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站在学生角度看课堂教学

2017-05-04刘娜

新课程·小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综合运用学生参与

刘娜

摘 要: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和方式也在不断改革和深化。转变视角,关注学生的思维、学生参与度,站在学生角度看课堂教学,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打造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生动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学生参与;准备材料;有效观察;综合运用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和方式也在不断改革和深化。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只关注教师教学基本功、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课堂气氛等方面。如今,课堂教学评价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转变视角,关注学生的思维、学生参与度,站在学生角度看课堂教学,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打造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生动高效的课堂。结合教学经验,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学生参与准备实验材料,丰富学生感性认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实验材料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精心准备实验材料,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从而真正理解科学概念。因此,在进行实验教学之前必须准备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有些材料准备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有些简单易得的材料完全可以让学生准备,这正是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开始。例如“花、果实、种子”一课中,帮助学生形成“果实”的概念,需要为学生准备如干、鲜、可食、不可食等有不同结构的材料。教师提出材料要求后,由学生自己准备,他们在准备的同时,会思考选择这些材料的原因,观察比较它们的不同,不仅观察外部特征,还会动手解剖观察内部结构。这时,学生便开始了科学探究。学生对“果实”形成了感性认识,为建立“果实”的概念打下了基础。

二、关注学生参与度,人人参与小组活动

现在的科学课堂提倡小组合作探究,既高效又有序。“如何分组”“如何分工”“如何评价”成为小组合作学习被关注的焦点。以往的小组活动中,小组长的权利最大,分工、记录、汇报……完全由小组长担任,使得其他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成为配角。课后问学生“为何不参与小组汇报”时,学生说道:让小组长来做就好了,我们只需要听着就行。反思课堂,怎样实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目的呢?因此,小组合作学习需要从小组管理开始。我们可以这样安排:按照A、B、C(优、中、差)分组,B、C汇报,A补充,这样就可以尽量保证所有学生参与科学探究过程,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享受探究乐趣。

三、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优良观察品质,有效建构科学概念

观察是科学探究最重要的方法,学生观察是否认真、仔细,关系到学生科学概念能否有效建构,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一课,学生在咀嚼馒头时,往往很容易观察到馒头由干干的、完整的一个变成黏黏的糊状,却很难注意到馒头越嚼越甜。这时,教师要在巡视过程中参与到小组活动中,顺势引导,让学生慢慢地嚼,仔细去感受就会发现这一现象。这样的观察和体验,才能帮助学生建构和理解“初步消化”的概念,仅仅体积上的大小变化并不是初步消化。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认识到科学探究不是“简单地玩”,观察需要认真、仔细。比如,后续观察不同形状、不同位置的牙齿时,学生多角度表达自己观察获得的发现,用形象的语言与同学交流,真正理解了“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这一概念。学生深深体会到,观察越仔细,发现越多,推理越充分。

四、综合运用科学方法,体会科学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期望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方法。因此,教师的教授不仅涉及科学知识,更要关注对学生方法的培养。比如“运动与摩擦力”一课,学生经历了完整探究摩擦力及其影响因素的过程,教学最后通过借助“搬橱子”“拔河”“下雪了,路滑……”等身边的事例,让学生自己解决这些常见的生活问题,既是对学生概念掌握情况的检测,也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科学方法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学生会更深地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科学学习的重要性。这对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供了帮助。

以上是我对課堂教学评价的几点思考。深入地研究教材,理解教材中的核心概念,把握教材重难点,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最终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科学方法。站在学生的角度看一堂课,再来反思我们的教学,会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自然,学生的学习也会更加轻松。

参考文献:

[1]杨晓健.新课标理念下站在学生角度优化初中数学课堂结构的探索[J].吉林教育,2014(9).

[2]王海.新课标理念下站在学生角度优化课堂教学的探索[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2(6).

[3]宋英.站在学生的角度编写导学案: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思考[J].考试(教研版),2012(11).

编辑 李琴芳

猜你喜欢

综合运用学生参与
运用有效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感
数字电路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及调研
例谈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综合运用环节的设计
日语能力测试的变化对日语教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