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特岗教师之路
2017-05-08沈晓燕
沈晓燕
一、教育背景及实习
2013年,我毕业于广西河池学院对外汉语专业。毕业前,学校安排我们前往泰国,在泰国清莱皇家大学②学习4个月,然后在那边的中小学实习5个月。我分配到的那个学校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一共20多个班。每个班一个星期有一节汉语课,幼儿园、小学、初中三个学段我都得教。
国內上课,小朋友都是安安静静地坐在下面听。泰国呢?他们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中间讲,学生围起来,而且可以随便走动,是探究性教学。起初我很不适应,觉得怎么那么乱呢,学生又调皮。可是有时候我又觉得他们特别可爱,比如幼儿园还有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早上一进校门,他会冲过来抱住我,走都走不动,那时候就觉得特别幸福。
实习期快结束的时候,我开始考虑未来的工作:泰国的学生那么调皮,我都教得好,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回国教书呢?回国之后,我就参加了教师资格证考试。虽然备考时间短,但是很幸运,我顺利通过了考试,拿到了教师资格证。
二、机缘巧合当上教师
虽然拿到了教师资格证,但是刚毕业的时候,还是不太想当老师的。我就去找工作。找了两个月,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机缘巧合,在网上无意中看到有个城区招合同制教师,就试着报名了。我很幸运地被录取了,就当了一年代课老师。
三、代课教师生活
我代课的学校是吴圩镇光明小学①,在镇上。我的专业是语文,学校却让我教数学,我极度不适应。我接手的也是全校最薄弱的一个班。学生知道我是新老师,会欺负我。我就跟其他老师学了一些方法,开始慢慢管得住他们了。后来,学校安排我教四年级语文,毕竟是我熟悉的专业,我还挺高兴的。接手之后,我才知道那个班是全校人数最多的班级。我站在讲台上面,下面黑压压的一片,幸好那个班还算是比较定②的,所以上起课来还比较顺利。
在光明小学,我和一个英语老师搭档,她做班主任,我做副班主任。我们相处得很好,而且我从她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她的教育理念:学生成绩好不好不要紧,但是一定要学生学会做人。
代课一年,学到很多,老师之间氛围也很融洽。但是,毕竟是代课老师,各方面待遇不高,离家也比较远,回一趟家很麻烦。
四、转变思想报特岗教师
一年之后,我报名参加了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其实报特岗,是我一个很大的转变。刚毕业的时候,许多同学都报了特岗教师,我说我不报,我就是从农村出来的,报特岗的话又要回到农村,心里接受不了,我想在城市里面生活。
做代课老师的那一年,我成长很多。但是远离亲人和朋友,有时会觉得孤单与无助,逐渐希望回到家乡工作。觉得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我能够更安心地教学,也为家乡做点贡献。于是,我报名参加了特岗教师考试,顺利地通过了,还很幸运地被分配到家乡的那龙小学。
五、顶着压力适应新岗位
刚到那龙小学,学校直接安排我做三(2)班的班主任。这个班的老师换得比较勤,每年换一次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一般像这样的班级,学生在思想或者心理方面容易有些问题,这种班级比较难管理。刚接手的时候还觉得挺吃力的,尤其是虽然那个班学生的情绪不是很稳定,但是他们的语文成绩特别好,我特别担心教不好他们。既当班主任,又做语文老师、英语老师,还兼职做学校的通讯员,那个时候压力非常大。值得庆幸的是,学生都很配合,我用自己最大的努力适应他们,他们也慢慢地适应我,教和学都逐渐进入正轨,期末考试考得还是比较好的。
这个学期,除了班主任、语文老师、英语老师、通讯员,我还多了一个身份—低年级的教研组长。身为教研组长,平时需要组织一些教研活动、组织听课或者其他方面的活动学校,可以说责任还是挺重的。学校十分重视对我们青年教师的培养,给我们许多学习锻炼的机会。例如我资历尚浅,学校却大胆委以重任,我内心十分感激。
六、特岗教师生活
1.与家长沟通难
其实我很怕跟家长沟通,因为农村的家长比较难沟通。他们就想着干活,然后赚钱回来,把孩子养大就行了。我们学校是寄宿制,家长们觉得星期天把孩子送过来,星期五接回去,周末在家吃几顿好吃的就行了,家长的责任就完成了,剩下的,都是老师的责任。他们对孩子的关心,仅仅体现在成绩上面,只关注成绩。考得好,就一切都好;考得不好,回家就是一顿打。有些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有些问题,但是家长并不在意,这就比较难沟通。尤其是留守儿童,通常是跟着爷爷奶奶或者叔叔伯伯生活,他们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就更不在意了。
来那龙小学的第一年,我过了一个不太顺利的教师节。那天,有一个留守的学生生病发高烧,我打电话给他的家长。接电话的是个男人,我以为是他爸爸,告诉他孩子生病了,请他来学校接孩子去看病。他说没有空,让我带孩子去买点药吃就行。我认为学生生病应该家长带去看病,然后回家好好休息。但是那个家长却说,你带他去买点药,不能带他去医院。我说这样不行,但是他坚持,最后还把电话挂了。我觉得特别奇怪,怎么有这样的家长。学生说那个是我的伯伯,我说伯伯也不能这样子,而且坚持不能去医院。我很不理解为什么不能去医院,就问学校领导,学校领导说你先带去医院,然后再跟家长好好沟通。最后,我带学生去医院检查,学生高烧39度多。我再给家长打电话的时候,家长才同意过来。刚做老师没多久,而且是在教师节遇到这种事,给我印象挺深的,以致到现在还会觉得跟家长沟通有点麻烦。
可能家长觉得小学生不会存在什么问题,也不太在意各方面的培养,所以和家长沟通确实有一定难度。不过,平时有事情我还是会跟家长沟通的,大部分家长也能理解,偶尔还会有人打电话来问学生在学校的情况。
2.管理学生难
我们班因为换过很多老师,所以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太好,例如,交作业特别难,很难交齐作业,总有几个学生不交。这个问题到现在还存在,不过正在慢慢地变少。因为我是班主任,所以我自己教的两门课,学生会比较听话,交作业比较齐;但是如果是数学作业,交作业的情况就会非常差。我觉得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还是比较棘手的问题,需要多加努力。
行为习惯方面,三年级的小学生还不太能分清是非,比如他们见到别的同学有好的东西,会认为别人有了我也可以拿来用一下。虽然才三年级,但是也存在以大欺小的情况。跟学习习惯一样,也是要慢慢解决的。比如,他们说某个同学拿了别人的东西,我不会马上去找他、质问他,我会从他同宿舍的同学着手,慢慢地一个一个调查。因为有时小孩子怕老师批评,就会有所隐瞒,所以需要一个一个慢慢地问。整个宿舍都问完了,我确定真的是他做的,我才会去找他。不能直接质问他,万一误会了学生,會让他产生心理阴影,他会记一辈子的。
3.对生活的期许
我现在的工资,扣除保险,实际到账每个月不到2000块。平时没什么太大的花销,就是吃饭,偶尔去市里玩一玩,所以每个月还可以存下一部分。不过我觉得真的教师的工作再提高一点会更好,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未来发展的话,我觉得现在这样就挺好,在那龙教书很快乐,离家也近,想家的时候就回家,帮父母做一点事情,生活很美好。
4.教师一家亲
学校老师们相处得都很好。平时,我们小学的老师会和中学的老师一起玩,我们一大帮年轻老师也还经常去我师父家吃饭,吃完了聊聊天,交流氛围还挺好的。逢年过节的时候,其他老师会叫我还有外地来的老师去参加,我家过节我也叫他们去我家。比如农历九月二十九的丰收节,要吃糯米饭,家里会准备丰盛的饭菜招待客人,有的家来的人多、十几二十桌的都有。有时候过小节,像吃糍粑这种,我们也会叫其他老师一起参与,氛围还是不错的。
七、学习机会及建议
我们学校比较注重培养青年教师,给我们很多外出学习的机会。我每个学期开学第一课,都是跟那龙民族中学对接听课。我们平时也会去城区中心校听课,城区老师也经常进来听课。之前,我还跟师父一起去桂林听了一堂写作观摩课,整个广西区的几千名老师都去那边听课了,受益匪浅。听课之后,我会总结、学习,然后把这些方法搬到自己的课堂上来用,效果显著,我也成长很快。
我希望,再多一些特岗教师如何给学生上心理课,如何处理学生问题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书上的许多内容,不是很适用于农村的孩子。培训学习的时候,可以不仅限于请城市老师向农村老师传授经验,做得好的农村老师也可以传授经验给我们,因为有些事可能农村老师的经验更适合。农村教师的培养不仅限于教育方面,还可以穿插管理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好的经验传给我们,我们可以少走一点弯路,走得更快。
访谈后记
卢老师是一位温和直率的人,访谈中她将自己选择教师职业及从教的经历向我娓娓道来。作为一名特岗教师,虽然入职时间较短,但是卢老师在实际教学中迅速地成长。从她的经历中,尤其可以看出她对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变化。
起初,她对从事教师工作充满抗拒。通过在泰国实习阶段与孩子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她体会到为人师的幸福,使她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有所上升,但是没有达到改变其择业倾向的程度。后来因为在现实中找工作遇阻,在泰国教育实习期间的成就感唤起她对从事教师职业的信心,她开始考虑当老师,代课一年之后考上特岗教师。实习期间的教学工作中所积累的较高的效能感以及重要他人(父母)对教师职业的认同,促成她最终选择教师职业,进而走上特岗教师之路。
在从教过程中,她主动适应,认真勤恳地教学,慢慢积累了教学能力与自信心。同时,在特岗教师的岗位上,学校领导和老师都给予很大的支持,她与学生的相处非常融洽,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也给了她定心丸。在家乡当地教书,她很安心,觉得挺好的。由此可见,个人努力带来的能力提升、人际关系中的情感支持和专业支持以及组织、地域的归属感都对卢老师的职业认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访谈中能够看出,卢老师对于特岗教师的生活比较满意,除了希望工资能够再提高一些,她更多的是从农村学生成长的角度提出了对农村教师培养培训的建议。总而言之,外部支持条件和内在自我更新共同影响着乡村特岗教师的职业认同,乡土文化和情感联结亦能使特岗教师更好地扎根农村。
本文系顾明远教育研究发展基金2016-2017年度资助项目(2016002)、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6JYA001)、唐山师范学院校级教研教改课题(20140010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口述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