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温历史找寻民族精神的价值坐标

2017-05-05王新荣

艺海 2017年4期
关键词:涅槃舞剧湘西

王新荣

〔摘 要〕关于舞剧《凤凰》的艺术评论,就用艺术的方式重回历史,致敬一个民族的灵魂;地域特色与民族元素的讨论

〔关键词〕 舞剧 《凤凰》 地域特色 民族 灵魂

由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武陵山民族文艺传习中心创作演出的民族舞剧《凤凰》作为“湘戏晋京”演出活动的系列剧目之一,日前在国家话剧院剧场上演了。充满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舞蹈、绚丽多姿的舞美、张力十足的音乐和匠心独具的编排,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演出结束后,演员再三谢幕,观众们纷纷起立致敬,甚至手舞足蹈,掌声经久不息。面对此情此景,一个抑制不住的念想不停地在脑海中盘旋,最终变得愈发清晰而强烈。这样一部舞剧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能够让在场观众这般如痴如醉?它究竟向观众讲述了怎样的故事,传递了什么信息和情感,以至于让置身剧场的我们产生这么强烈的思想和情感共鸣?沉思冥想,回味再三,关于该剧,其中两点不吐不快:

用艺术的方式重回历史,致敬一个民族的灵魂

《凤凰》给观众娓娓道来了一个民族如何回到初心找寻力量,又奋力前行的故事。这在题材选择上是独具匠心的。“初心”,又叫“初发心”,本是个佛门用语,说的是佛门弟子在踏入佛门之始,心中秉持的那颗当仁不让的成佛利生之心,那份最真诚质朴的求法向道之愿。佛门中,尤其看重这份初心,因为它最真实、最稳固,因此也最弥足珍贵,有了它就可以在纷繁变化的世界中做到自持自守,有了它就可以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惯看秋月春风。《华严经》卷第十七载:“三世一切诸如来,靡不护念初发心。”卷第十九又载:“如菩萨初心,不与后心俱。”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亦出自对佛教典籍的俗讲、释读。而如今,“初心”已然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时下的一个热词,之所以热是因为它稀缺。试问有多少人还记得自己的初心,记得曾经那份最初的念想?而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初心”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民族精神的价值坐标,就是这个民族世代赓续不绝的传统和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忆。回到初心,也就是回到记忆的原点,回到历史开始的地方。大型民族舞剧《凤凰》就是用艺术的方式找寻湘西苗族族群的初心,重温苗族先人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踏歌前行历史的一个典型故事。

民族舞剧《凤凰》讲述了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来自天国的使者青鸟引领躲避战乱的土苗部落从黄河流域迁徙到湘西大地并建立了家园,青鸟完成使命回归天国的前夕,生下女儿凤凰守护饱经磨难的族群。凤凰的降临为部落带来了光明,也引起了邪恶势力的恐慌。黑暗首领傩洞多次欲图加害凤凰,均被族人击退,为此,老族长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凤凰成年后,与老族长之子阿龙真心相爱,傩洞屡次破坏不成,大开杀戒,凤凰为了保护族人,义无反顾投身火海,浴火涅槃的凤凰驱散了黑暗,永远护佑着美丽的湘西。

该剧剧情十分简单,故事架构也相当简洁明了,全剧共分序幕《凤还巢》、第一幕《天地生》、第二幕《原野歌》、第三幕《凤求凰》、第四幕《涅槃颂》和尾声《太阳祭》共6个篇章,以凤凰涅槃的故事为主线、以湘西民族的发展历程为副线,以写意的手法梳理湘西的文化脉络,整合魅力湘西的文化遗产。很显然,该剧最大的价值和亮点,并不体现在剧情设计上过分追求回环曲折、大起大落和复杂烧脑,而是在于其故事题材、主题选择的锐气和勇气,主创团队敢于把目光对准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史,用艺术的方式勾勒出一個民族的精神图腾,追溯先人的脚步,重温先人走过的历史,不忘本来,守住初心,把沉淀着一个民族独特历史和生命印记的优秀传统、历史记忆传达给观众,无论是凤凰涅槃的无悔,还是苦难族群的不屈,也不管是生死不渝的爱恋,还是薪火相传的忠诚,都触及到了一个民族不朽的灵魂,而正是作品广阔的背景和深邃的主题所折射的文化内涵,才让这部剧的“戏骨”显现出了史诗般的宏大。

浓郁的地方特色,丰富的民族元素

每每提起湘西,我们总会想起一个人——沈从文。想起他笔下创造的那个与现代都市文明相对照的乡土世界,那里不仅有茶峒的青山绿水和悠远的牧歌,还有“乡下人”的古朴民风,有当地少数民族那种特有的原始但充满野性的生命活力,还有那如清泉一泓的天真与质朴。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它更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是病态的都市世界、城市工业文明的对立面,是供奉着人性的“希腊小庙”,是沉淀了的、净化了的美。面对当下“千城一面”的钢铁丛林,舞剧《凤凰》为观众淋漓尽致地展示出了一个美丽的充满乡土和神秘气息的“湘西”世界,作为一种差异性的存在,以她那原始的、健全的人性的世界,与弊端丛生的现代都市文明,形成了某种别有意味的对照,为观众悄然开启了一条通往纤尘未染、自然脱俗的心灵世界的窗户。

整台演出,堪称一场丰富多彩、特色浓郁的民族艺术盛宴,可谓湘西苗族、土家族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在舞台上的集中展示。剧中,既有湘西土家族的茅古斯、摆手舞、铜铃舞、舍巴舞,又有苗族的接龙舞、鼓舞、绺巾舞、手诀舞等10余种民族民间艺术形式根据剧情的需要,一一展示在观众的面前。其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第一幕《天地生》中,老族长牺牲后一段绺巾舞和手诀舞的综合展示,这个散发着巫傩文化气息、具有强烈宗教意味的舞段,突出体现了少数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先祖的崇拜,为现场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第二幕《原野歌》开场,以土家族挖土锣鼓和苗家接龙舞为基础的群舞向观众展示出湘西山地农耕文明的劳作场面,在舞台上铺展出一幅风情浓郁的湘西山地绝美风情画卷,这两个带有强烈地标特点的舞段都给现场观众带来了深深震撼。

在服装设计上,该剧广泛容纳了湘西苗族服饰所包含的银饰、刺绣、印染等。音乐也融合了湘西苗族的祭祀音乐、苗族唢呐,苗族山歌中平腔、高腔、水腔等原生态音乐元素,配以交响乐的宏大气场和强烈穿透力,交织成充满震撼力的音乐效果。正如该剧主创刘建所言,这是湖南湘西州在2003年成功举办谭盾交响音乐会《地图》后,又一次对民族音乐和交响乐进行高规格对接的尝试。毋庸置疑,以往,湘西的艺术工作者们一直在追求突破民族音乐的表现张力,但由于演奏乐器和表现形式的局限,这种探索并不容易,这次,我们听到了《凤凰》第三幕《凤求凰》中,钢琴与小提琴互诉衷肠,我们也看到了第四幕《涅槃颂》中,庄重的铜管和恢弘的弦乐共同奏响凤凰涅槃的悲壮乐章。这种民族音乐元素通过交响发出的声音,穿透了每一个观众的耳膜,撼动了每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灵。

更令人欣慰的是,舞剧《凤凰》并不只是地方非遗、民族特色的简单展陈,它是一出宏大的复合交响。在这里,舞蹈、音乐、舞美、灯光、服装等艺术元素有机糅合,并最终与故事的讲述,人物情感的表达达到了两相契合、相得益彰、浑然一体的境界。

《凤凰》一剧在音乐设计上或凄美悲壮,或高亢激越,或圣洁辉煌,或低婉哀怨,但旋律起承转合处都富有机心,其与故事的叙述,与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一一对应、难解难分。如第一幕《天地生》老族长死后那段盛大的祭祀舞,苗族后人为继承老族长的遗志,用一段充满生命力感的舞蹈,抚平伤口、掩掉悲伤,这时嘹亮回环的人声,伴着汩汩滔滔的乐声,与舞蹈相和,于闪转腾挪间舞出了一种苗族先民开天辟地、筚路蓝缕创造新生活的悲壮之气。继而情节突转,转而为观众娓娓道来一段青年凤凰与阿龙青梅竹马、互生情愫、相伴相长的爱情故事,在《原野歌》一幕更是集中描摹了一段青年男女原野劳作、嬉闹的生产生活场景,耕种犁田的吆喝声、红男绿女的打情骂俏声连成一片,在舞台上铺展出一幅风情浓郁的湘西山地绝美风情画卷,充满了青春气息,原始的生命活力蓄势待发。这时,音乐也随着剧情的转换变得温婉柔和,节奏也似乎一下子轻快了起来。直到黑暗势力傩洞的再次出现、暗中窥视并伺机破壞,以至阿龙遭受重伤,凤凰呼唤同伴,为阿龙祈福施救时,音乐响起,凤凰如泣如诉,撕心裂肺般地唱出了自己的心声:“寻他千里,翩翩而至,为这痴愿,投身烈火。我是谁,谁是我,天地终会终会苍老,万物丛生,静默入眠,琴声如诉,天籁如歌,如歌。”……刚劲有力的音乐,大开大合的舞蹈动作,简洁写意的舞台布景,景深丰富的灯光层次,舞蹈、音乐、舞美、灯光在这里恰如其分并各司其职地服务于主题,浑然一体,形成了一种新颖的视觉效果,把凤凰悲愤欲绝的情绪烘托得淋漓尽致。

舞剧《凤凰》最后以盛大的太阳祭仪式结篇,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此时,凤凰的恋人阿龙已是一位垂垂老者,他走到一棵太阳树下,手里紧紧攥着一片凤凰涅槃后的羽毛,念念不忘,为一代代苗族后裔讲述着他们民族图腾凤凰的故事。是为传承,是为记忆,是为纪念,是为传统的赓续,是为精神的代代相传。如此,由舞剧《凤凰》所重塑的这座象征着民族精神的价值坐标也就清晰可见了:这座价值坐标,标识的不是别的,正是凤凰涅槃、勇于牺牲造福世人的“大爱”精神,是披肝沥胆、矢志不渝的创造精神,是薪火相传、代代赓续、执著坚守的民族精神。

猜你喜欢

涅槃舞剧湘西
百科全书舞剧
Unique New Year
舞剧《瑞鹤图》剧照
被赋能后的企业能否涅槃重生?
塑料瓶的涅槃
欢乐湘西
湘西 国画
涅槃
舞剧《红高梁》——一种对于生命的诉说
湘西芷江洽降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