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集纳
2017-05-04
中国新闻社驻泰国分社社长王国安在《传媒》2017年第1期(上)刊发的《创新国际传播机制的几点思考》一文中认为:目前我国的国际传播初步形成大合唱格局,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社、中国日报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中央媒体以及有关地方报台、民营媒体都致力于向世界报道中国。其中,民营新兴媒体十分活跃,在国际舆论市场上已占有一定的份额。比如,北京东方嘉禾专注于海外互联网视频领域,拥有遍布全球的服务网络,为国内外的正版内容全球传播提供便捷的一站式云服务。北京蓝海电视也主打视频传播,坚持海外播出、全球发布、英文制作,目标受众为“关注中国的西方受众”,面向全球用户提供中国的商务、文化和生活信息资讯。
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张志洲于2017年2月17日在《人民日报》刊发的《增强中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一文中认为:中国应该成为世界不确定性中的“稳定之锚”,这也许是历史赋予中国的期待和希望。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坚持自身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有学习,有调整,有创新,始终处于主动、独特的位置,并在自身经济发展和国内治理中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这给了中国看待全球化众多问题一种独特的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新视角,创造了中国向世界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历史机遇。中国早些年就意识到全球化在发生重大变化,而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中国经验、中国思想是可以发挥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的。我们已经为全球治理新时期的来临做了不少事情,提出了很多设想和方案。
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于2017年2月20日在英国《金融时报》网站刊发的《中国能否成为新的全球化领导者?》一文中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就发展与稳定提出的最具启发性的倡议之一。德国对其整体方向表示欢迎。在广袤的欧亚大陆上增进互联互通,将非常有助于抗衡去全球化趋势。然而,它应该是真正包容的倡议,即让所有伙伴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参与和承担责任。所有参与者都应该在该倡议的形成过程中拥有实质性的发言权。中国如能成为真正的全球领导者,将有望阻止中欧双方的周边诸国在单边主义、贸易战和政治不稳定上越走越远。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是否有政治意愿在国内抵制保护主义,并审慎地发挥其包括经济力量在内的巨大影响力,尤其是面向该地区较小的国家。
@军报记者:【收买舆论是日本的“百年骗术”】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谢若初、吕耀东:收买英国智库的丑闻,是日本当局在海外,特别是英语地区国家对中国泼“舆论脏水”的冰山一角,也是日本政府在历史、领土等争议问题上强化所谓“对外战略传播”的重要一环。其实,通过金元“买口”影响和控制舆论,一直是日本的惯用招数。(2017年2月5日09:19)
@参考消息:《美专家称:中国改善国际形象潜力巨大》。美国国务院政策计划参事室成员格雷丝·金:中国的难题一直是既要追求国家利益,又要为中国塑造一个和平进步国家的形象。它的外交、投资和发展举措未必转化为中国声誉的提升,反而经常被视为争夺影响力。中国还有机会超越传统渠道开展现代外交。中国的外交活动涉及多重网络和行为体,可以对媒体网络的全球扩张加以利用。通过与外国公民组织、国际行为体和少数民族的交往,中国可以宣传其价值观念和制度,而未必牵涉其国家特性。(2017年2月6日13:39)
@察哈尔学会:#公共外交季刊#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刘畅:让“命运共同体”成为“亚洲共识”。中国需要同亚洲各国一道对世界和平做出贡献和在其他诸多领域实现新的发展突破等方面共同努力,在深化合作、互利共赢、共担责任、规则平衡的过程中,在逐渐认同“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同时,逐步形成“亚洲共识”。(2017年2月10日10:55)
@中國传媒大学:2月19日新闻联播在盘点媒体融合发展时,人民日报社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新华社的全媒体、直播态产品“现场新闻”等探索经验得到肯定。对此,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胡正荣教授评价称:“国内的主流媒体已经加大了理念创新的力度和深度,学会拥抱新媒体,加强了新媒体在国际传播方面的力量,话语体系也好,话语权也好,都越来越变得以我为主、以我为主导。”(2017年2月20日15:23)
@南方网:【习近平首提“两个引导”有深意】2月17日,习近平在国家安全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引导国际社会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引导国际社会共同维护国际安全”。据“学习中国”大数据库统计,这是习主席首次提出这“两个引导”,并且是在第五十三届慕尼黑安全会议和今年二十国集团外长会分别召开之际提出的,其意颇深。(2017年2月20日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