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成长节律”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2017-05-08李伟平蒋敏杰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儿童成长课程结构

李伟平+蒋敏杰

摘要:教育需要横向的聚合,以促进各领域教育生活的整合融通。结合学校发展的基因,以当下儿童发展的规律为基础,学校着力构建师生校园“全生活”场域。在理性叩问中寻求突破,明晰学校课程发展顺应与引领学生的本质内涵;通过课程统整与综合架构,聚焦儿童的“节点”成长;通过方式转换、评价转型、管理变革,创造属于儿童与教师的校园教育新生活。

关键词:成长节律;儿童成长;课程结构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A-0059-06

叶澜老师提出:“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整体的,教育的力量也应该是整体的。教育需要横向的聚合,以促进各领域教育生活的整合融通。”不同成长阶段的孩子的校园生活体验不尽相同,把握与分析当下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真正触及每个儿童真实的“自我”,帮助他们获得独特个体的成长经历与体验,是促进儿童生命成长的重要部分。同时,儿童生活的环境,浸润着“文化”的力量,课程作为校园文化传递的核心,孕育着“生命关怀”的教育哲学。局前街小学结合学校发展的基因,依据当下儿童发展的规律,着力于整合“全生活”场域,使知识学习、文化认知、地域理解等与儿童成长相融,春风化雨般的将孩子浸润于丰富的学校生活中,综合融通地设计学校课程体系,促进儿童身心发展与学科知识建构的融合共生。

一、学校发展的理性叩问,寻求突破

(一)基因:变革与创新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在历史智慧中寻找灵感,局前街小学深化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歇。由“事”向“人”的视角转换中,“变革”“创新”延展出学校历史发展的精髓。如学校“生命关怀”的教育哲学,折射出学校对“人”的多元认知,对“事”的价值定位,又如十多年坚持以课堂转型为研究核心,形成“真实开放、结构灵动、综合生长”的学校课堂特质,都体现出学校不拘泥于现有状态,积极寻求突破,追求自我的不断超越。也正因为此,学校在日常化课堂转型成熟后,再次审视课堂,进一步拓宽视野,探索校园生活新节律,以期满足并适应儿童不同成长阶段的发展需要,由此形成对儿童成长的“全生活”理解、教师育人角色转型的认识等,学校课程由共性向个性、由范式向差异、由校园向生活转型变革。

(二)审视:问题与转型

关注儿童的真实发展、个性需求、课程诉求,我们觉得学校课程具有向内生发、向外融合发展的空间,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及认识规律为起点,学校课程亟须提升课程与儿童内在成长节律的切合程度,丰富领域的多样性、内容的选择性,变革学习方式,尊重儿童成长的一般节律特性,从内容横向、时间纵向上体现儿童成长的节点变化等,整体上形成课程对儿童成长的综合作用。

基于上述的思考,我们深入剖析传统学校中师生校园生活的节律,分析12岁前儿童成长中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规律的节点成长阶段与特点,并在實践分析中逐步明晰了学校课程实践形态中存在的几个亟待突破的问题:一是学校节律。传统的学校节律是围绕知识学习和考试周期形成的,需要向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转型变革。二是课程生活。传统学校学习单一,综合度低,从符号世界到符号世界,学校生活与自然、社会生活割裂,需要向多元选择、亲身经历的综合体验生活转型。三是课程形态。分科课程各自为营地割裂,课程综合性不够,无关联性课程相互堆砌,需要向以人的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学科关键能力及课程综合化、学科整合转型。

回应上述思考,实际上也勾勒了对“儿童成长节律”的理解及价值导向。第一,儿童成长节律,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学习的节律,更是儿童生活经验不断改造与发展的全生活的节律。第二,儿童成长节律,不是一种以考试为中心的应试节律,而是一种快乐学习健康生活的节律。第三,儿童成长节律,不是被动学习的生活节律,而是主动建构的全生活节律。

丰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新型实践形态,让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整合融通,沟通校园学习与儿童生活,使学习更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丰富与拓展学习方式,是构建“儿童成长节律”课程,促进儿童健康、主动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儿童成长节律”课程构建的本质内涵:发展、顺应与引领学生

(一)“儿童成长节律”课程的价值追求

“儿童成长节律”课程的观察视角从单纯的学校学习转向更为丰富的校园生活,全方位整合融通校园生活,以当下学生发展的规律为原点,在具体的教育生活层面进行理论的实践研究与创新,探索形成对当下儿童学习生活的全新理解与实践。

1.让课程生活架构学校教育的育人目标。通过课程建设,将学校思想、精神追求、文化特质物化为具体的行动,“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唤醒生命的自主性,激活生命的可能性,培育生命的共生性,追寻生命的超越性”的学校教育哲学,通过课程模块与实践转化为活动得以体现,架构起学校教育的育人目标。

2.让课程生活促进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立足于儿童发展的节点与时空节律,整体规划师生校园生活时序、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制度等,课程与生活的横向融合,不同年段课程内容间的纵向融合,通过活动学科拓展、亲身体验等,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更多适切的路径。

3.让课程生活实现教育力量的综合融通。突破传统模式下知识学习重间接获得、缺少直接体验交互的局限,让每一位儿童拥有选择、实践、体验的平台,综合一切可利用资源,打通间隔,实现多种教育力量的汇聚。

(二)“儿童成长节律”课程的内涵解读

局前街小学构建的“儿童成长节律”课程是指,以“儿童”在学校成长中所呈现的特定节律,基于国家课程标准,源于对儿童成长节律的认识,结合学校自身的文化积淀与发展特色而形成的一种适应儿童生活的学校课程体系。通过时序再构,实现学校课程、学生生活与儿童身心发展节律的统一;通过课程再构,实现单学科学习与综合性学习的有机融通;通过学习再构,实现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交互沟通;通过评价再构,实现学校教育生活的整体育人。

“儿童成长节律”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将系统进行理论探究、课程开发、方案策划、实施过程、评价机制等方面的综合、整体性探索,并实践三级课程的学校整合,形成学生与自然、社会的层次互动的综合性活动体系。创造属于儿童与教师的校园教育新生活。

三、“儿童成长节律”课程的综合构建与实施

(一)课程统整:建构校园生活的“经纬”美学

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在课程修习中逐步养成的。架构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式,是学校课程自我构建的重要问题。学校利用社会调查、家校联系活动,发放课程需求问卷,全面了解学生特长、综合素质的提升点;组织了一、二年级家长访谈,三至六年级学生座谈,了解不同学科学习的困难与兴趣点,摸清当下学生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实际状态;我们对全校教师进行综合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培训,尝试在不同学科背景下,开展大主题贯穿的综合活动……通过一系列细致的分析与摸底,我们初步较准确地了解到孩子在学期初、学期中段、学期末的不同心态,尤其是对学习生活的不同诉求,多元的认识体验催生他们对校园生活更加多元丰富的向往:学习与活动相融,有独立完成的任务,能展示自我,获得他人的认同等,是学校各年龄阶段孩子的共性愿望。由此,“儿童成长节律”课程要建立的是课程群落,实现内容、设计、评价的一体化。

首先是学科课程内部优化与统整,充分发挥“课堂转型”成果,通过“重组”“精选”“拓展”,优化学习内容与过程,提升课堂教学效能。

其次是相关学科课程之间的跨学科融合与统整,形成综合融通的跨学科课程架构。打破学科壁垒,寻求相关学科之间的衔接,以研究项目为基础,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凸显具有学科特质的学习方式中,进一步丰富学生复杂思维下的混合式学习方式。

最后是儿童校园生活的统整,形成“实践体验”的生活研究系列。注重主题化、专题化的活动内容架构;注重活动化体验;注重层次性与关联性,纵向形成低、中、高不同年段的活动序列,横向形成不同节点阶段活动的内容序列。由此整体综合地架构“儿童成长节律”课程的课程结构。

(二)综合架构:聚焦儿童成长的“节点”拔节

“儿童成长节律”课程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及发展的前瞻性,设计跨学科课程与超学科课程,实现三级课程的有效整合与不同形态课程的相互沟通(如图1)。学校课程设置比例,体现综合性、发展性(如图2),其中跨学科、超学科课程目前占总课时数的26.2%。

1.架构系列内容,形成结构

在内容设计中,我们梳理并整合师生校园生活资源与活动内容,使学校活动更切合儿童成长发展规律。充分考虑校园生活的独特性与整体关联性,促进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学科知识建构规律的融合共生,通过学期节律活动、人文节庆活动、自然节气活动,体现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见图3)。

在学期节律活动中,把握学期生活的三個主要节点,即期初入学、期中转换、期末总结。期初阶段,突出学生对新学期学习生活的期待、规划,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实现学期学习生活的适应与衔接。比如设计新生一周的“游戏”活动,认识小伙伴,认识新校园,了解班级,认识学科……带领孩子慢慢适应小学生活。又如六年级设计了“旋转的水杯”这一探究体验活动,学生自制器材,通过实验探究,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地心引力”;认识霍金与他的《时间简史》,在购书活动中应用“折扣”解决实际问题……这些活动素材来源于本学期各学科的学习内容,学生在体验中,激发起对新学期学习的兴趣。在期中阶段,突出丰富学生的成长经历,调整学习生活的节奏,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放松、调整与学习。我们带领孩子开展露营活动、田间劳作、营地活动、篝火晚会,使孩子沉浸于自然之中。在期末回顾阶段,我们开展展评学业成就活动,让每一位孩子们回顾并分享一个学期来的成长体会,开展展示创造本领活动,“新能源研究”“航空航天研究”“相声与小品”“童话剧”等,让孩子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索未知领域,开展展望成长愿景活动,自订假期生活计划,提升自主规划能力。

在自然节气活动中,我们以季节为纵向线索,依托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将其与学科相关内容统整,与儿童当下的生活统整,形成融生命、艺术、科学、社会为一体的综合学习活动主题。主动将民俗文化、地方环境、地方特色等引入学生的活动中,突出表现季节所蕴含的成长力量。比如寒露节气活动,我们开展美食品尝冷餐会、农具变迁研究会、品茶吟诵诗歌会、登高望远远足会,丰富的活动,使学生在节气体验中,感受到满满的收获。在此基础上,形成四大主题,即:春季——希望,夏季——成长,秋季——收获,冬季——展望。

在人文节庆活动中,挖掘传统节日、节庆活动的文化意蕴,形成社会文化视角,文化庆典活动突出人与社会的相融、相吸。比如在重阳节活动中,整体设计“感恩系列”主题活动,活动中突出敬老、爱老的传统文化;比如元宵节的整体内容设计突出“快乐”主题,体现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元宵节的味道。这些活动内容,注重儿童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在人与社会互动中的成长、在人文关照下的发展。

2.设计系列活动,形成层次

(1)横向内容的整体序列与过程

“儿童成长节律”课程进行校园生活的统整,形成“实践体验”的生活系列,内容设计中注重横向结构的整体性,形成不同节点阶段活动的内容序列。每项课程活动设计都围绕“育人价值”“内容选择”“活动方法”“活动组织”“活动评价”进行,注重每项活动的系统融合,并主动将各项内容的设计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体现育人的全息渗透。

比如秋季活动中,我们对四个节气活动进行内容的整体设计。一、二年级的学生以“观察”为主题连贯推进,观察树叶的变化,观察秋天的风向,观察人们的着装等。三、四年级的学生以主题活动为主线,注重传统节日、校园生活与节气生活的整合,比如:“旅行”主题——秋游,“收获”主题——水果研究,“心愿”主题——重阳敬老。五、六年级的学生以项目探究学习为平台,通过若干研究主题,比如“节气饮食与文化”“菊花与天气”“霜雾霾的生活”等的研究,使学生理解节气,感受节气生活。

猜你喜欢

儿童成长课程结构
中美两国教师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的比较研究
电视广告影响儿童成长的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研究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优化的三种导向
试析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与类型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湖北民间舞蹈课程体系的建构
浅析隔代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基于“卓越计划”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溢彩童心
开展礼仪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研究
基于学生成长的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