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学情视角: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

2017-05-07朱锦涛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语文学习语文教学

朱锦涛

摘要:语文学习是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经历言语实践,形成语文素养的缓慢推进过程。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关注是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回归学情视角,从学生的先有经验、学习需要和学习能力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状态与学习结果,探索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策略与路径,有助于推动儿童的语文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情视角:语文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B-0065-04

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与水平,引导他们经历积极有效的言语实践活动,从而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在经历了“怎么教”到“教什么”的辩证升华后,小学语文教学亟需突破教师“教”的思维局限,设计以“学”为基点,以“学”为核心的教学活动,让语文学习在课堂上得以真正发生。直面教学现场,检视学情视角的重要意义,探寻学情视角下的教学路径,对于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益和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直面现状:“教”与“学”错位的现实之困

在一次赛课中,笔者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文中“读起来觉得啰嗦”的语言,体会萧红的语言特色,感悟其内心的自由快乐。自以为精巧的设计思路,体现在课堂上却“波澜不惊”。学生学得疲惫,学习目标也没有达成。课堂上“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产生错位并非偶见现象。教师仅考虑自身“教”的意愿,忽视学生“学”的状况,真正的学习并没有发生。

1.漠视先有知识经验,认知无法迁移

先有知识经验是学生在进入新的学习与思考之前,已经积累的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先有知识经验是学生接纳一切新的信息的基础,在思考的过程中他们会借助先有知识经验把新信息联系起来,进行推论假设、建构重组,纳入有助于自己认知迁移的概念框架。课堂上,如果学生游离于教学之外,往往是因为学生没有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新信息与先有知识经验建立相关链接,学生大脑中的先有知识经验对新信息产生了排斥效应,导致新信息无法顺畅迁移。

2.发展水平与学习内容脱节,最近发展区无法穿越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把学生学习水平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的意义在于把学生可能发展的水平做了限定,从而为有效的教学提供依据。当课堂教学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又能够接受的学习内容,学生就能很好地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当教师所教内容超过学生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学生无法穿越最近发展区,就会对学生的下一步学习造成负面影响。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设计中,学习萧红的语言特色已经超过了一般情况下五年级学生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因而学生最终只能在“啰嗦”上打转,而无法深入其本質。

3.教授方式与学习方式错位,意义无法联结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具有独特性。小学语文教学的展开必须尊重和依据儿童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并非是自在自为的行为,而是为了学生的“学”的行为,指向的是学生立场。在上述案例中,对于感悟萧红的语言特色这一教学目标,归纳思维、体验思维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啰嗦”一词为教学的切入口,违背了儿童的学习规律。如果把教学作为一种简单的信息传递,教师的讲授与演绎并不能引发学习,甚至会阻碍学习。

二、内涵透析:学情视角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检视

在许多一线教师的备课里都有“学情分析”这项内容,但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点”“认知迁移点”“学习盲区”都缺乏具体的分析,因而教师也不可能展开真正意义上有针对性的教学。

学情视角是指教师从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出发展开课堂教学的特定角度,它涵盖“学情分析”,更超越“学情分析”,强调教师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生的“学”出发,把教学的重心回归到对学情的关注与研究上来,重视学生“学”的需求与方式,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整个过程。

1.关注起点,回归学习本义

学情视角强调对学生学习起点的关注。《学习的本质》一书指出:“对学习者的先有概念的考虑必须成为一切教育计划的出发点。”[1]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重视学生的学习起点,把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的先有概念基础之上,学习才得以真正发生。

有效的学习起点分析应当包涵两个维度的内容:学习内容与学生经验,是学习内容观照下的学生经验分析。仅仅关注学生的先有学习经验,而脱离了学生即将面对的学习内容,会造成学习起点“去意义化”,对于语文课堂学习来说没有实质效益。过多地关注学习内容,忽视学生的实际先有经验,将会导致“起点”定位不准,影响学生穿越“最近发展区”。

从学习内容的角度观照学生经验,教师能够准确有效地把握学习起点,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2.监控状态,优化学习过程

“学情视角”的确立就是始终把学生的学习状态放在教师关注的首要位置。课堂上,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跟进学生的学习状态,那么学生的学习活动很可能只是一种假象,学习内容无法得到真正的落实。

考察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学习的意愿,学习的行为和内在的思维活动。监控学习状态,教师可以不断改变教学活动,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拥有学习的“求索欲”,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饥饿感”,享受“满足感”与“成就感”,学习便得以真正发生。

3.评估结果,提升学习效益

“学情视角”打破传统“学情分析”单一分析学生学习起点的局限性,把对学情的关注拓展到整个课堂过程,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关注。

评估学习结果就是评估学生“学习后的学情”,要回答“学生在课堂究竟学了什么”“学得怎么样”两个方面的问题。长期以来,“学习后的学情”得不到一线教师的重视。教师的“目标意识”重于“结果意识”,认为有了“目标意识”,结果的达成是水到渠成之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对学习结果评估的缺失严重损害了学习目标的达成,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低下。我们必须认识到,“结果意识”与“目标意识”相辅相成,只有把对结果的评估放在课堂教学的重要位置,才能让学生的学习目标真正落地。

对学生“学习后的学情”的评估既是对学生当前语文课堂学习效果的检验与回应,同样也是对下一次课堂学习的预热和铺垫。课堂上,教师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指导或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判断评估、咀嚼回味,从而让学生“一课一得”,获得切实的发展与提升。

三、路径探索:让儿童的语文学习真正发生

(一)深入学生,以儿童的视角关联教学设计

让儿童的语文学习真正发生,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儿童的心理特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从儿童视角出发开发教学内容、组織教学活动。

1.直面经验,确立合宜的学习起点

已有经验能够极大地影响人们对周围环境的关注以及组织环境和解释环境的方式。布兰思福特在《人是如何学习》一书中指出:“如果教师关注学习者带到学习任务中的已有知识和观念,将这些知识当作新教学的起点,并在教学过程中监控学生概念的转化,那么就可以促进学习。”[2]

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为例,学生已经在五年级《黄果树瀑布》一文中初步学习过“移步换景”这种描写方法,但印象并不是特别深。教师可以把这一学生先有知识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先入为主”提出“移步换景”这一描写方法,既唤醒了旧知又激发了兴趣,通过“作者用‘移步换景这种写法向读者描写了哪些景点”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沉潜文本,在思考、质疑、激辩中不断深化对“移步换景”的理解。

准确地进行学情分析与诊断,选择最为适恰的教学起点,既消弭了学生对已有知识概念的倦怠感,又避免了对未涉认知领域的畏惧感,这种“熟悉的陌生”正是学生乐于学习、深入学习的“阿基米德点”。

2.把握需求,甄别适恰的学习内容

从本质上来说,学生的兴趣是其对未知领域的迫切探求。陈隆升教授指出:“‘教的前提是满足儿童的学习需要和发展儿童的心灵。”[3]课堂教学就是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引领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进行“思想历险”与“行动探险”。

教学四年级课文《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文本,感受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的艰辛。然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篇课文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一读就懂,他们感兴趣的是能否自己讲这个故事,是文中对各类中草药的有趣描述,是李时珍不顾生命危险亲自尝试草药药效的情节。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文本特征,教师把“复述故事”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把“亲尝草药”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了解草药的效用,走进情境体悟李时珍的心境,从而更好地把故事讲具体,讲生动。

情感是一切学习的基础。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首先要培育学生的语文情感。表面的新奇并不能唤醒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符合学生的口味,满足他们的内在需求,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3.遵循规律,选择最佳的学习路径

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在情境和结构中发生。安德烈·焦尔当在《学习的本质》中指出:“当学习者的思维结构较单薄或存在错位时,他只会接收孤立的信息……他被淹没在信息中。”[4]如果只是简单地往学习者的大脑中输入信息,真正的学习其实并没有发生。

以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桂花雨》教学为例,抓住语言文字感受桂花带给人们的快乐是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哪儿感受到桂花带给人们的快乐呢?”“我”作为一个年幼的孩子,“抱着桂花树使劲的摇”,享受着摇桂花的快乐;而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这种独特的举动学生很难理解。教师恰到好处地给学生拓展佛教中的相关礼仪,让学生知道“母亲”是信佛之人。学生再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能够体会到桂花之于“母亲”是纯洁的、虔诚的信仰,能够带给“母亲”心灵的宁静祥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乐”。

学习科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大脑会对它所寻找的信息进行“消化”,但并非原封不动地接纳和储存。教师能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学习规律,不拘泥于学习的方式,用精彩的引导与讲授赋予语言文字以伦理、美学或情感价值,促进学生更好地建构新知。

(二)建构支架,以“促学”的立场改进学习活动

“教学支架”是指在儿童试图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所给予的支持和指导。维果茨基指出,教学在促进学生发展中主要通过教学支架发挥作用。如果教师能够转化为每一位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就能更好地实现“让学”和“促学”。

1.自学导航,促进认知迁移

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的发展是步步递进,环环相扣的,“旧知”与“新知”的断层会阻碍学生认知的迁移。自学导航指导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内容进行必要的前置性学习,借助认知链接、初步探索和提出疑惑等,促进学生主动地依据原有经验和新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批判、选择和重建。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的自学导航中就有如下设计:

课文第13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作者通过用反复的、充满想象的语言传达出内心独特的感受,需要学生仔细体味。而自学导航的价值正是在于给学生的思考提供必要的帮助,既不是“和盘托出,一手包办”,也不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形成初步的感知,获得初步的学习经验,为课堂上的进一步探究打下基础。

2.核心话题,激活学习思维

真正的语文学习需要有话题来驱动。精准的话题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从而让学生真正地思考起来;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质疑问难、感悟发现,体验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设计核心话题,就是要整合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话题的驱动下高效地学习。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爱如茉莉》教学为例,教师把感受细节描写作为教学的重难点,设计核心话题“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爸爸和妈妈之间茉莉般的爱”组织学生走进文本,关注语言文字。有的学生关注到爸爸出差回家没见到妈妈后的一系列行为表现,有的学生感动于爸爸和妈妈两人执手而眠的画面,还有的学生发现景物描写背后所蕴涵的深厚情感。

围绕核心话题组织教学,教师则可以退居幕后,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话要说,通过适时适度的追问把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推进,让学生的学习向文本深处“漫溯”。

3.思维冥想,打开反刍时空

学习科学强调帮助人们对学习进行自我调控,认为在教学中应当重视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所谓“元认知”是学习者对自己的认知過程的认知,学习者通过元认知来了解、检验、评估和调整自己的认知活动。“元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对自我学习进行监控与理解,从而控制他们自己的学习,提升学习智慧与能力。

课堂上,教师不应该把一节课的时间填充得满满当当,要舍得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我建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反刍自己的学习经历。每一次的语文教学,教师都可以在下课前留出三分钟时间,通过多媒体出示教学中的关键内容与核心概念,引导学生沉思,然后在小组内或全班范围进行总结性分享,最后借助思维导图进行个性化建构。思维冥想其实是一个个体思维不断生长延伸的过程,它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组织或重新构建,并从整体上加以理解和把握,从而获得智慧的生长。

让学生学会叩问自己“学了什么”“怎么学的”“学得怎么样”,学生就能学会对自己学到的内容负责,从而避免学习的盲目与低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力也会不断提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儿童的语文学习真正发生,归根结底还是要把课堂的落脚点放在学生身上,考察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要,开展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当我们的立场转换了,视角转换了,目光始终注视在学生身上,真正的学习便自然发生了。

参考文献:

[1][4]安德烈·焦尔当. 杭零译.学习的本质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0.98.

[2]约翰·D·布兰思福特.程可拉,孙亚玲,王旭卿译.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1.

[3]陈隆升.语文课堂“学情视角”重构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46.

责任编辑:颜莹

Chinese Learning from the Angle of Learning Situation

ZHU Jin-tao

(Nanjing Dongshan Primary School, Nanjing211100, China)

Abstract: Chinese learning is a gradual process of students acquiring knowledge, experiencing speech practice, and forming accomplishments. In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focus on students learning situation, which is worth attending to by teachers. Therefore, teachers should, from the angle of learning situation, attach importance to students learning starting point, state and result to explore the strategies for Chinese learning and teaching, so that childrens Chinese learning can truly take place in classroom.

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 angle of learning situation; Chinese learning

猜你喜欢

语文学习语文教学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当前影响中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主要原因及建议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