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撑起一片作文的蓝天
2017-05-04游惠华
游惠华
摘 要:农村的小学生普遍存在一听到“写作文”三个字时,就手忙脚乱、不知道写什么等现象。教师要帮助学生消除这些现象,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多渠道;习作;能力
课标提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内容和亲身经历的事,用适当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作文是语文综合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最让学生望而生畏的。学生为作文课和日记而烦恼,即使身边有值得写的人和事,往往也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在文章里表达不出来,难以流露出真情实感。因此要把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当成教师的神圣职责。
一、以“教材”为契机,让习作在练笔中生成
课标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教给学生语言文字知识,而且要让学生知道如何运用它们。教师一定要利用课堂这个主渠道,开展丰富的练笔练习,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从而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仿一仿
学生所获的知识大多来源于教材,它是学生习作的好范文。教师要抓住文本中的精彩语段,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之后,进行仿写训练。
如,教学《走遍天下书为侣》时,我抓住优美语句:“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让学生仿写“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也是……”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这种练笔既有助于语言的仿写和迁移运用,又便于学生的个性化表达。
2.补一补
文本中的“空白”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构思、推测,用习作的形式把“空白”补充出来。这样既充分活用了教材,又能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也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教学《再见了,亲人》时,在课前让学生收集抗美援朝时期的有关资料,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想“大嫂想起……”“大娘想起……”从而把志愿军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展开丰富的想象,并模仿1到3自然段的表达方法写下来。
二、以“口语交际”为契机,让习作在对话中生成
叶圣陶曾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是第二性的。”从中可看出口语交际与作文的关系,要想教会学生习作、提高写作能力,先要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1.丰富口语交际内容,为习作指导铺桥搭路
在口语交际课上,我不但对学生进行常规的口语交际训练,而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习作渗透训练,为提高学生习作能力铺路。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的“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故事”,习作题目《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我在教学口语交际时不仅提出:讲的时候,要讲清楚你最熟悉的人的特点和所熟悉的人所做的事,最关键要说清楚“认识谁”?她(他)有什么特别?做了什么事?怎么做的?要求把所认识的人给你留下最印象深刻的地方说清楚。要求听的同学要听明白,还可以补充、提问,这为习作指导奠定了基础。习作课上我只需引导学生繼续抓住“我熟悉的人”最与众不同的几方面来写,课堂上稍加点拨就行。这样,学生的习作才有了生机、有了内容,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聚焦口语训练点,减弱习作课指导环节
想降低习作的难度,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抓住口语训练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口语交际,丰富学生的口语,接着在习作指导课进一步对学生的思维再加工,装饰成了一个语句通顺、具体、生动、真实、有一定条理的片段,就不必多花力气指导,只是将口语交际课上所说的内容写下来就是一篇很真实的习作。
三、以“综合实践”为契机,让习作在活动中生成
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作文有“真情实感”的平台。教师要利用综合实践这个课堂平台,引领学生用心灵去感受、去发现、去观察、去思考,对社会、自然、人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
1.“综合实践活动”能开拓习作视野
课标指出:写作要引导学生说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套话、空话。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要弄清事情的真面目,学生必须亲身参加活动。学生亲身参加各项实践活动,而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形式是“活动”,只有它才可以还原真实生活和生活的精彩画面,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2.“综合实践活动”能升华习作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实现了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这种氛围中构建的习作教学课堂自然就是灵动、个性、人文、富有生机的课堂。
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难忘小学生活》时,针对同学之间常闹矛盾这一现象,借“依依惜别”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写赠言,这时真情实感在学生笔尖流淌,通过互写赠言实践活动、互评互改赠言中,不仅加深了同学间的感情,还掌握了赠言的写法。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相信,坚持以“听”“说”“练”能力的培养为切入点,做生活的有心人,勤积累,多思考、多活动、多练笔,学生一定能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迎春.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学生习作的活水源头[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4):10.
[2]陈东旭.感悟生活快乐作文[J].教师,2011(6):15.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