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石》教学反思
2017-05-04韩贵丽
韩贵丽
摘 要:《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八单元第33课,本课教材是以爱科学为专题编排的。《活化石》一课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幸存的珍稀生物,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学生学得非常轻松。
关键词:活化石;小学;教学反思
这学期我们学校围绕“课程与课堂”这个教研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在多次学习资料、研讨交流后,我从思想上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理论,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力,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敢于尝试、敢于创新,这样才会收获惊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进行了多种尝试,的确有一些教学活动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特别是“答记者问”式的课堂,学生兴趣极高,学习效果也好。
这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课文洋溢着时代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贴近儿童的生活,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学生爱读,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够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开始选择这样的方式时我也有很多的担心与顾虑,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知道的知识又少,采取这种方式会不会白白浪费一节课的时间,学生什么也学不到啊,那我岂不是真的误人子弟了。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进行了初步尝试,没想到学生表现得异常活跃,课堂上令我意想不到的回答一个接一个。比如,学习《活化石》,板书课题之后,我就问学生:你们是不是有很多问题要问啊?齐刷刷的小手告诉我,学生真的有好多问题。我先强调纪律:“有问题的同学指名谁谁说,同学能回答的举手回答,不能回答的我们再一起想办法,好不好?”学生齐声回答:“好。”赵××是比较内向的小女孩,看到她举手了,我把第一个提问题的机会给了她。她慢悠悠地站起来,说出了自己的问题:“化石是什么?”几个想回答问题的小男生把手举得高高的,我指名魏××回答,他說:“化石就是很多年前的动植物死了,他们的骨头被土埋了起来,后来人们又把它挖出来了。”尽管他说得不很准确,但是二年级的小孩子能这样理解“什么是化石”已经很不错了,我又问赵××和其他的孩子:这个问题理解了吗?他们都点头回应理解了。提问,回答,课堂在有序地进行着。
王××:“银杏树为什么叫白果树?又叫公孙树?”
宋××:“银杏树的果实是白色的,所以叫白果树。爷爷种的树,孙子才能吃上果子,这种树长得很慢,所以叫公孙树。”
窦××:“我想知道,大熊猫的祖先是大熊猫吗?”
魏××:“我们的爸爸妈妈生了我们,我想熊猫也是爸爸妈妈生的,所以他们的祖先是大熊猫。”
赵××:“熊猫的祖先吃肉,现在的熊猫为什么吃竹子?”
张××:“原来森林里小动物多,后来小动物少了,竹子多了。”
崔××:“这些化石活了这么久,我们可得好好保护它们。”
李××:“大熊猫还是我们的国宝呢!”
真想不到原来学生的知识这么多,思想教育目标也在你一言我一语当中实现了。我们原来不敢放手,总是害怕孩子学不会,这种课堂模式的尝试使我放心了,课堂上孩子们想知道的才是我们应该教的,不是我们想教什么就教什么。
“答记者问”式的课堂比较适合科普知识类题材的课文。介绍科普知识类题材的课文,科学知识丰富,课文内容比较新奇,深受学生喜欢,小学生好奇心又强,接触这样的课文往往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要问,如果不去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问,只注重去介绍课本知识,那样学生就会没有兴趣,学习效果也不会好。
“答记者问”式的课堂基本是这样的模式: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学生问答环节(学生问,学生答;学生问,老师答;)—老师问答环节(老师问,学生答)—感情朗读环节—学习生字环节。
这种课堂模式对我来说还是一种尝试,现在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尝试和改进。
参考文献:
[1]陈小平.教学反思之我见[J].新课程,2012(9).
[2]潘建雷.生成的结构与能动的实践:论布迪厄的《实践与反思》[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3]张聪慧.语文教学反思,反思什么[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4]王俊礼.哲学反思思维:教师实现有效教学反思的基础[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5]杨学波.我们该从公开课中学什么[J].小学语文教学,2009(10).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