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理法中见深情

2017-05-05张湘彦

艺海 2017年4期
关键词:纪检形象塑造歌剧

张湘彦

〔摘 要〕《山路弯弯》是株洲市2016年首届艺术节戏剧类的金奖作品,也是唯一的一部小歌剧。其剧情简洁明快,以寡居山里的张婆婆站在村口山路上遥望、期盼违法违纪的儿子、原副乡长张小石为故事引线,围绕着张婆婆与县纪委副书记李青松之间的话语冲突为剧情主线,充分展开并有效引爆,凸显出情理法之中的当代纪检干部的“青松”形象。

〔关键词〕纪检 情理法 歌剧 形象塑造

《山路弯弯》是株洲市2016年首届艺术节戏剧类的金奖作品,也是唯一的一部小歌剧。该剧是由 “两中心”强强联合创作而成:株洲市文化艺术创作中心的青年编剧尹德胜和著名作曲家江晖担任该剧的一度创作工作;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的优秀演员及舞台美术等工作人员担纲该剧的演出工作,通过两个中心的通力协作和不断磨合锤炼而出的精品力作。该剧演出后,以其独特且亲和的艺术感染力和正面讴歌纪检干部的时代性,引起了强大的社会反响。

该剧情节简洁明快,以寡居山里的张婆婆站在村口山路上遥望、期盼违法违纪的儿子、原副乡长张小石为故事引线,围绕着张婆婆与县纪委副书记李青松之间的话语冲突为剧情主线,充分展开并有效引爆,凸显出情理法之中的当代纪检干部的“青松”形象。该剧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征:

剧情:三一律下的情绪压力释放

该剧在创作上按照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三一律”进行编剧,即做到了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口中的“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一地、一天、一事,即山上村头小路上,办理张小石案件的县纪委副书记李青松从看守所探视归来,前去看望张小石的独居母亲张婆婆。

在短促的时间、狭窄的地点和看似简单的事件中,一系列激烈的交锋由此展开。而由于三一律的成功应用,使得整个小歌剧的剧情十分紧凑,同时,为了避免三一律容易出现的人物类型化缺憾,特别针对小歌剧之“小”、纪检人物形象之“专”,在人物的出场设置中也进行了高度压缩,控制为三个人,确保了每个人物都能得到充分的刻画和塑造,也更让剧情的矛盾与高潮得到更为激烈和针锋相对的释放。

为了形成一个更有效力的情绪“压力锅”,编剧还充分发挥了偶然性的戏剧冲突,特意将县纪检书记李青松与违法违纪的乡干部张小石设定为发小,并通过现代通讯工具,让张小石这个本应该关在牢房之中、无法与外界沟通的人物,能够真实地和张婆婆隔空对话,形成了剧中稳定关系、制造冲突、合理缓冲和矛盾释然的铁三角。这样的人物结构设定,用三角关系、各表衷肠、互有立场、情感交错的方式,把一个貌似简单的情理法冲突,带入到了更真实、更深切的体验之中。

三个人之间的冲突,也就由此而紧紧围绕在李青松和张小石之间的发小之情、张婆婆寡居的思子之情、张小石与李青松对张婆婆的孝义之情、张小石触犯党纪国法受到惩处、李青松铁面无私的执法有情等纠葛之中不断旋转并最终爆发。于是乎,情与法之间的冲突,先是以张婆婆的蛮不讲理为引,以张婆婆的明白事理而终,形成整幕剧“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强烈意境,并且回味悠长。

冲突:唱词之中包含着坚守与深情

该剧的唱词情感充沛,而且经过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优秀演职人员的充分演绎,更显得情真意切、意境连篇。

例如,有许多匠心独具之处:姓名之中,李青松,姓之谐音为理,以彰显纪检干部讲道理、明事理、重情理的特征,青松则蕴含坚毅、高洁、傲骨等意义;反之如张小石,其姓之谐音为脏,意指该剧中人违法乱纪,名為小石,则反向指称在纪检干部的感化之下,顽石点头。

这种坚守与深情的情结,并没有简单地用姓名的方式脸谱化,而是进一步通过唱词的烘托,不断入情入理、彰显大道。

从一开始张婆婆“山路弯弯还是不见我儿回。等得人憔悴,等得人心已碎”的内心独白,到面对李青松时“是县里纪委领导高高在上,像那青天大老爷坐明堂是你,不顾别人死活,让我这孤老婆子独守山岗”的冷嘲热讽,并用“你是一只白眼狼”这样的悲愤话语对李青松不顾发小情意的行为进行定调……人物内心的撕裂感得到了极为有效的释放。

李青松以“石头他收人贿赂,我怎么能徇私枉法”开头,体现出其刚正不阿的性格,后又以“情与法的烦恼,我只想解决你们的困扰”的温情唱词为化解矛盾开了新篇。同时,诸如“我也曾不知怎么办,情与法两难决断”的话语,反复的情与法之间的决断难,亦反映出纪检干部在公私之间、在铁面无私的面庞之下,也是有着各种难以名状的人情事理上的纠葛。而随后一句“我也曾真诚和自己深谈,问心无愧海阔天蓝”,则彻底地将内心深处的挣扎,最终斩钉截铁的结局宣示而出。

当张小石顽石点头,张婆婆体会到了李青松的为难、坚守和情怀时,李青松又用一句“不要埋怨清廉的滋味太寡淡,应该想到贪婪的铁窗泪不干。你要知道最好的孝心是陪伴,你要知道最好的生活是平淡”,为整部小歌剧的话题指向定调,并在随后通过和张小石一道反复咏叹此句,用行动(背张婆婆下山回家)来证明自己的无悔选择与人情冷暖,全剧也由此画上了句号。

人性的光环跳出了脸谱化的形象,变得有血有肉丰满起来。仅仅靠唱词的传递,并不够,还需要动情。人物的每一句唱词,平实却极其富有感染力,不少观众在观看后议论,人物格外真实,就如邻家大哥一般,不再有过去那种高大上的隔阂之感。笔者通过和演员的交流得知,为了更好地体会纪检干部的这种人性光芒,演员一方面和编剧深度沟通、揣摩人物心理,另一方面则“串门子”,找到相熟的纪检干部,去做功课,听他们讲故事、话心得。此外,还在网上找来了许多关于纪检监察方面的新闻,尤其是一些纪检干部的内心独白,更深层次地领会纪检人物形象的多个侧面,逐步形成自己的体会,也完成了“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的形象升华。

通过有效的前期采风、体验和在唱词上的精雕细刻、入情入理,使得整部戏用极为简洁的方式,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了一个能够蕴含众多想象力场景、激发观众自身情感体验和与剧中人物情绪交流、能够发人深省的宏大叙事。

情怀:默默的坚守无须证明

剧情与唱词最终是为展现整部戏的灵魂而铺垫的,整部戏的灵魂是什么?就是“情怀”二字。

在整个李青松的形象中,可以用陈毅元帅的《青松》一诗来表述:“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张婆婆的不理解,就是大雪,她的不理解和弱势群体的形象,亦会造成只是作为和声出现的群众形象对李青松这样的纪检干部的不理解、不认同,用“缺乏人情味”、“法理之外不外乎人情”的陈旧却根深蒂固的观念去看待李青松;李青松所做的不是辩白,而是行动,用探望张小石,以道德的高标来延续兄弟之情的方式来行动,而非用罔顾法律的方式去衡量兄弟之情;面对张婆婆,李青松依然是行动派,为张婆婆的思念去牵线搭桥,让张婆婆的思念得到了满足,是行动,无言的行动;听凭张婆婆怨恨,让她能够把一腔愤恨发泄而出,依然是行动;在张小石被关押后,坚持去看望张婆婆,给予亲人般的温暖,同样是行动;用心去和群众交流,让周围的村民一起去照顾张婆婆,更是行动……

一切的行动,都为张小石和张婆婆的隔空对话、张小石顽石点头式的忏悔埋下了伏笔,也为张婆婆最终体谅李青松的情义两难与用心良苦埋下了伏笔,更为张小石能够真正悔过自新,让一个失足的贪官真正转变这一潜藏的故事线索得以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一切的伏笔埋下,一切的冲突激化,一切的矛盾解开,最终,“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的风骨,在剧情高潮之中,全面、彻底和自然地喷涌而出,一股感召力、感染力也随之在观众心中荡漾开来,亦如一杯清茶,温水泡来,渐入情境,渐渐浓郁,亦现芳香;又若茶香入口,瞬间激荡,回味悠长。

“雪花飘飘又一年,盼儿早早回,早早回”,剧终的这一句,其实是在向《白毛女》中杨白劳经典的“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致敬,只是一扫后者的沉郁和悲怆,以浩然正气和真正有血有肉的新时代纪检干部形象的引领,而变成了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和感悟、并有走向新生之感的“金光大道”。

猜你喜欢

纪检形象塑造歌剧
走进歌剧厅
论舞蹈表演中舞蹈演员的形象塑造
歌剧《原野》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分析及表演技巧研究
从剧作角度分析《阿伽门农》中对克吕泰莫斯泰拉形象的塑造
贾樟柯电影中的底层人物形象塑造
对加强国有企业纪检部门职能的探讨
浅议提升纪检干部素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