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任性而为”
2017-05-04汤彩雯
汤彩雯
摘 要:从阅读意识的“自主性”、阅读文本的“预测性”、问题提出的“开放性”、阅读技能的“迁移性”、阅读拓展的“延伸性”五个方面入手,结合教学案例对课堂中阅读教学的性质进行探讨,旨在使学生在获取语言知识和阅读能力的同时,提高其分析与综合、判断与推理、归纳与概括以及多角度思考和提出問题的能力。
关键词:文本阅读;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一、阅读意识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进度,给学生实践和思维的空间很少,习惯于自己调控课堂,往往忽略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的阅读更多是被动阅读、机械阅读。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文本的解读,而不是学生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学生的学习完全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教师应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主动读、自主读,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同时,教师应适时给予学生阅读策略上的指导,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形成有效的阅读技能。
1.跟录音齐读。
2.让学生自由选择朗读方式:(1)个人自由读。(2)小组内分角色读。(3)组长领读。
3.学生展示本组学习成果。
4.学生自主评价。
纵观以上的教学过程,学生带着问题变为读中自主提出问题,由被动回答问题变为自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教学评价由以教师评价为主变为以学生自主评价为主。授课教师引导学生深度参与阅读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阅读、理解、感悟、评价、自主建构和表达,使阅读教学更加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阅读文本“预测性”
善于猜想和预测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一个人的素养及思维发展程度。在阅读教学中预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欲望,形成对阅读文本的期待。如果学生在阅读文本前预先设想将要阅读的内容,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他们就会不断分析、思考和验证自己的猜想,其思维也会处于积极状态。
如,在教学故事“The monkey and the crocodile”中,教师可设计预测文本教学的活动,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看标题、看图预测故事、推测故事大意等活动,发展简单的阅读技能。并设计了多个教学任务达成这一目标,将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在Pre-story Activities环节中,教师不要让学生直接阅读故事,而是让学生从故事标题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猜测谈论故事的主要内容。在In-story Activities环节中,通过让学生观察绘本中的插图,猜测故事发生的背景,并引导学生关注monkey and crocodile之间可能发生的故事。之后,通过问题“Does the crocodile kill the monkeys?”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再让学生阅读文本。最后,让学生对故事的结尾展开推测和想象“How can the monkeys reach to the river?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这个故事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预测活动能有效引领学生分析,推进其语言和思维的双向发展,真正达成培养学生预测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问题提出的“开放性”
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要通过阅读课训练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教师可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文本内容,提出各种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长期以来,由于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储备不足,他们的英语水平远远低于他们的思维水平,尤其是讨论具有思维挑战性的问题时,学生的语言水平跟不上。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比较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记忆与积累,他们关注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结构,却忽视了语言内涵和意义的挖掘,忽视了开放性、多面性问题的设置。
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文本中提及的某些现象发表意见,也可就一些没有定论的问题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小学生受各方面的制约,造成知识储备少,但通过教师长期有计划的训练,学生一定能更多地积累语言并拓展思维的宽度。
四、阅读技能的“迁移性”
“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这句话启示我们,学习不只是要让学生掌握一门或几门学科的具体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即掌握学习方法的知识与技能。实际上,学生只有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把所学知识技能顺利地进行应用,促进更广泛的迁移,也就是说学会了如何学习就可以实现最普遍的迁移。
参考文献:
[1]陈琳,王蔷,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孙娜.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常见问题浅析[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5(2):6-10.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