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马丁香的研究进展
2017-05-05金杨王燕
金杨+王燕
摘要:目的对暴马丁香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方法从生药学特征、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利用价值、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概括总结。结果暴马丁香综合利用价值非常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结论需加强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使其市场开发前景更加广阔。
关键词:暴马丁香;利用价值;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2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4-0090-05
暴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Bl.)Hara var.mandshurica(Maxim.)Hara为木犀科丁香属植物,别名暴马子、白丁香、青杠子、荷花丁香等。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地。其树皮、树干及枝条被称为暴马子皮,具有清肺化痰、止咳平喘及消炎利尿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咳嗽、痰鸣喘嗽、痰多以及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心源性浮肿、肉瘤、白血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多种常见病症[1~2]。暴马丁香是综合利用价值非常高的树种,具有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本文对其生药学特征、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利用价值、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概述,以供参考。
1生药学研究
1.1植物學特征[3~5]暴马丁香为灌木或小乔木,高4-10 m。树皮紫灰褐色,具细裂纹。当年生枝绿色或略带紫晕,有明显的椭圆形皮孔,外凸。单叶对生;叶柄长1~2.5 cm,无毛;叶片厚纸质,宽卵形、卵形至椭圆状卵形,或为长圆状披针形,长2.5~13 cm,宽1~6 cm,先端短尾尖至尾状渐尖或锐尖,基部常圆形,全缘,表面有光泽,叶脉明显突起。圆锥花序由1至多对着生于同一枝条上的侧芽抽生;花序轴具皮孔;花梗长0~2 mm;花萼长1.5~2 mm,萼齿钝、凸尖或截平;花冠白色,呈漏斗状,直径4~5 mm,花冠管长约1.5 mm,裂片卵形,长2~3 mm,先端锐尖;花丝细长,雄蕊几乎为花冠裂片2倍长,花药黄色。蒴果长椭圆形,长1.5~2 cm,开裂象小鸭嘴,表面有灰白色小瘤,种子长圆形,周围有纸质的翘。花期6~7月,果期8~10月。
1.2生物学特性[6~8]适应性强,既喜肥沃土壤,又耐瘠薄;既喜温暖湿润气候,又耐严寒和干旱。常生于海拔100-1200 m的山坡灌丛、河岸、林缘及针阔叶混交林内。分布比较广,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陕西、宁夏和甘肃等地以及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日本。繁殖方法主要是种子、移植、扦插等。
1.3药材鉴别[9~11]
1.3.1皮部性状鉴别本品呈浅槽状或板状,微凹,长短不一,厚2~7 mm。外表面暗灰褐色,嫩皮平滑,有光泽,老皮粗糙,有龟裂纹;横向皮孔椭圆形,淡棕色,栓皮薄而韧,可横向剥离,脱落处显浅黄色至浅黄绿色,微带光泽。内表面淡黄色至淡黄褐色。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气微香,味苦。
1.3.2皮部显微鉴别木柱层厚薄不一,木栓细胞梭形、长纺锤形,镶嵌状排列,细胞壁栓化和微木化。皮层稍宽,占横切面的1/3~1/4,有石细胞群散在,石细胞不规则形或是分枝状,长可达225 μm。韧皮部宽广,石细胞成群或成带状排列,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壁厚,有明显的层纹、孔沟和壁孔,胞腔小;韧皮射线宽1~2列细胞,有的薄壁细胞中可见油滴。
1.3.3皮部粉末鉴别呈灰黄色。石细胞单个或成群散在,大小不一,呈类圆形、长方形、梭形、分枝状等,直径60~255 μm,有明显的层纹、孔沟和壁沟,胞腔小,少数的石细胞仅见壁孔。木栓细胞黄色或黄棕色,呈长纺锤形或梭形,细胞内含有油滴。韧皮射线细胞呈圆形,常排成2列;薄壁细胞长圆形,含有油滴。特征图见图1。
1.3.4理化鉴别(1)取粗粉5 g,置锥形瓶中,用水80 mL,煎煮30 min,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0 mL,冷却,加乙醚10 mL,用力振摇5 min,吸取乙醚液3 mL,加10%氢氧化钠溶液0.5 mL,振摇,水层显棕色,加热后,色变深,呈棕红色。(2)取粗粉10 g,加乙醇适量,温浸数小时,滤过,回收乙醇至无醇味,残渣加水少量溶解,以10%盐酸调至pH1~2,用乙酸乙酯萃取3次,合并提取液,以水5~10 mL洗涤,用无水硫酸钠脱水,浓缩至干,用乙醇适量溶解,供下述试验:①取滤液1 mL,加三氯化铁乙醇溶液1~2滴,显绿色。②按上法制备样品并稀释成一定浓度,以乙醇作空白,照分光光度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测定,在282土1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
2化学成分研究
目前对暴马丁香树皮、茎枝、叶、花和心材等部位的化学成分均有文献报道。徐东铭等[12]从树皮中分离得到β-羟乙基-3,4-二羟基苯。梁文藻等[13]分离出暴马子醛酸甲酯,篙属香豆素(scoparone)[14]成分也在树皮中分离得到。
徐国兴[15]采用多种色谱手段从暴马丁香枝中分离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是丁香苷、鹅掌楸苷、橄榄苦苷、异-橄榄苦苷、(8E)-女贞子苷和齐墩果酸。
Masco Kikuchi、Yamauchi Yoko、Takahashi Yuka等日本研究小组对暴马丁香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一共分离出40多种成分,主要含有酚苷、黄酮类化合物、醇苷、糖苷等多种化学成分[16~22];尹承增[23]曾对暴马丁香花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花中芳香气味物质成分约为11种,其中正十一烷、正十三烷和癸烷为主要成分,并提出见解即暴马丁香花的挥发油香味浓郁绵长与高级烷烃的存在有关。
陆熙娴等[24]通过实验发现暴马丁香心材部位的石油醚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其化学组分进行分析,鉴定出12种化合物。经定量分析得知,丁香酚、β-榄香烯含量最高,其次为丁香烯和松油醇;暴马丁香茎皮和叶中都含有Fe、Mn、Zn、Cu等多种微量元素而且含量较高,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25~26]。
3药理活性研究
3.1祛痰作用小鼠或家兔灌服或腹腔注射暴马丁香全皮水煎液都有显著的祛痰作用(酚红法),作用强度与同剂量桔梗相当,切断迷走神经后,作用不受影响,直接从气管内给予小量药物亦可发生作用,因此可能系直接刺激呼吸道而发生作用。对于气管纤毛上皮运动则反有抑制。祛痰的有效成分是β-羟乙基-3,4-二羟基苯。
3.2平喘作用豚鼠口服全皮水煎液有非常明显的平喘作用(组织胺喷雾引喘法)。平喘的有效成分是萜类。小鼠灌服接近中毒量的全皮水煎液仍无止咳作用(氨水喷雾法)。
3.3止咳作用全皮水煎液2.5 g/kg腹腔注射对由氨雾致咳的小鼠有止咳作用,而灌胃给药80 g/kg仍无此作用。树皮的乙醇提取物的中性部分有止咳作用。暴马子醛酸甲酯有一定的止咳和镇静作用。
3.4抑菌作用全皮水煎液对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奈氏双球菌、甲型链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均有中度敏感的抑菌作用,内皮水煎液的抑菌作用与全皮相近,全枝水煎液作用较弱,木心水煎液无抑菌作用。
3.5保肝利胆作用姚大雷[27]采用灌胃方式给予实验动物暴马子皮提取物,用四氯化碳制作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用比色分析法测定小鼠血清中多种酶的含量。结果提示暴马子皮提取物可能通过保护细胞膜,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而对肝细胞起到保护作用,因此暴马子皮提取物对四氯化碳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3.6对大鼠实验性慢性气管炎的作用大鼠灌服浸膏20 g/kg,共20 d,并无止咳作用,但能减轻Ⅲ级以下支气管上皮细胞的肥大增生,使各级支气管杯状细胞数量减少,气管腺体肥大增生减轻以及腺泡、导管粘液化数量减少,但对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和淋巴组织增生无明显作用。
3.7毒性小鼠灌服或腹腔注射全皮水煎液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大于100 g/kg及10.18 g/kg。豚鼠灌胃20 g/kg/d(相当于成人量20~40倍)连续20 d,除体重增长受到明显抑制外,心电图、肝功能、尿蛋白及内脏病理切片检查均无明显改变。全皮水煎液对胃有刺激性,乙醇及乙酸乙酯提取物则无刺激。
4利用价值
树皮、树干及枝条均可药用,味苦,性微寒,具有清肺祛痰、止咳平喘、消炎利尿之功效,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咳嗽、痰鸣喘嗽、痰多以及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心脏性浮肿、肉瘤、白血病、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等疾病;嫩叶、嫩枝及花可用来调制保键茶叶效果极好,民间常用花经蒸后阴干代茶用,其味道纯正,气味芳香微甜,具有清凉解暑、镇咳祛痰之功效,常饮此茶还可提高人体抗病机能,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目前市场上用暴马丁香花生产的保健茶及用树皮提取物紫丁香苷生产的芩暴红止咳片、芩暴红止咳胶囊,对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病有很好的疗效[28]。
其木材材质坚实致密,结构均一,纹理通直,具有特殊清香气味,具有防虫、防潮、祛暑保温的功能,故可供建筑、器具、家具及细木工用材,尤宜做茶叶筒、锄把、碗橱、茶杯、烟盒等[29]。此外,暴马丁香花序大,花期长,花香浓郁,香气淡雅,是较好的蜜源,又可作茶用或提取芳香油。刘晔等[30]利用乙醇直接浸提鲜花或盐腌贮藏鲜花,萃取精油收率分别为0.123%、0.119%,提取的暴马丁香花精油清澈透明,香气好;种子可榨取工业用油;树姿美观、香气浓郁,是公园、庭院及行道较好的绿化观赏树种。
暴马丁香是丁香属植物中分布最靠北的树种,能耐严寒,可以考虑用于培育出更多的耐寒品种。另外,它的开花期晚,可以与其他种类的丁香配置成专类园,起到延长花期的作用。还可用来培育花期后移的丁香新品种,以增加更多美化环境的材料。
综上所述,暴马丁香不仅是水土保持树种和园林绿化树种,而且是蜜源、药用、提取芳香油的特用经济树种和特种用材树种。因此,它的综合利用价值非常高,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5质量控制
目前对暴马丁香质量分析控制方面的文献报道较少,主要集中于含量测定、品质评价等方面。张崇禧[31~32]采用HPLC 测定暴马丁香不同部位的紫丁香苷含量,结果表明韧皮部紫丁香苷的含量为全株中最高,木质部含量最低,并对不同采收期暴马丁香叶中主要活性成分(紫丁香苷、总黄酮、多糖)和微量元素进行分析测定,提示微量元素对暴马丁香叶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为可持续合理利用和保护暴马丁香资源提供了依据;李辉[33]也对暴马子皮的指纹图谱进行了初步研究,为后续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杨晓霞等[34]对暴马丁香ISSR-PCR 反应体系(模板DNA、dNTPs、Mg2+、Taq DNA 聚合酶、引物浓度和退火温度)分别进行了单因素分析和正交实验,筛选出了优化条件,为后续的ISSR-PCR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王化等[35]建立RP-HPLC测定其齐墩果酸的方法;蔡恩博等[36]对暴马丁香树皮、叶、枝和花蕾分别进行了抑菌及抗氧化能力研究,发现枝和叶的抑菌活性较高,树皮和花蕾的抗氧化活性较强;才燕等[37]应用GC-MS技术,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对暴马丁香不同花期的花朵挥发性成分進行鉴定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萜类化合物在初花期所占质量百分比最大,该技术的应用可为其更好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另外,GC-MS分析技术已在该药的品质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38]
现今以暴马丁香为原料制成的制剂较多,如化痰平喘片、痰咳清片、芩暴红止咳颗粒、芩暴红口服液等[39],但目前这些制剂标准多为部颁标准或地方标准,并且在此类标准中没有含量测定项目或只是利用复方中其它药材中所含某种成分进行定量,并没有对君药暴马丁香进行质量控制,难以实现中药现代化的要求,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还需加强和完善。
6结语
暴马丁香是食物功能因子和药用成分兼具的树种,又因其药用价值高,毒副作用小,分布广泛,所含化学成分多样,因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40~41]。随着科技的进步、法规的完善,暴马丁香的质量控制将更加全面,市场开发前景将更加广阔。
參考文献:
[1]严仲铠,李万林.中国长白山药用植物彩色图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41.
[2]AHMADM,SALAMAO.Flavonoids from violet flowers of Syringa vularis[J].Park J Sci Ind Res,1987,30(2):150-153.
[3]长春中医学院革命委员会.吉林中草药[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70:104.
[4]沈阳部队后勤部卫生部.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M].沈阳:辽宁省新华书店,1970:106.
[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彩色图鉴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65.
[6]李红霞.暴马丁香的栽培管理[J].特种经济动植物,2011,(9):25.
[7]崔秀娟.暴马丁香开发价值及播种育苗技术[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2(3):41-42.
[8]王振东,李忠诚,纪俊清,等.暴马丁香苗木培育技术探讨[J].绿色科技,2012,(4):155.
[9]郭海城.中药西说[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995.
[10]苗明三.法定中药药理与临床[M].郑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1705.
[1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518-5519.
[12]徐东铭,李淑子,李焕荣.暴马子有效成份的研究—β-羟乙基-3,4二羟基苯的分离和鉴定[J].中草药通讯,1978,(12):7-8.
[13]梁文藻,凌大奎,田颂九.暴麻子有效成分研究Ⅱ暴马醛酸甲酯的分离和结构测定[J].药学学报,1986,21(12):906-911.
[14]北京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化药室.暴马子有效成分的研究Ⅰ6,7一二甲氧基香豆素的分离、鉴定[J].药品与生物制品,1976,3:202.
[15]徐国兴.长白山暴马丁香枝化学成分的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5:1-21.
[16]Kikuchi Masao,Yamauchi Yoko,Takahashi Yuka.Studies on the Constituents of Syringa Species.Ⅰ—Isolation and Structures of Phenyl Propanoid Glycosides from the Leaves of Syringa Reticulata(Blume)Hara[J].Yakugaku Zasshi,1987,107(1):23-27.
[17]Kikuchi Masao,Yamauchi Yoko,Takahashi Yuka.Studies on the Constituents of Syringa species.Ⅱ—Isolation and Structures of Phenyl Propanoid Glycosides from the Leaves of Syringa Reticulata(Blume)Hara[J].AnnuRep Tohuku Coll Pharm,1986,(33):63-68.
[18]Kikuchi Masao,Yamauchi Yoko,Takahashi Yuka.Studies on the Constituents of Syringa Species.Ⅲ—Isolation and Structures of Phenyl Propanoid Glycosides from the Leaves of Syri nga Reticulata(Blume)Hara[J].Yakugaku Zasshi,1987,107(5):350-354.
[19]Kikuchi Masao,Yamauchi Yoko,Takahashi Yuka.Studies on the Constituents of Syringa Species.Ⅷ—Isolation and Structures of Phenyl Propanoid Glycosides from the Leaves of Syringa Reticulata(Blume)Hara[J].Yakugaku Zasshi,1989,109(6):366-371.
[20]Koi chi MACHIDA,Atsuko KANEKO,Tomokazu HOSOGAI.Studies on the Constituents of Syringa Species.X— Five New Iridoid Glycosides from the Leaves of Syringa Reticulata(Blume)Hara[J].Chem Pharm Bull,2002,50(4):493-497.
[21]Koichi MACHIDA,Eriko UNAGAMI,Hiromi OJIMA.Studies on the Constituents of Syringa Species.XII— New Glycosides from the Leaves of Syringa Reticulata(Blume)Hara[J].Chem Pharm Bull,2003,51(7):883-884.
[22]KOICHI MACHIDA,NAOMI OHKAWA,ASAMI OHSAWA,etal.Two new phenolic glycosides from Syringa reticulata[J].J Nat Med,2009(63):192-194.
[23]尹承增.丁香花挥发性物质的分析与评价[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3:7-22.
[24]陆熙娴,相亚明,周明,等.暴马丁香天然耐腐性的化学组份的初步研究[J].林业科技,1996,21(6):23-24.
[25]张崇禧,蔡恩博,陈艳,等.暴马丁香抑菌活性、抗氧化作用研究及微量元素的测定[J].食品科学,2010,31(7):131-134.
[26]张崇禧,周燕霞,丛登立,等.不同生长期暴马丁香叶中活性成分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2):99-101.
[27]姚大雷,韩在刚,贲亮,等.暴马子皮提取物对四氯化碳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09,32(1):29-31.
[28]崔秀娟.暴马丁香开发价值及播种育苗技术[J].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2(3):41-42.
[29]王振东,李忠诚,纪俊清,等.暴马丁香苗木培育技术探讨[J].绿色科技,2012,(4):155.
[30]刘晔,田文志,张宪生,等.暴马丁香花精油萃取技术研究[J].吉林林业科技,2003,32(2):7-9.
[31]张崇禧,李瑛丽,蔡恩博,等.HPLC 分析暴马丁香不同部位的紫丁香苷含量[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10):871-872.
[32]张崇禧,周燕霞,丛登立,等.不同生长期暴马丁香葉中活性成分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2):99-101.
[33]李辉.芩暴红胶囊质量评价及用3D-HPLC谱鉴别中药的研究[D].沈阳:沈阳药科大学.2002:1-48.
[34]杨晓霞,郑健,冷平生,等.暴马丁香ISSR-PCR反应体系优化及引物筛选[J].分子植物育种,2014,12(5):1018-1026.
[35]王化,李梦莎,朱良玉,等.RP-HPLC法测定暴马丁香中齐墩果酸的含量[J].黑龙江科学,2015,6(4):54-55.
[36]蔡恩博,陈秋连,郭世杰,等.暴马丁香不同部位乙醇提取物抑菌及清除 DPPH自由基作用[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5,49(4):94-97.
[37]才燕,董然,刘晓嘉,等.暴马丁香花不同花期香气成分[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5,43(5):138-141.
[38]孔令瑶,张克勤,薛晓丽.暴马丁香花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5,32(5):585-58.
[39]宋光西,马玲云,魏锋,等.丁香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分类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1,7(5):179-181.
[40]隋炎佐.东北地区暴马丁香的开发价值及其人工繁育[J].中国林副特产,2014,(5):60-61.
[41]宋殿臣,刘成宇.暴马丁香播种及多干高丛型大苗培育技术[J].防护林科技,2014,(10):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