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的兴趣 培养玩的“野心”触发探的灵性
2017-05-04季晓仙
季晓仙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目标为:“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激发学科学的兴趣,培养玩科学的野心,触发他们探科学的灵性,使他们成为科学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关键词:激发兴趣;培养“野心”;触发灵性
很多生活迹象表明,科学可以更大程度地拓宽幼儿的学习视野,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环境的了解,当然,也可以让幼儿习得认识生活环境的有效方法,在探究环境的体验中增进他们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一、捕捉好奇心,激发学科学的兴趣
幼儿天生就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常常会提出一些很有趣的问题,有时行为令人费解。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选择科学内容时要做一些考量,比如孩子会不会对这些内容感兴趣,要尽量选一些趣味性强、吸引孩子的内容。
如《有趣的饮料瓶》活动中,教师事先让幼儿仔细地观察,并说出对饮料瓶的认识,然后让幼儿自主探索空瓶的多种不同的玩法。在幼儿自主玩空瓶子时,他们会提出很多新奇的问题,“老师,空瓶子敲打的声音为什么会像鼓”“老师,空瓶子放在水中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老师,空瓶子吹起来的声音像什么乐器的声音”……教师让他们交流玩法,“你玩得真好,可以给大家展示一下。”“谁的玩法跟其他同学不一样?那你来试一试?”幼儿示范之后,让小朋友自主尝试装有东西后瓶子可以怎么玩,看谁能想出更多新奇的玩法,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满足动手欲,培养玩科学的野心
“孩子的灵性集中在手上。”“手巧”就会“心灵”。因此,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我们应该营造更多的机会诱发幼儿的动手欲望,允许幼儿自己选择,自己探索,培养玩科学的野心。
我们幼儿园地处乡镇,而且学校就在松荫溪与瓯江的交界处,沙堆、沙滩随处可见,幼儿随时都能利用简单的工具玩沙,因此设计了“玩沙”活动。意在达到两个目的:通过操作活动感知沙的特征,并将一些新奇的想法在尽情地玩耍中表达出来。一开始,教师让幼儿自由地玩沙,感知、认识沙的特征,孩子开始毫无约束地玩耍,有的躺在沙堆上印人型、手型、脚型,有的在堆自己喜欢的东西,有的在画自己喜欢的图案,有的在捏自己喜欢的造型。一刻钟后,让孩子交流自己用沙做了些什么,有的说“用沙堆了大炮打敌人”,有的说“我在学盖房子,看看怎样盖得更加坚固”,有的说“我在修一座石拱桥,看看桥洞可以留多大”。之后又让孩子玩干沙和湿沙,让他们尽情地玩。他们在玩中得知,干沙抓在手中会从手指缝流出来,湿沙会越抓越紧,不会流出来;用手堆沙堆,干沙堆和湿沙堆的大小有什么不同;把等量的沙装入口径不同的沙漏中,感受到沙子流完的速度是不同的。孩子玩了一个多小时,还说没玩够,我就联系了家长,又让他们玩了半个小时,在这半个小時中,孩子又有了新的发现,什么沙子可以当“夏床”,什么沙子可以当“按摩器”,什么沙子可以围成游泳池等等。
三、张扬成就感,触发探科学的灵性
很多时候,孩子会表现出自己发现中的“成就感”,也许那就是孩子触发探科学的灵性的源泉。
如,在《淘气的火苗》活动中,是以让幼儿通过实验,观察金属制品和非金属制品在火焰上燃烧后的不同现象,体验金属制品耐高温的特点为主要目标的,不过内容过于简单了些,可以再加入一些内容,丰富幼儿认知。此活动中幼儿了解火的作用与危害,树立防火安全意识为次要目标。在这个年龄阶段,小朋友对火很好奇、很感兴趣,但却很缺乏防火与自我保护意识。我让他们自己联系生活,想一想火的害处,他们在我的鼓励下,在已有“成就感”的基础上开始了新的发现,让幼儿充分了解火灾的危害。在《神奇的桥》的活动开始后,孩子发现拱形桥洞可以承载一定量的积木,老师给他们大大的奖赏,之后他兴趣更浓,后来又发现了吊桥同样可以承载一定量的积木。这些正是让孩子“张扬成就感,触发探科学的灵性”的见证。
总之,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捕捉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学科学的兴趣;要满足孩子的动手欲,培养玩科学的野心;要让孩子张扬成就感,触发他们探科学的灵性。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科学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刘春梅.尊重孩子就像尊重观众[J].信息教研周刊,2012(12).
[2]殷秀萍.科学活动在幼儿园的开展[J].考试周刊,2012(29).
编辑 任 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