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个性阅读中培养发现能力

2017-05-04

山西教育·教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词语个性化文本

李 琰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发现能力,因此,文本阅读应当成为学生对文本内容及思想产生自己独特理解的个性阅读。

一、探究文本,引导学生乐于发现

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意向,尽可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学出发,让他们在其个性阅读中乐于发现,享受学习。

1.激发兴趣,诱导学生关注未知。

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自发地去发现、去思考,继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个性阅读感悟。比如,针对《爱之链》一课,在学生熟悉文本内容后,教师可以提问:“文中哪些情节是老妇人所不知道的,同样又有哪些情节是妻子所不知道的?”这样就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他们探究其文本的写作特色,准确把握“抖包袱”技巧。

2.重塑自信,引导学生关注问题。

对于学习意向来说,主要有三个元素:兴趣、自信心和意志力。因此,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就要在这三个要素上多下功夫。比如,针对《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教师可以通过词语进行导入,先出示三组词语,分别是“四季常青、蓬蓬勃勃”“永久保持、可贵之处”“崇敬、瞻仰”。当学生读熟这些词语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对于这三组词语,你能提出哪些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引导,这样不仅能把教学引向深入,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得到提升。

二、结合文本,引导学生敢于发现

发现,虽然立足于学生自主,但并不等于放手不管。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需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去发现,做到教学有法,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做到教无定法,以便推促课堂向纵深延伸。

1.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发现异同。

比较是最好的学习。比较既可在同篇课文中,也可在不同的文体中进行。比如,针对《黄河的主人》一课,既有对艄公的直接描写,也有对艄公的间接描写。教师可试着重新整理文本,把不是描写艄公的句子去掉,然后让学生与原文比较,这样他们就会发现对于人物形象来说,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都很重要。此外,对不同文体的文本进行比较,可以有效打开学生的视野。比如,《秦兵马俑》是说明文,教师一般都会围绕说明方法以及说明语言展开教学。其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记叙文进行比较,就会发现说明文中列举了很多数字,重点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在比较中让学生认识文本的价值。

2.引导学生变换视角,发现乐趣。

不同的视角探究,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才能有效发现其中隐性与显性的价值。比如,针对《海底世界》一课,关于海参活动的特征,就是一个字“慢”,这主要是从“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这一句话中得出的。虽然这里的“慢”属于隐性,但却是从“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等显性信息中发现的。同时,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尝试变换审查文本的角度去发现写作的奥秘。

三、对话文本,引导学生体验发现

对于个性阅读教学来说,学生的理解不能停留在表面,也不能让学生复制教师的发现,而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体验发现、享受过程。只有学生有了自己的发现,课堂才有生成的价值。

1.鼓励学生寻觅新发现。

新发现,不是别人没有发现的内容,而是指自己去发现以前没有的。有效的发现往往是从新的发现开始,继而延伸出新的问题,接着又以解决问题结束。比如,针对《理想的风筝》一课,在学生理解内容后,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进行提问。学生会从中发现很多问题,如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笔墨描写景物?为什么刘老师身体残疾还放风筝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从集中到发散,再到集中的过程。

2.引导学生个性化发现。

对于阅读教学来说,学生的发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个性化阅读。比如,针对《半截蜡烛》一课,有学生在学习中提出:“蜡烛还有半截怎么会熄灭呢?为什么一家三口都想在蜡烛上做文章呢?”其实从文本内容来说,这属于更深层次的对话,而这种问题往往又能诱发学生新一轮的发现。在阅读中,有学生发现:“德国军官看似精明,其实很愚蠢,他们感到伯诺德一家都很顺从,就洋洋得意;即使蜡烛熄灭,杰奎琳没了照明,他们才不会关心呢,更不会在意。”而这些发现,更多属于学生在其自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个性化的发现,是他们积极思考的结果。此时,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发现进行引导,让学生遵循其主流价值观,即学生的发现可以“散”,但教师的引导必须“集中”。只有这样,学生的发现才有价值。

四、凸显文本,引导学生享受发现

对于学生来说,学会运用才是目标。如果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对于文本缺乏个性发现,那么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的作用就没有价值。因此,要培养学生发现的能力,最终还需要通过其结果来体现。

1.培养螺旋上升的发现能力。

比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文本中信的内容是高尔基给他儿子讲述了一个道理,即“给永远比拿愉快”。文中高尔基从栽花开始,从身边的小事说起,一步一步,由浅入深。教师要让学生从文中一件件事情中发现内涵,逐步提升认识,最终彻底明白这个道理。学生的这种发现就是螺旋上升,教师要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

2.引导学生探索规律性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发现不是追求热闹、做形式,而是培养能力。对于阅读教学来说,自我发现更多依赖于语文教学的特点,只有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才有可能全方位提升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比如,针对《秦兵马俑》一课,文中表示估算的词语,如“近”“左右”等。这样的语言表达在说明文中属于模糊语言,因此,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体会其作用,掌握它运用的规律,才能有效挖掘阅读教学的价值。

总之,教育本身也是一个从已知到未知的发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发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阅读教学来说,如果没有学生的发现,而仅有教师的发现,其效果也等于零。毕竟对于阅读教学来说,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教师的个人发挥,而在于学生的独特发现。

猜你喜欢

词语个性化文本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一枚词语一门静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