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历者回忆:血战瓦子街

2017-05-08吕晋春吕伟

祖国 2017年7期
关键词:杨家岭延安精神战役

吕晋春+吕伟

刘富全,1930年出生于山西岚县天洼村,1945年入伍至1978年转业。作为瓦子街战役的亲历者,他向记者讲述了关于这场战役的所见所思。

1947年国民党胡宗南部重点进攻我党中央、毛主席所在地延安,党中央主动撤离了延安。我所在的358旅714团采用毛主席的“蘑菇”战术,在陕北广袤的土地上把国民党军队拖得疲惫不堪,到1948年初胡宗南部已是强弩之末、疲弱之师。1948年2月24日,我军遵照毛主席“围点打援”的战略方针包围了宜川,同时在瓦子街地区设下伏兵,胡宗南急命刘堪率整编29军由洛宜公路驰援。28日刘堪部在瓦子街地区陷入我西北野战军包围,29日我第一纵队占领瓦子街,断敌退路。3月1日我第四纵队由北向南;第二纵队由南向北;第三、六纵队的主力由东向西同时向敌发起总攻。

瓦子街战役打得很悲壮,到处都是枪炮声和喊杀声,双方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我们七一四团在这次瓦子街战役中打的最苦最顽强,在任世鸿团长率领下连续夺取了南山数个阵地,死死的堵住了敌军南逃去路,我们阵地对面是敌二十九军和九十师的指挥部所在地,是敌突围的主要突破口,所以敌人不惜血本,向我七一四团占领的阵地发动一次次的冲锋,战斗进行得相当残酷。

我们的团长任世鸿在战斗中身先士卒,亲临一线参加作战指挥,不幸以身殉国。二营六连一百四十多人打得只剩下几个人仍在顽强战斗,像一块啃不动、砸不烂的硬骨头牢牢守在阵地上,六连的这种“硬骨头”精神,后来名扬全军,六连也被中央军委命名为“硬骨头六连”,成为全军学习的榜样。六连二班班长刘四虎以一把刺刀与十几个敌人展开白刃格斗,接连刺倒七个敌人,威震敌胆。他自己也被敌人捅了几刀,昏倒在战壕里,后来被增援的同志救出。

瓦子街战役打得很艰苦。战役发起时正值寒冬,我印象里是一九四八年的正月里,天气滴水成冰。部队吃住都是在野外,每天的伙食顶好就是吃上一两顿煮玉米粒。就是这煮玉米粒送到前沿阵地也冻成了冰坨,根本无法下咽。战士们冻得浑身发抖,吃不上饭肚子饿的发慌,好不容易送上来的饭又实在是没有办法吃。我那时在后勤,条件比较好的,晚上也只是睡在老乡晾玉米棒的架子上,铺一块破布,盖一席薄被,到了夜深时分冻的根本无法入睡。而前沿部队的战士设伏七、八天,一直都是趴在野外的雪窝里,其艰苦情况可想而知。

至1948年3月1日下午,我设伏部队将刘堪四个旅、八个团共计两万四千余人全部歼灭,敌二十九军军长刘堪绝望之中自杀身亡。援敌被歼后宜川守敌开始动摇,2日我围城部队发起攻击,3日攻克宜川县城,全歼守敌一个旅计五千余人。瓦子街战役我军共歼敌一个军部,两个师,五个旅共计三万余人。我军也有包括团长任世鸿在内的5287名将士壮烈牺牲,可以说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宜瓦地区的每一寸土地。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夙愿,那就是到红色延安去看一看。延安是革命的圣地,从1935年到1948年,毛主席和中共中央在此居住长达13年。期间,延安窑洞昼夜通明的灯火,映照着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航程,延河两岸、宝塔山下,凝聚了无数中华民族优秀儿女。毛主席、党中央在这里领导指挥了史诗般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特别是在人民解放战争期间,毛主席运筹帷握,决胜千里,带领党中央机关在陕北广褒的土地上,和发动内战重点进攻延安的国民党军队巧妙周旋,最终取得了西北战场胜利,直至全中国的解放。

在“延安保卫战”的历程中,我作为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三五八旅七一四团的一名战士,在彭德怀司令员的率领下,攻榆林,打宝鸡,塵战瓦子街,转战于陕西南北,几乎走遍了北到神木、榆林,南至白水、宝鸡的陕西大部分地区,却唯独没有到过延安。

去延安,看一看毛主席、党中央的所在地,看一看自己曾经浴血奋战保卫的延安,成了我心中挥之不去的热切向往,并且随着逐渐步入耄耋之年,这种向往与日俱增。

2013年五月一日,两个儿子陪我一起朝着红色根据地延安出发了。过了延川不久,我们终于看到了那标志性的宝塔,延安到了!

五月二日,我们的即定目标是杨家岭。杨家岭,位于延安城西北2.5公里处。当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等均在此办公。中央领导同志多数亦在此居住。党中央在这里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和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杨家岭,我们参观了中央大礼堂、中共中央办公厅旧址以及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人旧居。中央大礼堂内是保持原貌的七大会场,主席台会标上方的“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的红色字标依然醒目可见,墙壁上插着小红旗的座杆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口号依然清晰。我们置身于会场当中,仿佛聆听到了毛主席致七大闭幕词《愚公移山》时的洪亮声音。

杨家岭的住所确实寒酸土气,但这里因住着矢志不移地坚守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宗旨,坚持着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的当代中国化的马列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才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也使这陋室变得充满魅力。在毛泽东时代,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筑成了坚不可摧的铁壁铜墙,党和人民血肉相连,生活虽然清贫但却快乐着。在杨家岭,在枣园,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摩肩接踵,这使我感到多少有些意外,在现今这样一个金钱崇拜的时代,居然仍有如此多的人和我们一样,向往延安,崇尚红色旅游,而这种热情有增无减,包括近几年来再次出现的毛泽东热和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延安精神,如此热烈的追寻和向往,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最伟大、最可歌可泣的精神财富;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革命实践的精神积累;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崭新表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参观革命圣地,有感慨,有惊叹!形形色色的游客从四面八方而来,来寻求、来瞻仰、来探索、来解除内心的困惑和疑问!

下午,按计划行程,我们离开延安,经甘泉、富县向宜川县的瓦子街进发,拜谒瓦子街烈士陵园是我们这次延安行的重要事项,这里安葬着在瓦子街战役中阵亡的五千余名烈士。其中就有七一四团团长任世鸿。在瓦子街战役时,我在七一四团团部当通讯员,可以说和任团长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在瓦子街战役中,任团长壮烈牺牲后,安葬在战场对面的一个背山临河的山坡上。而其他牺牲的烈士们基本上都是牺牲在哪里,就埋在哪里。当时因为没有集中埋葬烈士,所以也就没有烈士陵园。只是在一年以后,才派部队又回到当年的战场,把烈士们遗体集中到一块,形成了初步的烈士陵园。

陵园位于当年瓦子街战役主战场—今瓦子街镇政府所在地,步入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高矗立的纪念碑。碑座为正方形四面,有八级台阶,象征1948年,碑身为两个断面,象征2月,碑高28米意指瓦子街战役是28日打响的。

绕过纪念碑,后面就是烈士们安息的墓区,在茂密的松林中,分布有239座水泥墓冢,遗憾的是这些墓冢絕大多数是无名的合葬墓,有名有姓的只有团长任世鸿、参谋长武志安和一位副营长陈占彪。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成千上万的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没有留下遗产,甚至于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但是他们打下了江山一片红,开创了属于人民的新中国,他们永远值得我们后人缅怀纪念。

猜你喜欢

杨家岭延安精神战役
延安文艺座谈会
延安精神跨越时空
延安精神照耀着我们
战役中的你
延安精神传万代
当延安精神遇见北大荒
腰鼓
发展水土保持绿色产业 杨家岭村走上了致富路
朱益明:杨家岭致富带头人
备而不发,功不可没——评抗美援朝“第六次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