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主读帖能力的培养
2017-05-04梁瀚丹
梁瀚丹
摘 要: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从甲骨文发展到现代楷书,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然而不论学习哪一种字体,掌握读帖能力都是学好它的前提。读帖就是认真观察、细细体味,对帖上的书法进行分析研究,了解字的笔画、笔法、结构及其章法,目的是使临摹者在书写前对范字有清晰的印象,做到成“字”在胸,意在笔先。
关键词:读帖;笔画;结构;章法
一、读帖的重要性
读帖是临帖的前提,古人学习书法十分重视读帖,《新唐书》上曾记载了大书法家欧阳询读帖的故事。他“尝行又索靖此书碑,观之。去数步复返,乃疲,乃布坐,至宿其旁三日。”一块索靖碑,被欧阳询连看三日,可见其观察之细,体会之深。就连大书法家都这么用心地读帖,更何况我们初学者呢?
我甚至认为读帖比临帖更重要。若不读帖,不加以分析总结,那么一味地临帖只是在重复自己的错误。这样日复一日地积累错误,最后是严重的积习,很难再改正。由此可知,读帖确实是学习书法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
二、读帖读什么、怎么读
1.读字的笔画
比如,三年级学生初学毛笔字,以笔画学习为主。首先,要知道一个字由哪几个笔画构成,每个笔画叫什么名字,如读“天”字,不能读成横、横、撇、捺,而要读成短横,短横,弧撇,斜捺。其次,要读笔画的长短、粗细、俯仰、斜正、曲直,起笔和收笔的方圆、藏露等。如临写欧体的“之”字,从曲直来看,“之”的提和撇较直,捺一波三折。从斜正看,提和撇较平,形成的夹角很小,大概5°,第三笔是平捺,倾斜角度小。抓住这个主要特点才能把“之”字写好。对高年级学生,读笔画不能停留在“形”的基础上,还应该读出笔画的“神”来。如学心字底,我们要读出每个笔画的方向、粗细、长短,还要知道每一笔与下一笔之间首尾呼应,顾盼生动。为了提高书写效率和读帖能力,学生在学了横画,写好三后,就可以根据三的特点,读出与之相类似的王、二、土、丰、主、正字的特点。这样举一反三,类推比较,可以有效地提高读帖的效率。
2.读字的结构
(1)读整体,目测轮廓。大多数汉字的字形轮廓与某种几何图形接近或是几种几何图形的组合。在学生临写前,教师要引导他们观其大略,目测轮廓,掌握各部位之间的主次、黑白关系。如“来、东”等中间有竖的字,一般都是呈菱形;“都、却”等右边有“耳刀”旁的字,一般都是左高右低,像一正一側两个梯形。读帖时将字的大致轮廓把握准了,便心中有数了。
(2)读局部,了解各部件搭配关系。根据构字成分的情况,可以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对于独体字,要把握笔画搭配的位置关系。如“人”字,从结构上读,我们要读出下列内容:①撇是什么撇,斜度多大?②捺画从撇画的什么位置起笔?③撇捺形成的夹角多大?④明确撇捺对称的位置关系。合体字,分为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中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读帖时既要读出各部分偏旁宽窄、长短、高低等基本特点,还要读出这些结构各偏旁搭配的位置关系。这些位置关系通常表现为收放、平分、迎就、对称、呼应、穿插、天覆、地载等。如“林、致、放”等字左右搭配关系表现为左收右放;“砂、瞻、敏”等字表现为穿插;“泰、含、威”等字表现为下方迎就;“蔡、壑、品、微”等字表现为呼应。如“砂”字,为左右结构,应该写得左收右放,还应该读出右部的“小”取斜式,撇穿插到左部,左右斜抱穿插,非常紧凑。这些关系在读帖时要让学生好好领悟、品味,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读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辅助线更准确地读出结构关系,如“致、放”,将反文旁的横画一条往左的延长线,就会发现反文旁的横要比左边的横起笔低一些,这样这个字的左右高低关系就确定了,经常利用辅助线,学生看到一个字,便可以很快地借助辅助线了解这个字的主要特点,提高临写能力。
(3)读位置,包括笔画在格中的位置及笔画相对的位置关系。小学生写毛笔字用得最多的是米字格,学生要认识米字格,知道米字格每一条辅助线的名字,读帖时可以利用米字格的辅助线确定笔画的位置。如写“名”字,该字整体偏在米字格的右部,不借助米格很难确定大致位置。“名”字第一笔撇在竖中线偏右,横撇写至右斜线的时候朝左下方斜线撇出去,这两笔借助米字格确定好位置,这样这个字的大致位置及结构关系就可以确定了。
3.读章法
此外,高年级可以进行作品创作的同学,还应该读行气、读章法、书法家的写作背景及情感。引导学生注意字与字之间的引带关系,行与行之间的呼应,思考其对大小、错落、粗细、燥润等关系又是如何处理?又如何在整篇中达到和谐统一?这些都要在读帖中细心领会。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有一定的难度,这里不做重点讲解。
总之,读帖应贯穿于书法教学的始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读帖习惯,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帖能力。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正确的读帖方法,才是提高学生书写能力的最好方法。
参考文献:
[1]黄连城.敲开读帖的那一“砖”[J].小学教学设计,2009(7).
[2]王明荣.谈书法的选帖与临帖[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1994(2).
编辑 张珍珍