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五年制高职院校德育实践模式述评

2017-05-05许小荣徐展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6年12期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述评苏州

许小荣 徐展

【摘要】近年来苏州地区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迅速,现有三所学校已经通过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验收,另一所也被列入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名单之中。这些学校充分发挥东部地区先行先试的带头作用,创新推出了整体性系统道德教育、文化化人德育、生活实践型德育和活动道德教育等多种德育实践模式,对全国其他地区的五年制高职院校德育实践具有较大的启发借鉴意义。

【关键词】苏州 五年制高职 德育实践模式 述评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27-0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魂,德育为先。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曾充分认识到品德对于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意义,他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抓不好,其他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个人良好品德的养成,除家庭教养、社会风化等影响因素外,学校品德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因此,学校实施富有成效的品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至关重要。

一、苏州五年制高职院校德育主要模式

(一)整体性系统道德教育模式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充分认识到整体性系统育人的重要性,因此努力加强德育工作体系建设,构建了“校、部门(系部)、班级”三级组织模式,进一步完善德育工作委员会和德育管理网络。实行德育分层管理,一至三年级侧重行为养成教育,培养其思想品德、文明礼仪、法制观念等基础素养;四到五年级侧重职业素养教育,重点开展人文修养、生涯规划、创业意识等的培育。德育体系各层级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实现工作有计划、有重点、有例会。校领导结对系部,结对困难家庭学生,家访送关爱,率先表率,积极参与德育管理。2014年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参加了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主办的“职业院校中国梦宣传教育”研讨活动,并作为四所发言职业学校之一在会上做经验交流,总结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的进展、做法和经验,突出通过“筑梦”、“追梦”、“圆梦”三个阶段引导全体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提高职业技能、增强职业素质的举措,相关做法和经验获得了同行和领导们的高度肯定。

(二)文化化人德育模式

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以其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而卓有成效的“上善若水”校园文化建设为我们做出了响亮的回答——学校处处皆文化!为了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学校实行“6S管理”(安全、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为宗旨,注重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开展了建立学生每天的值班制度,鼓励各班努力争创五星级班级、五星级宿舍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三自”教育活动。

在课程文化上,学校始终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方案引导,过程管理制度化、科学化;课程模块方面,确立“以生为本”理念,科学设置教学模块,有机渗透企业文化、科学文化和创新文化,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引导方面,重视过程评价、考核,激发、培养学生爱学、乐学、会学的品质,突显师生辨证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发展观;课程研究方面,科研先导,产学结合,探索课程体系和教学规律,创新教学,形成特色。同时,突出三大学习,即:自主学习——先学后教,灵活学习,真诚交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和进步;项目学习——实施“项目教学”和“情景教学”,团队合作,扎实训练,在动脑、动手过程中促进学生技能形成;愉快学习——教师是导演,学生为演员,实施“愉快教学”,师生和谐,身心活跃,个性发展。

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科技节成为培育技能达人,催生创新发明的温床;生活节成为点燃青春之火、书写创意人生的孵化器;体育节成为彰显青春活力、展示技巧与健康美丽的舞台;文明风采大赛成为弘扬中华美德,提高文明素养的重要抓手。同时,学校构建和實践IPQ(以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个性化职业教育模式)育人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园区特色的职业人才成长发展之路。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以其独特的“善水”魅力,广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青睐,先后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走出了一条文化引领、特色立校、跨越发展的成功之路。

(三)生活实践型德育模式

实践育人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推动素质教育实施的最有效途径,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针对当前社会实践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学生认识缺位,主体意识不强;存在形式主义倾向,实效性差;实践内容僵化,与学科专业结合不紧密;缺乏有利于长效运行的社会需求等,立足区域经济特点,推进以专业调研、专业活动为主体的“公益+”社会实践模式,实现社会实践效益最大化。

以学校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轨道交通”作为苏州地区未来建设与规划的重要标签和城市窗口单位,需要大批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和志愿者服务队伍的支持。苏州轨道交通公司既是学校的校企合作单位,也是公益志愿活动基地,很好的提供了公益平台。学校组织相关专业学生带着任务赴一线参与志愿公益服务,同时组织“轨道交通看苏州”、“聊聊我的岗位”、“畅谈轨交那些事”等专题活动。伴随着“公益+”实践模式的深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岗位工作特点、掌握地区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等。同时开展公益服务活动,培养学生服务意识,提升荣誉感、归属感和责任感。为培养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城市轨道专业技能,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生产、经营与服务工作的高技能人才提供了重要补充。同时,很好的解决了社会实践学生主体意识不强、形式主义、学科专业结合不紧密、缺乏社会需求等问题。

(四)活动道德教育模式

为丰富学生文化生活,通过活动进行德育,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熟分院根据自身特色,成立了春来谜社和春来灯谜名师工作室,定期举办灯谜活动,带领学生外出参加灯谜交流活动、组织灯谜大赛,对学生能力的锻炼、视野的开阔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2014-2015学年度编撰出版了2期谜刊《春来谜苑》,学生在《春来谜苑》、《常熟日报》、《小荷》等刊物及报纸上发表许多谜文、谜作。同时学校多年来持续开设特色文化课程——《灯谜》,加强理论指导。通过活动进行德育,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学校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学生,促进了学校特色文化建设,2014年、2015年元宵节两次进入中央电视台参加灯谜大会,提高了学校的美誉度。

二、苏州五年制高职院校德育实践模式评价

(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长期以来,德育教育的难点在于如何克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很多时候是重理论轻实践,课堂上满堂灌,学生学到了很多品德“知识”,有时谈起来也头头是“道”,坐而论道的功夫可以,但起而行之的践行者却不多,德育实效大打折扣。如何解决知易行难的现实问题,上述几个案例无疑给出了正面的答案,那就是在进行品德教育时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品德教育理论认识固然重要,但关键还是要落在实行上。通过实实在的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来开展德育教育,学生既乐于参与,又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关注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主体性

学生始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主体教育理论认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人的价值是教育的最高价值;培育和完善人的主体性,使之成为时代需要的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主体教育的过程必须把受教育者当作主体,唤起受教育者的主体意向,激发受教育者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教育成为主体的内在需要,成为主体自主建构的实践活动。江苏省相城中等专业学校通过建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学生自治组织,实现自主管理。“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共设卫生部、活动策划部、文明礼仪部、纪检部、志愿者部和勤工俭学部六个部门,有近百名成员。其主要职责是参与学校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检查评比。包括准时出勤、卫生、晚间床位点名、出操纪律、学生证佩戴和黑板报评比,参与学校各类活动等。他们及时将检查信息反馈给班主任,学工处将检查结果与班主任考核挂钩。“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为主体的学生自主管理的德育实践,显著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效能,成为我校一道亮丽风景线。

(三)“润物细无声”式隐性育人特征明显

自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P·W·Jackson)于1968年在《課堂生活》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这一概念以来,隐性课程的育人价值越来越被教育界所看重。隐性课程是指教育者为了实现教育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刨设一定的教育环境和组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通过接受教育者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反应使受教育者获得良好经验的教育因素。苏州上述几所五年制高职院校在德育教育实践中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注重“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隐性品德教育。如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精心设计的校园文化,共同组成了隐性德育“场”,达到了很好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季爱民.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1).

[2]王宏伟.全球化与德育模式的新思维问题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3]靳玉军,刘飒.高校应利用隐性课程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

[4]赵坚.隐性课程视阈下的学校德育[J].教育科学,2010,(1).

猜你喜欢

五年制高职述评苏州
“再读苏州”“石痴”顾天叙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五年制高职护生谦虚心理品质培养实践研究
五年制高职班主任学生工作的探讨
现代朱子哲学研究述评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国内科技投入研究现状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