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阅读决定国民素质与民族未来
2017-05-08任翔
任翔
阅读是一件关乎国民素质和民族未来的大事。世界文明国家,无不把阅读作为提升国民素质、创造美好风尚的基础工程和战略工程。在不久前闭幕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再次发出“大力推动全民阅读”之强音。如何大力推动,教师应当是关键所在。教师阅读带动学生阅读,学生阅读调动家长阅读,从而深入持久推动全民阅读。因此,教师阅读尤为重要,她不仅是提升素养和专业能力之根基,而且影响着国民素质和民族未来。
一、教师职业决定教师必须阅读
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正所谓“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中,英雄辈出,大师荟萃,与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
教师肩负着开启民智、传承文明的神圣使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受业”“解惑”构成了教师职业的三维度,无论是“传道”,还是“受業”“解惑”都要以读书为职志。教师只有源源不断地从阅读中吸取新知识,获得新感悟,才能给学生以新知识、新启示。与其他职业者的阅读相比,教师的阅读有特别的意义。若说一般人的阅读是为己而读,那么,教师的阅读不仅是为自己而读,而且也为他人而读。这里的“他人”,就是受教育者。打一个比方:多数人吃饭只为自己的肌体所需,而正在哺育新生命的母亲,吃饭不仅为保证自己的健康,还要兼顾襁褓中的婴儿。因此,母亲的进食显得格外重要,她不仅要维持自己的生存,还必须产生乳汁以哺育后代。教师阅读,与此类似。不同的是,母亲给婴孩输送的是供身体成长的乳汁,而教师给予学生的则是供精神成长的甘乳。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须有一桶水。”“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这里的“一桶水”与“整个光的海洋”便是教师通过阅读获得的知识。教师要讲好教科书上的《〈论语〉选读》,就应通读《论语》乃至古今研究《论语》的代表性文献;要给学生讲好鲁迅的作品,就不能只读选入教科书的几篇鲁迅作品,而应通读《鲁迅全集》,至少应阅读《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中的名篇,并研读鲁迅研究的最新成果。尤其是信息时代的教师,自己所知道的必须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视野。教师应该是智慧型的教师,具备学习、处世、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
教育是成就人的事业,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需要教师以职业身份去阅读,让教育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在阅读中不断加强和坚定。2014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提出好教师的四个标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要达到这些标准,阅读是基础。只有热爱阅读的教师,才可能拥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高尚的情操、扎实的学识和仁爱的
情怀。
二、教师专业成长必须通过阅读
记得一位颇富学养的教师说过,“在学校里,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在忙碌地工作,因为这样的教师会把本来聪明的孩子教得不会学习。”这句话看似寻常却发人深思。国家语委重大课题“面向基础教育的阅读行动研究”课题组,对全国中小学教师阅读现状进行调查,发现教师的阅读量、阅读内容、阅读时间、阅读保障等情况令人忧虑。多数教师读书偏少,内容多为教辅用书,阅读人文社科经典著作及本学科前沿书籍甚少,这在很大程度上羁绊教师的思想。培根曾说,“读书在于造就健全的人格。”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对教师特别重要。阅读经典著作可以训练思维,沉淀情感,提升素养。更重要的是人文经典书籍中蕴含民族文化的基因,深藏民族文化的精神,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凝聚民族思想情感,让教师的人格得以完善。
不少教师年年岁岁、含辛茹苦地工作,几乎没有时间也没有习惯阅读。知识老化,得不到更新,他们在讲台上年复一年向学生传授的是自己学生时代所学的知识,有的甚至完全是应试的技巧。这样的教师,能给予学生多少心灵的滋养?因此,面对神圣的阅读,不要轻描淡写。教师阅读,不仅可以涵养自己的气质,提升个人素养,更是为了塑造下一代。教师唯有通过阅读,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才能拓宽自己的教育视野和教育境界,更新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方式。读书应是教师的一种工作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教师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21世纪课程改革,人们在教师问题上的一个关注点就是—教师专业成长。因为大家都深深地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关键在教师。在笔者看来,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之一便是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早就告诫过我们的教师:“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教师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丰富自己的思想、升华自己的情感、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因为阅读能滋润心灵、丰富情感,这种滋养影响着教师的一言一行,使教师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因为阅读能与作者对话,教师阅读经典作品都是在与伟大的灵魂做深刻的思想交流,分享他们的情感与生命体验,从而获得人生的启迪;因为阅读能改变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在教师职业仍没有被社会多数人理解与尊重的今天,教师要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更需要一种奉献精神,一种专业情怀。这种奉献精神和专业情怀从何而来?阅读!
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化的重任,正是因为有了教师,人类文明的薪火才能够代代相传。作为文明之火的传递者—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就是在为他们描绘蓝图,给他们讲述美丽新世界的故事。这蓝图,这故事,从何而来?从阅读从思考中来。古今中外的原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未来世界怎样?答案可以从中寻找。可以说,教师阅读决定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专业成长决定教育振兴,教育振兴决定国民素质。
三、教师阅读推动全民阅读
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民阅读”后,李克强总理连续四年在两会上呼吁全民阅读。何以推动全民阅读?教师应当是关键所在,可以说,教师是推动全民阅读的引擎。中小学是学生打基础的最重要阶段,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中小学教师的素养至关重要。王国维曾说:“若论学问之根柢与教师之所自出,则初等教育之根柢存于中等教育,中等教育之根柢存于高等教育。”这一观点在今天也不过时。人文素养是中小学教师“根柢”的固有内容,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理想人格等皆与人文素养相关,可谓兹事体大。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阅读尤为
重要。
教育是社会振兴的基石,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则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程度的标志。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已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从根本上解决了适龄儿童上学问题。那么,如何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关键在阅读!基础教育改革,只要抓阅读就抓住了改革的核心。在一所学校里,教师热爱阅读,学生热爱阅读,这所学校的人文气息必定醇厚,从校长到学生乃至普通保洁人员,其精神面貌、言語行为必定清雅。梁启超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少年周恩来“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那昂扬的文字和豪迈的话语今天读来依然激奋。现在,不再为适龄儿童“有学上”而担忧,担忧的是如何将他们培养成心灵健康、人格健全的高素质国民。未来的社会充满竞争,竞争的特点是人才的竞争、国民素质的竞争。一个国家、民族要立于竞争的不败之地,靠的是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和富于竞争力的高素质的国民。国民素质的提高要靠教育,义务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起点,因此,抓好义务教育阶段的阅读至关重要。笔者近年利用假期到青海玉树、广西玉林等地支教,这些地区教学资源已渐趋丰沛,但学生的阅读量令人堪忧。阅读量不只反映人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还影响人的思维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最近,笔者看到一位年仅11岁的美国小学生接受记者采访的视频,其自信的表情、流畅的表达、机敏的思维、长远的规划以及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意识,着实令人感叹。这虽然是个案,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的基础教育状况。美国联邦政府要求各学段的学生,每天至少有一个小时用于阅读。欧盟则制订了国家语文行动计划和终身学习计划,其核心内容是阅读,以确保每个欧洲人具备在现代社会中获得成功的基本
能力。
现在,我国政府已将全民阅读提升到议事日程。那么,如何推进这项基础工程和战略工程?教师为先!阅读是教师的知识和精神的源头,只有热爱阅读的教师,才能以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同样,只有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读书的学生;只有热爱读书的学生,才能改变校园面貌、家庭面貌和社会面貌。由教师阅读带动学生阅读,由学生阅读调动家长阅读,从此,阅读之风盛行。从这个角度而言,也可视教师阅读为全民阅读之入口。通过教师阅读,架设“学校—家庭—社会”的阅读桥梁,从而深入持久地推动全民阅读。因此,教师阅读是一种责任,她为育人提供坚强保障,为培养高素质国民奠定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