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2017-05-05施洁

艺海 2017年4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施洁

〔摘 要〕数字化时代生活方式的变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不仅要采取数字化的形式,融入现代人的数字化生存之中,而且要超越数字化生存,即通过对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构成对数字化生存本身的反思、批判和超越。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生存 文化传承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如果说美国学者尼古拉·尼葛洛庞蒂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提出“数字化生存”的概念在当时还带有一定的预言性质,那么,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互联网和移动网络技术的成熟,如今“数字化生存”已是我们生活状态的真实描述。显然,这种数字化生存是我们不可规避的时代语境,也是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基本前提。

一、数字化生存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急迫性

数字化媒介最大的优势便是信息传播的便捷和开放,为全球范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提供了便捷。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数字化生存是开放的、自由的,但它又会消除世界的不同色彩,把世界同化。很多传统的习俗、观念、技艺等往往显得与今天的生活格格不入,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正逐渐没落,甚至走向消亡。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不容忽视。

2003年10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旨在保护以传统、口头表述、节庆礼仪、手工技能、音乐、舞蹈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于2006年4月生效。中国在2004年8月加入该公约。《公约》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由此可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急迫性的认识已经取得了世界性的共识。

二、融入数字化生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主要手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必须融入今天的数字化生存,以数字化的形式作为主要手段。为此,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3月下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发挥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数字化采集和存储技术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保护提供保障,数字化复原和再現技术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提供支撑,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技术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共享提供平台,虚拟现实技术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提供空间。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数字化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立数字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库,以数字化的形式保存并利用互联网传播。传统的文字、录音、拍照、录像等方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存手段,但容易损坏、占有场地大、不方便复制。数字化技术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新的记录手段,采用数字摄影、图文扫描等方式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转换为便于存储、复制、检索、共享的数字化的形式,建立网络数据库,供网友学习和交流。

美国就非常重视采用数字化技术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国会图书馆的“美国记忆”(American Memory)工程便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美国记忆”是巨大的美国历史和文化的数字化资料库,有超过900万条记录和100多个主题库,“它是美国历史和创造力的数字化记录……作为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资源提供给公众。”② 近年来,我国逐渐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网络服务和数据库。开通于2006年6月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n)旨在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展示、传播中国和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知识,展示我国深厚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并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信息交流,调动全社会的学术、经济、舆论资源及社会公众的参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此后,中国非物质文化推广中心也建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zgfy. org)。地方性的相关网站也陆续开通,如“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此外,采用虚拟现实和数字动画技术,建立虚拟的数字博物馆,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场景、过程等进行再现,例如“中国南京云锦官网”设立的“数字博物馆”等。南京云锦工艺有着一千五百多年的织造历史,被称为中国织锦工艺的“活化石”。云锦数字博物馆通过三维技术把南京云锦工艺充分展现出来。观者可以通过点击鼠标实现360度的旋转,并在展厅内前进和后退,点击放大相关的展品,可以看到包括云锦的历史知识、珍贵的云锦图案、工艺美术师介绍、制作工具和工艺简介等,有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多种形式。此外,还利用多媒体互动技术展示出云锦的制作流程,给观者真实的现场体验,把云锦和云锦工艺的魅力呈现出来。

再者,充分利用移动媒体和移动互联网传播平台。根据百度发布的2012年第一季度的《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从2010年7月开始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增速要明显快过 PC 互联网用户”③;到当年第四季度,移动互联网用户上网时长首次超过PC用户。在这种情况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势必要汇入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潮流之中,积极利用微博、微信、手机APP等,与现代人的生活、娱乐、交际融为一体。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不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整理,而且是合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和信息传播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果转化为可以在移动互联网上传播的虚拟产品,从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要采取数字化的形式,积极利用新兴的媒介,寻找符合现代生活潮流的手段,融入现代人的数字化生存之中。

三、超越数字化生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根本归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视不意味着复古,同时也不意味着把文化遗产变为今天生活的点缀或玩物。其重要意义在于,让我们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把握住我们的存在之根。

数字化生存拉近了世界的距离,带来生活的便利,但也导致了世界的平面化和同质化,消解了传统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移动网络的扩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主要依赖社交软件,面对面的沟通越来越少,传统的礼仪和价值逐渐被忘却。文化传统的失落势必给当代人造成无根之感。失去文化之根必然導致精神的荒芜,也不可能创造出更好的生活。

当今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意义在于:在精神文化上,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能够帮助我们克服数字化时代世界的平面化,避免文化的同质化,抵制消费主义、娱乐至上等虚无主义价值观;在生活上,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能够开拓我们的眼界,体验更为丰富的生活;在经济生产上,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能够为当今的产品设计、商品生产等提供借鉴。总之,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势必能给今天的生活提供传统的滋养,从而有可能超越数字化生存。因此,数字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根本归旨不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对其进行重新包装、把其纳入现代人的数字化生存,而是要通过文化上的继承和发扬,构成对数字化生存本身的反思、批判和超越。

在数字化生存的语境中,我们不仅要积极利用数字化媒介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要在文化上传承它。这不是简单地从古人那里“拿来”,而是将其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和文化之中,为今天的生活注入历史的养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至于在时代的变迁中迷失和彷徨,才能把握住我们的存在之根,超越数字化生存的局限,开创更加美好的生活。

注释:

①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②American Memory form the Library of Congress[EB/OL]. 2011-04-15. http://memory.loc.gov/ammem/about/index.html.(2016年5月7日访问).

③《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2012年Q1),第13页,http://developer.baidu.com(2015年1月7日访问).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刍议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
唐山皮影在新媒体网络中的传播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