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多极化角度反思手工艺作品中的和谐之美
2017-05-05王昕
王昕
摘 要:本文从当前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出发,阐述了和谐与美之间的辩证关系,诠释了和而不同的意义,通过比较自然、社会、文化的和谐之道,反思实现手工艺作品和谐之美的思路、条件和途径。
关键词:多极化;和谐之美;和而不同;艺术生态化
无论在生活层面还是艺术领域,“和谐”与“美”都是人们经常提及的词汇,辩证唯物主义观认为: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积极而健康的,是令人愉悦和向往的,而广义上的“美”也指具有这种特点的人物、事物、空间或状态。因此,二者间存在不可割裂的逻辑关系,“和谐”是“美”的前提,客观上表现为对多元事物关系的协调处理;“美”则是“和谐”的体现,是人们在道德、工作、生活、艺术等方面致力追求的理想狀态。和谐与美,小到个人,大到世界,概莫如是。
综观当代世界,随着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的瓦解,国际力量出现新的分化与组合,美国、欧盟、亚太等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发挥着各自的影响力,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新的相互作用的政治经济力量中心,世界多极化已成为当今国际格局的大势所趋。面对日趋多元化的世界和充满矛盾冲突的现实,和谐的意义变得更加重要。离开和谐,美将无从谈起。要实现和谐,首先必须承认和尊重客观存在的若干对立事物,建立调和矛盾、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生态型秩序。世界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其发展是各种对立事物关系的优化协调,是构建和谐、美好世界的唯一途径;而霸权主义行为则是以单一的意识形态凌驾于多样化的世界,是对世界和谐秩序的破坏和对美的挑战。事实证明,世界多极化既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各国人民的利益,又有利于和平民主秩序的建立和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也为艺术创作者追求手工艺作品的和谐之美提供了深刻启示。
与世界多极化局面颇见异曲同工之处是:手工艺作品之“美”,是对一系列对立、对比或趋同元素关系的组织与构建,使其达到互惠、互补或制衡的状态,从而形成多样化的情感调性和样式风格,最后依托特定的程序、工艺和形象将这种调和状态表现出来,得到观众的共鸣和赞赏。换句话说,手工艺作品之美是不同元素间对比与调和关系的和谐呈现。杂乱无章的对比或单调乏味的统一都不是真正的和谐,当然也不能称其为美。
手工艺作品中的美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创作者和观者之间借助作品达到心灵默契沟通的一种状态和形式。具体来说,手工艺作品之美主要表现在感官、工艺、意境、语义、功用五个方面的和谐体验。
“感官美”基于观者的视、听、触、嗅等生理反应及心理感受,其中涉及多种事物的对比与调和,如:材料、形状、结构、质感、图案、色彩、肌理、声音、光线、气味等,以及点、线、面等构成视觉形象的基本元素。创作者根据创作的主题和内容需要,将这些事物和元素加以取舍、排列、组合,形成相互对比与协调的一种依存关系,营造出手工艺作品丰富多样的形式,为观者提供各种身心愉悦的感官体验。
“工艺美”是手工艺创作的重要内容,工艺可以理解为“技”,指的是艺人成就一件手工艺作品的手艺。“技”包括了技能、技巧、技术、技艺四个层面。“技能”是指创作者具有差异化的个人心智、能力、才情与“技”的融合,以此创作作品,解决问题,并创造出千变万化的美;差异化的基因会造就无法复制和推广的个性化才艺,因此技能与创作者的个人素质关系密切。“技巧”指创作者通过大量的实践,具备了劳作的熟练性,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的最有效能的个人经验;技巧具有一定的个人色彩,也可以作为经验和方法分享与推广。“技术”是指实物形成系统和规范的理论体系的程序和方法,是手工艺创作中通行的实践规范和指南;技术具有统一性、规范性、稳定性、普及性特征,适合向大众推广和普及。“技艺”则是带有褒义的名词,指代创作者将其他三技融会贯通后,所形成的独到的和谐之美。
“意境美”是指手工艺创作者和观众主观的意图和联想与客观的“境”调和后,所形成的一种高级的艺术境界。“意”与“境”是情与景、神与形、虚与实的对立统一,二者在相互制约与融合中相生相映,彰于意,隐于象,形成富有抒情意味的和谐之美。
“语义美”是指手工艺作品基于一系列对应客观事物的数据、解释、含义,以及这些含义所反映出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追求,具有潜在的语言传播功能。“语义美”是在特定时、空、物、人组成的维度下对手工艺作品中差异化语言的和谐解读,不仅包括题材所表达的内容、主题、意义,还包括作品所处的语境(社会背景),形成的语脉(历史文化),以及依托的语风(表现风格)。
“功用美”指的是使用者与手工艺作品功能之间形成的协调关系。手工艺之美的终极性质是“用”,是善意的物化体现。人对器物的感情往往建立在长期使用与磨合的基础上。器物满足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对功能和效用的需求,人在使用特定器物过程中,逐渐形成从心理到生理的习惯性、依赖性和固恋性,从而培养出人与器物的特殊情感,形成和谐互动的关系。
可见,手工艺之美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每个因素又包含若干细分要素的对比与统一关系,其多样化、差异化、对立化、协调化是生成美的基本条件、核心原则和普遍规律。中国古代先贤深知思想的对立统一是和谐发展的基础。《论语·子路》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指真正的君子与小人不同,在交往时并不强求别人的观点与自己时时处处保持一致,反而对不同的见解持理解、尊重和包容的态度,不独断,不附和,做到坦诚对话、求同存异、和睦相处,在不同要素的磨合中寻求真理,这就是“和而不同”的精神。这里的“不同”是指保持事物各自的特性和本色,避免机械的同化,而“和”则是调和了不同因素而实现的和谐统一。从手工艺创作角度理解,“和”就是和谐之美,其基础是承认事物的客观多样性和彼此的差异化,并在保持事物“不同”的同时,用智慧驾驭差异和冲突,创造并经营共生互动的和谐。
“和而不同”的思想透射出自然而然的处世态度、客观科学的行动原则、对立统一的辩证精神、多元互动的文化脉络。“和而不同”是孵化手工艺之美的精神温床,是具有生态特征的手工艺创作背景。“生态”一词,原指生物的生存状态及其与物种、环境之间的链状平衡发展关系,常被引申为和谐、美好的事物。多样的自然离不开多样的物种,多元的世界需要多元的文化,同样,手工艺作品也不能没有生态化的创作、鉴赏、应用和传播环境。如果说,世界的多极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反映在手工艺领域,则是人们对艺术生态化的自觉选择。
艺术生态化是对手工艺作品存在环境与关系的综合治理,其要旨是根据艺术创作、美学原理、大众需求的特点,理解事物相生相克的生态规律,根据实际需要引导、强化、制约、调和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追求多样统一、生生不息的和谐之美。要成就生态化的艺术创作环境,必须遵循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尊重创作者的个性诉求、关注使用者的物理和情感需求、重视核心技艺的保护传承、鼓励创新思路和形式、维护多样化创作面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维持市场合理供需与公平竞争关系。从宏观上看,艺术生态化与世界多极化同为践行和谐的基础,是手工艺作品、手工艺创作活动乃至整个手工艺行业所依托的健康生存环境,也是实现手工艺作品之美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