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装
2017-05-04秦洁
秦洁
摘 要: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思想的前进,出现了许多新生事物,服装的中性化现象正是其中之一,中性化服装风格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魅力,也是未来的时尚潮流之一。中性服装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大众对于服装性别的界定,并在当今服装的流行领域中愈演愈烈,以强劲的势头主宰着新一轮的流行趋势。本文主要从男女关系在社会地位中的变化以及穿着者所表现出的社会心理入手,探讨中性化服装出现的社会基础和心理反应,得出中性服装的出现是社会意识的发展、两性性别角色的转变、新的服装设计潮流等不断影响的共同结果。
关键词:中性服装;性别角色;社会制度;心理;发展趋势
1 一种“不左不右”的诞生
1974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德拉·贝姆(SandraBem)设计了第一个测量双性化特质的心理量表——贝姆性别角色度量表(Bem Sex Role In- ventory),并以此量表为基础,把人的性度分为四种:双性化人格、男性化人格、女性化人格以及中性化(不典型)人格。“中性化”的概念,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它是指社会中的个体具有性别不典型的特点。[1]用俗话来理解,就是我们所说的“不男不女”。
在传统观念中, 男女之别不可逾越,“女性阴柔,男性阳刚”,男女的特质如同水火,不可混同。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认识使服装的发展一直止步于性别的因素,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但是,对男女性别这种相对固定的分界点似乎已经落后于物化世界对现实理解所能承受的范围了。“中性”这一跳出了男性与女性的限制之外,介于两性之间的特性日益凸现,并以时尚的方式加以演绎,带有平等、自由、解放色彩的“中性服装”由此踏入时尚,大行其道,便一发不可收。
中性服装是对传统着装规范的颠覆与超越,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反传统服饰和男女两性仪表规范的思想。在设计思维上,一些杰出的设计师们打破了男女性别的界限,拓宽了着装者的着装空间,他们通过逆向思维方式大胆打破常规设计思想的束缚。这种设计的新思维不仅为两性在社会活动中的外在形象上赋予了新的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性的角色定位、社会地位和社会心理。
2 “中性女装”与“中性男装”的对话
女装的中性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初现雏形,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女性追求平等解放的理想。19世纪初受女权运動的影响,女权运动先驱Amelia Bloomer设计出宽松的灯笼裤,这是女性服装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男性意味的裤子,这对于传统女性服装是一个直接的冲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女性在社会活动中的能力不断提升,更多的女性越来越重视自身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于是她们开始向传统与权威宣战。进入20年代,女性的政治、经济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和女性解放运动的兴起,使得这一时期的女性大胆追求新的生活方式。女性服装一改以往浓重的女性气息,否定女性特征,向男性看齐。同时,反传统的“年轻文化”“大众文化”“性自由”“女权运动”等融合在一起,与当时社会的风气大相径庭,为之后女装中性化的强势发展做出了充分的铺垫,并拉开了中性化潮流的序幕。
在男装方面,17世纪下半叶,法国巴洛克时期的男装就已开始大量使用女装中繁琐的女性化装饰。很多的现代设计师最早也是从巴洛克艺术风格中得到灵感,设计出具有现代风格特点的中性化男装。在20世纪60年代中性化的女装出现后,一些具有创新精神的男士也将鲜艳明亮的色彩穿在了身上,使男装一改过去那种正统、古板,几乎是一成不变的老面孔,不断向中性化甚至女性化方面扩展。在服装世界重新诠释男权观念的先驱非让保罗·戈尔捷莫属,他曾经这样说过:“一个男子所穿的衣服并不代表男子的权力,他的男子气概在他的头脑中。”[2]从此以后,男性们不再只是含蓄表达他们爱美的思想了,而是用前卫的男装展现自己的美丽与个性,男装设计开始从色彩、面料、板型以及工艺手法等各个层面都大胆吸取女装元素。
3 中性服装流行的催化剂
笛卡尔曾经说过:“灵魂的动作是由于灵魂愿望什么时,就迫使同它相直接联系的细小分泌腺进行必要的活动,从而引起与这一愿望相符合的动作。”主体对自我愿望的把握是出于自我的,但实质上主动选择的意识本身仍然是有所抑制的,不能完全听其自然,因为社会中个体的心理总是受总体环境所左右,是不能独立存在的。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行为必然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和制约。同理, 一种服装风格的流行和退散绝对不是偶然的,着装是人们日常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着装行为也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与此同时,人类的任何一种行为都伴随着心理活动,心理活动又是由外部因素和个人内部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社会因素是外部因素的主要部分,因为社会因素对于服装风格的作用是引导性的,而人的心理活动则决定了人们对于一种服装风格的主导性,同时,心理活动还决定了人们对于一种服装风格能否接受。
在历史的长河中,服饰文化就一次次地以性和性别的语言来描述和规定关于男女两性的定型观念,并将其具体化和权威化。服饰被视为一种性别角色的象征被创造出来,服饰的“性别文化”一直以带有象征意义的形式存在着。也正是这种“性别文化”为这个世界营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服装世界。
服装是社会文明的一种反映形式,女性服饰向男装看齐,朝向自然、简便、美观的趋势发展,显然是顺应社会需要及符合社会审美潮流出现的,可以说“中性化”女装时尚体现出的是社会进步和女性审美主体意识的强化,它的出现所导致的社会震荡,实际上反映了现代文化心理和审美观念对传统审美文化精神的抵制。按照马斯洛提出的 “需求层次理论” 来对照当代女性,显然她们的前四种需求都得到了相应满足。在这之后,自我实现的需求就开始发生作用,她们要表现自我,表现个性,发挥美的创造力,来实现自我需求。[3]女性需要通过个人的外部形象来向周围人显示自我,也就是将自己的爱好、兴趣、需要以及对人生的看法都以物化的形象展示出来,以赢得更多的肯定。这种思想流变最终以通过“中性化”女装时尚的流行和女装的现代化结局折射开来,说明女性审美文化心理中的现代意识正冲破传统的桎梏,在一步步地确立自身的正当性,由此可见女权运动使女性的思想进一步解放,从根本上带来了“中性化”女装得以发展的基础。
总而言之,性别角色代表着—个人在一定社会地位、社会环境下表现出的性别形象和性别心理,对于服装的性别,消弭也罢,颠覆也好,都不会脱离人之两性的真实存在。这些现象显示,我们正在迈入一个全新的“中性”时代,那是大时代不可逆转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夏辛萍.解读女性中性化潮流的盛行——以超级女声为例看中国传统女性形象的时代变迁[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109.
[2] 毛春义.关于服装性别的探讨[J].科教文汇,2009(19):265.
[3] 刘媛媛.从服装心理学探究唐代女着男装行为[J].科教导刊,2011(11):140.
[4] Susan B.Kaiser .服装社会心理学[M].李宏伟,译.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5] 周江,陈彬.服装两性模式的异化[J].中国纺织,2004(03).
[6] 田美玲.中性化着装时尚的审美探析[J].美与时代,2003(11).
[7] 毛春义.关于服装性别的探讨[J].科教文汇(上),2009(07).
[8] 周振东.性别的僭越——男装中性化现象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9] 夏丹丹.女装中性化风格及成因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10] 冯雪梅.服装中性化现象的分析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