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助力青年教师成长
2017-05-08李久省
李久省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领域,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专业化的教师队伍,青年教师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不仅肩负着学校发展的希望,更承载着民族与国家发展的重任。因此,培养一支具有完备的专业知识结构、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全面而娴熟的教学实践技能、具有现代教科研意识与能力的青年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高学历青年教师的加入,增加了教师队伍的活力和战斗力。以我校高中数学教研室为例,“85后”的年轻教师已经超过半数。这些年轻人有思想、有热情、精力充沛,但是缺乏对教材、教法的准确理解与把握,缺乏教学实践经验。因此,培养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和专业化可持续性发展成为了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2016年9月,我校高中数学教研室被北京市海淀区教委认定为“海淀区首批高中数学学科教研基地”,为了在教育教学、教科研、团队建设,特别是青年教师培养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我们以学科教研基地为依托,通过学科基地建设促进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助力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一、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引领青年教师成长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在科学精神素养方面特别提出: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应具有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行为表现;在自主发展方面综合表现为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两大素养;在学会学习方面要求学生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具有信息意识,强调学生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在社会参与方面包括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两大素养。数学学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六大核心素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和数据分析。
要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就要更有针对性地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学情,指导学法,开展有效的課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发现和观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是课程设计的核心,是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原则和方向。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开展课堂教学,不仅符合学情,更能够积极有效地引领青年教师
成长。
成为学科基地校后,教师们更加认真地对待每一节课,更注重对数学核心知识的教学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青年教师杨柳在第一次开设校级公开课《指数函数》时,通过与备课组教师的多次磨课认识到:对“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单调性和特殊点”这一核心知识的学习,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核心素养。
二、以课题为依托提升青年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科教兴国”“科研兴校”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教育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青年教师思想活跃、眼界开阔、学科基础扎实、科研能力较强,鼓励青年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是促进其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我校高中数学教研室以课题研究为依托,带领青年教师开展科研课题研究,提升青年教师的教科研
能力。
大数据的时代背景和教育信息技术的支持为高中数学教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我校青年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了不同层次和类别的教学研究。北京市骨干教师王晓青率先开展“翻转课堂”课改实验,在数学课堂上进行实践探索;海淀区骨干教师王瑞群的校本课题《TI手持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探索》获得校级一等奖;青年教师李晓龙、罗艳对几何画板教学进行探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青年教师张程艳的校本课题《基于课堂信息技术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实践》获得校级一等奖……各项教学课题研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学科基地校,我们在保证常规教学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利用数字化校园的软、硬件设备,开展《信息技术下,基于课堂实践教学的高中数学自主性学习方式的实验研究》市级重点课题研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调动和激发了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高中数学教研室充分发挥学科基地的优势,以课题为依托,规范教学方法,开展教科研活动,有效提升了青年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三、利用学科实验室激发青年教师的创新意识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数学探索和发现。因此,“如何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机整合”“如何使数学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成为高中数学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高中数学教研室的教师们利用数学实验室,借助几何画板、TI图形计算器等数学工具,通过数学实验、操作体验等方法,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更加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数学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特别是青年教师,在几何画板、TI图形计算器的应用和相关课件的开发上达到了较高水平。高二年级的校本选修课程—《几何画板探究课》《TI手持技术实验课》就是几位年轻教师开设的,他们依据数学实验的特点精心设计课程、自编教材,带领部分学生利用TI和几何画板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探究数学问题,师生共同撰写研究报告和心得体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更促进了青年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高中实验探究课的开设,是我校数学实验室教研活动的创新,是数学学科教研基地校教研和教学活动的精彩展示。2016年12月,两位青年教师在数学实验室进行了“同课异构”数学实验探究公开课—《定长线段滑动问题》的教学。针对同一问题,一位教师借助TI图形计算器,另一位教师利用几何画板,分别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展现了TI图形计算器和几何画板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课堂问题的设计层层递进,从数学问题的探究到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自主探究的氛围浓厚,收获很大。这两节公开课是信息技术融入校本课程的一个成功范例,不仅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激发了青年教师的创新意识和教研热情,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作为北京市海淀区学科教研基地,我们利用数学实验室,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技术探究、交流与分享等活动,促进了教研组内教师的教学与研究活动,提升了青年教师的自主探究能力和钻研精神,加速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四、搭建平台引导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成为北京市海淀区首批高中数学学科教研基地后,我校数学教研室又承担了海淀区高中数学2016年入职新任教师的区级培训工作。我校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各项培训活动,聆听专家讲座、担任海淀区见习教研员、参与海淀区高中各年级的考试命题工作……专家的引领为青年教师搭建了更高、更广阔的平台,帮助他们迅速掌握教学技能和方法,提升了教育教学能力,促进了专业成长与发展,同时也体验到教师这份职业的成就感。
除了每学期开设的校级公开课以外,数学教研室还积极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平台,提供各种锻炼机会,鼓励并引导青年教师参与各类区、市級公开课、研究课,在参与中成长,在竞技中提升。2016年12月,北京市海淀区高一、高二数学进修活动在我校开展。我校高一年级的两位青年教师分别执教《向量的数量积》的新授课和习题课。开放式问题的设置,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向量数量积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高二年级的两位青年教师分别执教《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和《抛物线的几何性质》,两位教师利用几何画板直观而形象地展示了动点运动的形成轨迹,从而引导学生得出抛物线的定义、确定标准方程,进而类比椭圆和双曲线,探讨抛物线的几何性质、开口大小程度与参数p的关系以及抛物线是否存在渐近线等问题,在帮助学生掌握圆锥曲线核心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推理论证、抽象概括等核心素养。区级研究课的成功开设,不仅使青年教师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更发挥了数学教研基地校的辐射作用。
在帮助青年教师成长的过程中,老教师和青年教师不仅通过教学研究得到了共同提高,更增强了“师徒”间的感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我校数学教研室老教师们的共同愿望,他们以博大的胸怀扶持和培养青年教师,让青年教师在教研组、备课组中承担重任,有效地推动了青年教师的个人成长和专业发展。如今,我校高中三个年级的数学备课组长都是“80后”的年轻人,他们以蓬勃的朝气与干劲、勇于探索与研究的精神,带动着学科基地校的教研活动“更上一层楼”。
作为北京市海淀区首批数学学科教研基地,我校数学教研室坚持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出发点,以校本课程、科研课题为依托,利用数学实验室进行课堂教学探究,积极扶持和培养青年教师,帮助青年教师在实践中锻炼与提高、成长与发展。学科教研基地的建设,有效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也必将引领青年教师不断追求岗位的幸福感、获得事业的成就感。
(作者系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海淀区首批高中数学学科教研基地首席教师、海淀区高中数学总督学、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数学教研室主任)
责任编辑:江丽莉
jiangll@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