敌”的认识。1937年国民党总裁蒋介石发表了承认我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也相继承认我党有在国统区公开出版自己党报的合法权利 ,《新华日报》作为中共党报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华日报》1937年10月筹备于南京, 1938年1月11日创刊于国民政府,而后由南京撤退到战时临时的政治军事中心武汉,1938年10月武汉沦陷,《新华日报》坚持出版到当天早晨才撤退,翌日《新华日报》又奇迹般地在山城重庆出刊,且没有因为撤退而停刊, 受时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同志直接领导,把坚持抗战、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建设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奋斗等方针作为抗战时期办报的主要职责和任务。1947年2月《新华日报》被迫停刊于重庆,前后共历时九年多时间。

二、新华日报在左翼阵营中传播效果和作用

新华日报于1938年10月迁入重庆,时值重庆抗日救亡文化向抗日与反专制独裁紧密结合的文化过渡演变时期,国民党会议确立了“防共、限共、溶共”的方针,不断制造军事摩擦,而文化上也渐渐体现出专制独裁的一面。对待《新华日报》国民党一直采取“允许办报,不让你说话”的政策。在这样的环境下,《新华日报》排除万难,像探照在茫茫夜空中的一盏孤灯,坚守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阵地上,树立了我党党报不可动摇的影响力。毛泽东同志曾这样评价:“《新华日报》同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作战一样, 抵得上党的一个方面军”。

(一)《新华日报》大量报道前方战场的作战情况,以战地通讯和简讯的形式介绍新四军、八路军抗战的真实情况,使民众对中共和中共军队有正面真实的了解,从而掀起全民保家卫国的热潮,报刊时常有前方报道、分析文章,例如:彭德怀的《华北抗日概况与今后形势估计》、邓小平的《八路军坚持在华北战场》等一系列文字。在当时重庆各大报的战争新闻为国民党中央社包办的情况下,这些关于敌后战场的新闻,成为独家新闻,成为《新华日报》的一大特色。派出一批特派记者们前往各战区进行采访,写出大量战地通讯,报道国民党军队将士英勇杀敌的抗日事迹,《新华日报》对全国抗日武装一视同仁,不仅对八路军、新四军进行真实报道,对国民党军队抗战情况也都如实的描写和宣传,此举大大激励了各级爱國官兵的抗日热情,对团结抗战起到促进作用。

(二)《新华日报》为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开展了许多卓而有效的的统战工作。在报刊上发表国民党左派人士或其他位高权重人物的抗战言论,如时任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孙科、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孔祥熙、名士邵力子、乃至国民党总裁蒋介石等的抗日文章和言论都曾出现在《新华日报》的篇幅中。为反映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的抗日言论和呼声,增设“友声”专栏,冯玉祥等知名人士亦有刊登稿件,为他们提供自由发声的讲坛。

(三)《新华日报》作为中共党报,是中共通向世界的喉舌,通过报纸向国际、国内的政治事件表明党的立场和态度。在抗战后期由于国共两党间政治上的分歧和军事上的摩擦不断发生,一连掀起三次反共高潮,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遇到阻碍。《新华日报》先后刊登了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同志《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意见》《关于目前形势与中国抗战的谈话》《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重要文献。大量转载延安《解放日报》的重要社评文章。《新华日报》在当局的高压政策下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并在斗争中达到了团结抗战的目的。《新华日报》在历次反共高潮中显示了奇特的力量,捍卫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四)报道事实真相,揭露国民党统治者丑恶嘴脸。1941年1月1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突然宣布取消新四军现行番号,并通电全国为“叛军”,将军长叶挺交军事法庭审判,并下令进攻新四军江北部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当时的重庆新闻界以国民党官方新闻为主,而未能将事实的真相公诸于众,《新华日报》先后编排了两种不同版面的报纸,应付国民党新闻检查所的审查,将中缝刊印有周恩来题词“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并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版面发送到了山城广大读者的手里,使事实真相得以揭露。

三、抗战时期在渝办刊经历

(一)遭遇日军敌机轰炸,1938年10月,载运《新华日报》工作人员和印刷材料,由武汉开往重庆的“新升隆”号专轮,航行到嘉鱼附近时,遭遇日本敌机袭击,投弹焚烧,机枪扫射,包括编辑记者,印刷职工等16人壮烈牺牲。在渝期间,也要遭受随时躲空袭,跑警报的生命威胁。

(二)国民党政府迫害,国民党当局设立新闻检查机构,矛头主要指向《新华日报》和倾向进步的报刊。当时的“新闻检查”与反对“新闻检查“的斗争相当激烈,报纸创造了“开天窗”的形式,或是在“开天窗”空白的地方只留原标题,并加注“中略”二字以对抗新闻的检查和封锁。无论是从报刊内容的编辑、报纸的发行、纸张的供给,国民政府无时无刻不再给《新华日报》制造困难。“5.3、5.4”大轰炸后,许多报社无力出报,要求《新华日报》加入十家大报暂时发行的《联合版》来溶化掉我党党报,而平时派出特务对报馆工作人员的暗访盯梢更是不在话下。据档案材料,自1938年2月至1943年12月,国民政府下达的有关战时新闻检查法令,先后就有六件之多,新闻检查机构对《新华日报》检扣和处分148次;阻挠和破坏出版发行105次;监视与盯梢的指令下达75次;调查与迫害《新华日报》读者、投稿者15起;查禁与检扣《新华日报》营业处书刊16次。而正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新华日报》的发行量却一直在报业发行中排名超前,最高销售数达到五万份,更有读者来信写道:“饭可以少吃一顿,《新华日报》可不能少看一张。”这种赞誉正说明了《新华日报》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

四、后记

《新华日报》在抗战期间主要领导人先后为:社长潘梓年、总编辑华岗、章汉夫、吴克坚等,总经理熊瑾玎,经理于刚。《新华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发行的唯一机关报,顽强地生活和工作在战斗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核心地带,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从事各项斗争,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是抗战初期左翼阵营的喉舌,宣传抗日的号角。国民党内部曾有人提出:哪里有敌人在前方和我们交战,后方还允许办报纸的道理,这是当时重庆抗战文化的另一种独特之处。

参考文献:

[1]中共重庆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南方局领导下的重庆抗战文艺运动[M].重庆出版社,1989.

[2]四川人民出版社编.《新华日报》的回忆[M].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3]苏光文.抗战时期重庆的文化[M].重庆出版社,1995.

[4]重庆抗战丛书编撰委员会.抗战时期重庆的新闻界[M].重庆出版社,1995.

(项目基金:本文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区域文化研究中心2016年度科研项目“抗战时期嘉陵江流域左翼期报刊群研究”(项目编号:QYYJC1604)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刘妤,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图书馆员,研究方向:图书情报档案管理。)

猜你喜欢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华日报抗战时期
“建党100周年”系列故事 《新华日报》的“红色管家”
抗战时期的“跑警报”
罗登贤与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聂荣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践行与发展
抗战时期间谍剧综论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党的建设——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共产国际中国问题研究小组评析
论抗战时期中美空军联合作战
添笔游戏
巧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