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情境创设
2017-05-05高航
高航
【摘要】为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效率,充分发挥情境创设的教育功能,促进新课程标准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贯彻落实,运用案例分析法,文献资料法进行初步的理论探讨,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从而归纳出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境创设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49-02
一、前言
《数学课程标准》针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创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小学数学课堂的情境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创设情境,正是激励、唤醒、鼓励的一种教学艺术,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可以诱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强化他们的认知体验,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不断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探讨,让教师对情境创设的理解更加深入,在创设情境时能让学生从所创设的情境中找到数学的原型,进而提炼出数学的本质,从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不切实际的情境
目前,虽然许多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了情境式教学,但却没有有效地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没有考虑到小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在小学六年级上册教材中,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将一张纸对折,在对折四十三次以后,纸的高度可以从地球通达月球。教师将这个案例拿到课堂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讲解,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一张纸在对折十次左右就无法再继续对折,所以,这种脱离实际的案例,在操作中不但不能为学生提供认知,反而使学生对这种做法产生了质疑,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使情景式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形式化的情境
在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当中,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投身于情境创设的大流,在他们看来,不管教学是否有效,只要带上了情境创设的帽子,就遵循了新课标的要求。于是开始不根据教学需要和小学生的实际随意地创设情境,或是教师把情境式教学仅仅作为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手段,简单地认为情境式教学就是所谓的形象与习题的有机结合,或是把“现成的”情境通过多媒体或是其他的形式在课堂上再现出来,没有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没有从他们的兴趣爱好出发,从而忽视了小学情景式教学中教师引导小学生学习、开拓其思维、培养其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这种“现成的”情境难以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这种没有目标的情境,是脱离了学生实际的,也是流于形式化的。
(三)无思维深度的情境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而教师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常常为了顺利完成教学内容,而提出一些无思维深度,甚至假问题的情境。例如: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学期的“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探究一开始,教师就问:能不能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呢?然后直接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来拼,接着极其顺利地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虽然整个探究过程显得非常“成功”,但学生的思维一开始就被老师提问中的“完全相同”给固定了。为什么要用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来拼?学生不知。这也就在他们的认识上形成了空白,探究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虽然是问题,但却没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四)无趣的情境
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能较快、教好地接受教学信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趣源自于具体情境,因此教师要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有些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考虑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常常是大同小异,甚至千篇一律。
情境创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肯于思考、善于思考问题的能力,但就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小学数学教师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引入新知,从表面上看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做的,但实际上,他们更多的只是一味地创设情境,一味地迎合新课程标准,创设的情境只是流于形式,情境里面并没有与课程相关的重难点内容。看似外表华丽有趣的情境,只是一个形式,里面是空虚的,无实际意义,与本节课的内容关联不大。究其原因,教师未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引出具有思考性、有深度的、易于发展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开发其智力的问题或内容。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更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为了迎合新课标才创设情境。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相关策略
在进行数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是实现教材改革的一大亮点,它使得数学教学变得更加的具有感染力,進而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得他们有着更强的认知体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需要积极的为学生创造情境,还要和学生京城的沟通,换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更加的积极主动,进而使得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信息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教材准备的时候,往往都比较注重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其进行教学的角度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去进行教学设计的,因而,缺乏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材的距离,教材中的一些例题和知识点蕴含的信息和生活是相关的却被忽略了,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能够充分的挖掘教材和生活的资源,从而使得教学过程能够更加的贴近生活,运用学生熟悉的情景来呈现教学的内容,这样就会使得数学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充满了趣味性和实际性的过程,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感情,激发其学生的积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情况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也就越来越高。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情境学习资源,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自身的学习需要,并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中。经过教师的钻研与疏理,发现教学的重点不仅是四十分钟的课堂,更应该是生活的大课堂,学生只有在生活的大课堂中才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提高教师自身素养优化情境创设
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是数学课程的实施者,在数学教学中起的作用是主导性的作用,虽然新课标大力提倡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的作用仍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点。就创设情境来而言,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持续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跟上新课标的步伐,认真学习新课标的理念,充分理解情境创设的含义及意义,及时更新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观念,跟上时代的潮流,学习多媒体技术,并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情境教学的作用,让小学生在新奇、快乐、有趣的数学情境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并能从情境中学到新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其实并不枯燥。总而言之,教师只有及时提高自身的素养,充分理解情境创设的含义,创设适合小学生的情境,在情境中发现新知,利用情境开发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教学情境注重思考性
解决问题的核心是要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深入思考,提高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解决问题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具有思考性,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一定的发挥。如在四年级下册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可以设计这样三个问题:(1)如何才能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2)为什么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把它剪开?(3)转化完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变成了长方形的什么?学生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不仅掌握了如何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来解决,而且还知道了为什么要沿着高把平行四边形剪开,最后也就顺其自然地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这种有思考性问题情境的创设,也真正地让学生做到了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四)选取有趣性的素材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学习,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尤其是小学生。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稳定性不高,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体现数学的趣味性,来提高小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例如在教三年级“循环小数”这一内容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上课伊始,给学生讲个小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故事的内容是,从前有座山……这样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怎么数学老师给我们讲起了故事?这就吸引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同时,通过这个故事学生也体会到了循环小数的“循环”之意,并且兴趣盎然,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準(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孔企平.小学数学教学理论和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温世颂.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钱可.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2):13.
[5]刘丽霞.西方女性主义教育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理论观察,2006(6):16.
[6]梁明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还少了什么——论基础教育改革中家庭边缘化的不合理性[J].教育发展研究,2006(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